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何大多发生在秋天和冬天? 4个原因!

小凡读史2024-06-03 17:08:08  58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战争很多都发生在秋天,或者都是从秋天以后才开始进行军事活动。曹操曾经隐居时“春夏读书,秋冬射猎”,辛弃疾著名的诗词中有“沙场秋点兵”,历来也都有“打秋风”、“秋猎”等说法,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4个原因:

一、不耽误农时

古代中国文明从本质上上来讲是农业文明,耕战,耕是放在第一位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地下,农业生产水平也比较低下。中国古代格言亦说:“家无三年积蓄(指粮)不为家,国无九年存粮不为国”。

所以古代人是特别注意农时的,因为一旦错过了耕种的时节,可能就要面临饥荒。以前我国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是春种秋收的,所以春夏是不适合打仗的。另一个方面来讲,中国古代大多是兵农合一的,没有职业军人。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战时打仗,平时种地。春耕夏耘,大家都忙着种地,没法召集人们发动战争。

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早就约定成俗,只有秋天以后才可以动兵戈,这种惯例后世也一直延续下来。不过,游牧民族南下往往是在冬天时候比较多,因为容易发生冰雪灾害,没得吃只好去中原抢掠,打秋风。

二、秋季粮草充足

《孙子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秋天秋收之后,有了粮草积蓄,才可以发动战争,否则就是自取灭亡。甚至古代有时为了发动一场战争,往往需要积蓄几年的粮草来支持一场战争的消耗。一场战争结束,往往也需要几年的时间来休养生息,重新恢复元气。

而且秋季出兵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因敌就食”。因为你自己的粮食成熟了、收获了,敌境敌人的粮食也收获了。如果自己后勤粮草不足,可以抢敌人的粮草。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己方的补给,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消耗敌人,削弱对方的国力对敌人造成最大的伤害。

三、天时地利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非常利于作战的,首先是天气。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秋高气爽的时节是士兵们最舒服的季节,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年之内,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在秋天到达顶峰,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身体机能和战斗力。

而且夏季往往是雨季,造成道路泥泞,影响行军作战,而冬天天寒地冻,对军事行动也有一些不利影响。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就是因为辽东地区春夏多雨,10月份以后就开始结冰,能够作战的时间非常短。

古人是非常讲究五行天时的,秋天之后就是万物肃杀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着“萧瑟”之义,所以“秋”还可表示悲愁。古时与律令刑狱有关的事,也可称为“秋”,如刑部别称“秋曹”。在古代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讲求顺时而动,春秋时期形成秋季以后才可以发动战争,后来历朝历代对死刑犯的执行也都是在秋季。

四、战马的因素

古代时候作战的机动力量是畜力,特别是马,而且骑兵是冷兵器时代非常重要的力量。马其实是一种很娇贵的生物,马一天要吃十几个小时,到了冬天就吃提前割好的干草,然后一斤一斤的往下掉膘。到了春天,得赶紧吃好地把膘补回来。夏天太热,剧烈运动的话还会生疫病。只有到了秋天,是马在一年之中状态最好的时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骑兵的优势。

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超的,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说,秋天都是进行军事活动,发动战争最合适的季节。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已经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秋季以后才进行战争早已成为了历史的过去。但是不论在什么年代,和平永远是最珍贵的,我们永远不希望战争的发生。

参考:《帝国的终结》、《古代战争为何多在发生在秋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992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