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蒋“一开始就输在了书桌上”

论史近现代2024-05-31 10:19:00  61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蒋介石是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不过,一般的研究者多关注他的事功,至于其精神世界则较少涉及。由黄道炫所著的《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一书,可谓从精神层面分析蒋的得失成败的开先河之作。

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黄道炫认为,毛泽东、蒋介石读书都偏重中国古典典籍,而两人阅读最大的不同,一言以蔽之:

毛泽东读史,蒋介石读经。

与人们通常的印象不太一样的是,蒋介石一生在读书上不仅用功颇深,且堪称涉猎广泛。

黄道炫称,蒋介石读书,不拘一格,政治、军事著作当然是他的首选,经济、社会也有涉猎,传统中国经学他一生用功最勤,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也有兴趣。其他如传记、小说等在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到阅读记载。

大致看,经学当然是他读得最多的,从论、孟、学、庸到宋明儒,一生可谓爱不释手,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诵读不辍”。这一部分对他而言,主要是精神修养,从对中国传统精神的贴近中吸取修身立人的养分。他读政治书比较庞杂,既有传统中国的政治典籍,也有国外政治著作。

不过,可以看得出来,他阅读国外政治著作,对纯粹的政治学原理不感兴趣,偏重关于实际政治行为的记述,尤其对弱小国家民族复兴这样的记载更感兴趣。比如他很喜欢读《土耳其革命史》,这和土耳其在基马尔领导下取得独立运动胜利,实现土耳其的民族复兴大有关联。

蒋介石给人最大的印象,似乎是从少年开始便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终其一生读书的重点都在传统学术之上。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政治领袖,阅读和思想资源如此偏重于传统学术,是否有点“迂阔”和过时了?

对此,黄道炫说:这个应该没有问题。这点他和孙中山不一样,孙中山早年到西方游学,深受西方思想熏陶,后来的阅读一直很广泛。虽然孙中山也强调要承继中国传统精神,但他基本把这种承继界定在精神层面,也就是强调民族的传承需要有一种精神基础。蒋介石阅读传统典籍,继承传统精神则更多从修齐治平层面进行,也就是说,阅读典籍是为了修身,修身的目标则指向治国平天下。所以他期望自己成圣,做圣王,风动天下,让天下景从。

当然,从实际的操作层面看,蒋介石不是一个食古不化者,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能够跻身最高层,当然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书生,更不可能真的是一个圣人。实际上,蒋介石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手腕相当灵活,措施也十分实用,对古今中外各种思潮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并不偏执一端。

不过,在表面的实用主义后面,蒋介石又是一个相当固执、相当坚持的人,思想深处对传统精神的坚持从未改变,所以他的灵活变通毕竟又隐隐约约有着底线的制约。即便遭遇失去大陆这样的打击,他对传统精神不能不有所怀疑,但最终也未放弃,只是越来越隐退到精神层面。

另外,蒋介石读传统经籍,固然不免迂阔、过时,但也不是一味盲从,还有用现代精神阐释经典的意图,这一点,他对《大学》、《中庸》的阐释体现得十分明显。他希望从学、庸中开发出符合现代科学的科学精神,从1930年代一直讲到台湾时期,最后形成阐释《大学》、《中庸》的《科学的学庸》一书。蒋介石这样联结传统与现代科学,虽不一定那么有效或者到位,但还是代表了蒋面对现代的意图。

蒋介石崇奉中国儒家精神,对孔孟程朱、陆王曾左这些人都折服心仪,但他特别欣赏的还是王阳明、曾左胡。王阳明可谓中国传统立德、立功、立言的典型,既有心学的创导,也有平定内乱的事功。

蒋介石写信给陈诚时,就告诉他:“阳明得道于龙场,而立业于江右,故浙东学案,在江右尤为风行,希相与共勉之。并望注重阳明剿匪时之精神与方法。此固当时匪类智识不如今日赤贼之盛,故消灭亦易,然而其精神之修养得奏功效,亦不可不察也。”曾国藩也是理学的信奉与实践者,同时又以文人效命沙场,成就一番事业。

蒋介石对王阳明、曾国藩的特别推崇,体现其对传统精神毕竟和一般文人坐而论道不同,还具有强烈的致用目标。正因此,虽然蒋的精神资源毫无疑问以儒家精神为主导,但他对强调致用事功的法家一点也不排斥,对其中的杰出人物如商鞅、韩非、王安石等衷心服膺。毋宁说,蒋在治术上更多借重的还是法家的资源。

毛泽东与蒋读书志趣的最大异同是什么?两人似乎都很喜欢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但在某种程度上,蒋是否“一开始就输在了书桌上”?

黄道炫说,毛泽东、蒋介石读书最大的不同,一言以蔽之:毛泽东读史、蒋介石读经。毛泽东读史是研究人,蒋介石读经是琢磨心。

毛泽东读史,尽人皆知,对历史心得之深,非常人可比。蒋介石读史不多,很少看到他读中国史书,倒是可以看到读外国历史的记载,一般要了解一个国家,他会去读该国的历史,但对中国史书,则很少涉及。相对于毛泽东的读史,蒋介石更愿意研读经书,性理之学是他一生之所爱。

国共的成败,大概不能以蒋介石、毛泽东两个个体见分晓,也很难说读经或者读史就一定好或者不好。当然,一般而言,读经可能更重视精神修养,读史可能更重视谋划韬略,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说,或许是缺什么补什么也未可知。所以,单凭读书真是很难论定什么。

蒋介石虽然早已逝去,但直到今天,仍未“盖棺论定”,这在“死者为大”的中国,是个重大遗留问题。

然而,骂他的书太多,实写的极少,除了意识形态就是街头八卦,几乎都不足一观。太多人就是通过这些书完成对蒋的认知,所以在身边、网上见到各种奇葩言论,丝毫不奇怪。

而真正能够触及蒋之灵魂、真正值得挖掘和思考的问题,那些书避之不及。原因在于,什么东西都怕深挖,一深挖就触及到逻辑,这既是那些书的智商上限,也是“敌我意识”使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5227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