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双方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17日,中央派周恩来前往庐山,与蒋介石商谈国共合作的具体事宜。
在会谈上,双方争论的焦点就是红军的改编问题。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我党首先做出让步,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隶属于南京政府国防部,但改编后的部队仍由共产党直接领导。
最初,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的方案是将红军改编为独立的一路军,设立司令部,由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下辖4个军,12个师。
这个方案很快就被蒋介石否定,他提出红军的编制最多为2个师,不设总部和正副司令,由南京军事委员会或者西安行营直接指挥。2个师中,除了师长之外,其他军官全部由南京方面选派。
蒋介石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夺取红军的指挥权。面对蒋介石的非分要求,周恩来据理力争,最终双方商定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3个师,6个旅,共4.5万人。
在商讨军官人选时,觊觎八路军指挥权的蒋介石仍不死心,坚持由南京国防部选派将领指挥八路军。对此周恩来反问蒋介石:“你坚持要南京派将领指挥八路军,难道是觉得红军中没有优秀的将领吗?”
从五次反围剿到长征,红军将领的厉害之处,蒋介石是领教过的。因此面对周恩来的质问,只能苦笑道:“红军中的优秀将领有很多,而且有些人还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将才!”
在随后的谈话中,蒋介石说出了他心中评选出的红军“四大名将”,得到了周恩来的肯定。特别第一名实至名归,周恩来称赞他不仅是将才,更是一位帅才。
在名将如林的红军之中,蒋介石心中的“四大名将”到底都是谁呢?众所周知,蒋介石毕业于保定军校,科班出身的他自然看不上“泥腿子”出身的将领,因此他心中的红军名将有三人出自黄埔,只有第一名例外。
蒋介石心中红军“四大名将”的第四位是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与很多出身行伍的红军将领不同,左权是正经科班毕业的高才生。
1924年,左权考入黄埔一期,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导团连长,参加了蒋介石领导的东征作战。1925年加入共产党后,被选派留学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留进修。如此辉煌的履历,纵观国共两党,都是极为难得的人才。
参加红军之后,左权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之后,蒋介石电令坐镇西安的胡宗南率兵围剿,并提醒他对面的红军将领左权指挥才能出众,要小心应对。可手握重兵的胡宗南认为红军已是疲惫之师,不足为虑,便将蒋介石的告诫抛在了脑后,率大军直扑红军而来。
此时左权接替林彪代理红1军团军团长,面对来势汹汹的胡宗南,他巧妙布局,发挥红军擅长游击战的特点,灵活调动部队,一举包围了胡宗南的第78师,经过激战,全歼敌军2个团,取得了山城堡大捷。
蒋介石得知胡宗南大败之后,气的大骂其是蠢材,还说:“三个胡宗南,也不如一个左权。”由此可见左权在蒋介石的心中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排在左权前面的是林彪,同样毕业于黄埔军校。林彪可谓少年成名,18岁考入黄埔四期,19岁在叶挺独立团当排长,并随军北伐。在黄埔军校期间,林彪成绩优异,但因为性格内敛,并不引人注意。作为校长的蒋介石评价他“只是个学生娃娃的样子。”
林彪真正崭露头角是上了井冈山遇到毛主席之后,在毛主席的调教和重用下,林彪的军事指挥能力才突飞猛进,从他的职务变化上就可以看出来。1929年任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22岁);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23岁),1932年3月任红1军团军团长(25岁)。
在数次反围剿中,能征善战的林彪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他多次告诫部下:“一定要小心红军中的林彪,他在黄埔时表现一般,但此人心中有丘壑,堪称当世韩信。”
韩信是谁,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大将。林彪能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世韩信”,可见其在他心中的地位。
排在第二位的是陈赓大将。在红军的黄埔生中,要说谁与蒋介石的渊源最深,那非陈赓莫属。作为“黄埔三杰”之一,陈赓从入学开始就深得蒋介石器重。从黄埔毕业后,陈赓被蒋介石留在身边,先后在军校第二、三、四期中任职。
从1924年的平定商团叛乱,到两次东征陈炯明,陈赓几乎参加了黄埔学生军的所有战斗。特别是在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由于指挥失误,黄埔军大败,作为总指挥的蒋介石在战斗中受伤与大部队失散,面对追兵,心如死灰的他几次想要自杀成仁。在危急关头,是陈赓冒着枪林弹雨将他背出了战场。
回来之后,蒋介石本想重用陈赓,结果发现他早已加入了共产党。后来陈赓在上海被捕,蒋介石听闻后很高兴,亲自前往拉拢,但遭到了陈赓的严词拒绝。不过念及当年的救命之恩,蒋介石并没有为难陈赓,后来陈赓能够逃脱,多少与蒋介石念旧情有关。
左权、林彪、陈赓三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都曾是蒋介石的学生,成为他心中红军的“四大名将”有情可原,但第一位之人却并未毕业于黄埔军校,为何能够超越陈赓等人,成为蒋介石心中的第一呢?
蒋介石心中红军“四大名将”的第一位是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与左权、林彪、陈赓三人相比,刘伯承参加革命更早,资历更深。辛亥革命之后,他曾在川军担任排长、连长,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担任川军团长。
1926年加入共产党,北伐战争时,刘伯承被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是我党中第一位在国民革命军担任军长之人。
南昌起义后,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军事,回国后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
刘伯承能够当上红军总参谋长,凭借的是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长征中,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不利局面,他指挥中央纵队作为全军先锋,一路过关斩将,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路。
在遵义,他指挥一个团的兵力,巧用计谋,乔装成溃败的黔军士兵,兵不血刃占领了敌人重兵把守的遵义,让疲惫的红军得到了休整的机会,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党。
在之后的长征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彝海结盟等一些列成功和胜利,表明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见识过刘伯承的厉害后,蒋介石忍不住称赞道:“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第一。”
作为“军神”,刘伯承被蒋介石当做红军“四大名将”中的第一位实至名归。
当然,这只是蒋介石的个人之见,红军中能征善战的名将还有很多,例如同样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徐向前,两把菜刀拉起一个军的贺龙,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既然红军中不缺名将,那八路军的军官理应由红军中选出。在周恩来的力争下,最终,蒋介石只能做出让步,同意由我党选派八路军三个师的军官,其中林彪、贺龙、刘伯承分别担任115师、120师和129师的师长,率军奔赴抗日前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