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前,中央领导进行了多次讨论,尤其是拟授军衔较高的候选人,改动次数较多,1955年9月才最终确定名单。少奇同志曾长期主抓经济、组织工作,所以战争年代的专项军事履历不算多;但抗战期间受皖南事变影响,新四军需要一位新的、德高望重的政委,才能代替项英镇住队伍。少奇同志受中央委派,兼任了新四军政治委员,可以说是“最高配”的政委了。
并且这不是挂一个虚职,而是实际到新四军指挥部工作。也正因如此,授衔时刘少奇很关注新四军出来的将领。倒不是因为有私心。刘少奇对新四军干部有着直观了解,很清楚这些部下有什么贡献、该匹配何等军衔,他在这方面非常有发言权。出于负责任的角度,刘少奇围绕授衔名单谈论最多的,也恰恰是新四军将领。尤其是两位家喻户晓的名将,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粟裕。粟裕在全面抗战时期,担任过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是刘少奇的下属。由于军事才能有目共睹,所以55年他本来就在大将候选人名单上。但少奇同志还是重点谈粟裕,盛赞他在战争年代的贡献。刘少奇指出:粟裕是我军难得的优秀指挥员,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华东战场上的成绩很大,可以授予元帅军衔,粟裕是新四军和三野的优秀代表。
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可见少奇同志对粟裕的认可与喜爱。其实在新四军时期,刘少奇就公开讲过:一师是全军中作战最多、战果最大的队伍;粟裕是最能打的师长。而毛主席对粟裕的欣赏,甚至比少奇同志更甚。在刘少奇赞扬粟裕后,毛主席忍不住点点头:是啊,谁人不知华东粟裕的大名!
第二位是徐海东。有朋友可能感到奇怪,徐海东是抗战时八路军344旅旅长,但他身负15处伤病,早早地便退出前线到后方休养了。为何少奇同志对徐海东印象这么深,竟在大授衔前夕单独点评?1939年徐海东病情好转,一度被中央钦点为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此前另一位具备较高军事素养的名将高敬亭,不幸遭到错杀,若没有一位像徐海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很难重新凝聚起部队士气。要知道第4支队出事之前,是新四军最有实力的一个支队,人员规模和武器配备都非常强。
所以说,徐海东其实具备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双重经历。而1939年刘少奇赴任中原局书记时,恰恰是和徐海东同志一起南下的,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交流非常多。刘少奇本来就知道徐海东红军时的巨大贡献,经过直观了解,更加认可徐海东的品质与能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徐海东的身体状况实在反复无常,仅仅干了几个月又再次病倒,这回彻底告别军事指挥生涯,再也没能回到作战前线。
由于徐海东在战争年代缺席时间太久,建国后也无法做太多实际工作,尽管生涯前半段极为辉煌,但55年评衔时还是有争议,毕竟大将名额有限。如此背景下,刘少奇还是希望给徐海东保一个名额,他在中央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徐海东是红25军的旗帜,对革命有大功,无论如何都应该评大将,并且排名要靠前。少奇同志提出这一观点后,多数中央领导表示赞同,毛主席更是直言:徐海东不可不授大将军衔。
最终粟裕和徐海东都成入围了开国大将之列:粟裕高居榜首,徐海东排名第二。刘少奇点名赞扬的这两位新四军传奇将领,在大授衔时都非常“风光”。至于粟裕为何没像少奇同志提名的那样获得元帅军衔,一方面是出于粟裕本人的谦让,另一方面跟其他中央首长的意见有关。陈毅虽不在军队负责实际工作了,但就整个生涯来看比粟裕更具有代表性,综合权衡下陈老总成为新四军、三野体系的元帅代表。话说回来,也许“战神”粟裕位居大将之首,比排名元帅末端更令人印象深刻。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5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