【西方史料】未亡的北洋舰队——甲午战后大吨位巡洋舰

赫歇尔2024-06-05 07:00:00  114

参考资料

Gardiner, Robert (1979).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First American ed.). New York: Mayflower Books. p. 397. ISBN 0831703024.

Wright, Richard N J (2000).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First ed.).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pp. 110–114. ISBN 1861761449.

Wright, Richard (2016). "The Chinese Flagship Hai Chi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arship. Annual: 143–145.

清帝国在经过甲午惨败后,北洋舰队主力舰艇损失殆尽。为了重建海军,清帝国向英国购买了两艘巡洋舰——海天号和海圻号。

两舰是清帝国在海军重建时期吨位最大、也是清帝国海军近代化以来,吨位仅次于定远级铁甲舰的大型作战军舰。

【订购背景】

19世纪末,清帝国在军事上惨败于新兴的日本帝国后,被迫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陆军和海军支离破碎,在那些渴望扩大对中国经济和政治控制的列强眼中,此时的清帝国很虚弱。

为重建军队并重申国家主权,清政府于1896年5月任命肃义侯李鸿章为出使欧洲的特使。李鸿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此行负责从外国造船厂订购新战舰,于1896年夏天先后访问了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比利时和英国。

作为出访工作的一部分,清政府从英国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订购了两艘防护巡洋舰。李鸿章访问英国两个月后,又订购了海天号和其姊妹舰海圻号。这两艘船基于此前英国为阿根廷设计的舰只,按照中国的尺寸规格改进制造。

两艘舰只由合同船员运往中国,于1899年8月移交给清帝国北洋舰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海天号和海圻号都是二战后中国海军最大的舰只。

【服役历史】

海天号在清帝国海军服役时间非常短暂,且略显平淡无奇。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不久,中国陷入混乱,北洋舰队于1900年5月31日被派往增援大沽炮台。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外国军舰与中国舰队之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尽管双方关系紧张,但并未开火。

最终,在1900年6月16日,停泊在大沽口外的八国联军的23艘舰船向大沽炮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大沽炮台向联军舰队投降,以解除首都北京国际使馆的围困。大沽炮台清军拒绝投降,并向外国船只开火,引发大沽炮台之战。

反义和团的山东巡抚袁世凯下令北洋舰队南下,以防止火力不足的舰船被联军海军捕获或摧毁。甲午战后北洋舰队的残部,包括防护巡洋舰海天号,等一些小型舰只,从大沽向南航行至上海,抵达江阴,在那里它们“安静地”与南洋舰队一起待了一年,直到1901年9月7日战争结束。

【最终命运】

不到四年后的,1904年4月25日凌晨,海天号在刘冠雄的指挥下从芝罘驶往上海,在威海被雾气笼罩。海天号驶离长江入口,撞上杭州湾嵊泗群岛附近触礁,船员弃船,被路过的中国海关巡洋舰救起,后打捞该船的尝试救援失败。

自此,姊妹舰海圻号成为其同级舰艇中唯一幸存的舰艇,并一直服役至二战期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5823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