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会留下一些令人无比动容和深思的瞬间。
晚清,正是中华民族饱经劫难、屈辱横生的岁月。
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了晚清的种种景象。
让后人,将目光投射到曾经的苦难与沉重上。
被当做狗的人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中央端坐的,确实是身穿深色长袍的官员模样。
旁边站着一个穿着奇异。
头发也非常异样的人。
最令人费解的是,官员右侧的人双手拴着绳子。
他面前有一名戴着狗面具的人。
仿佛是一条狗般被拽跪在地上,场景颇为骇人。
虽然无法确认这一幕的确切原因,但足见晚清执法及人权状况堪忧。
人们在权力面前犹如草芥,极易遭受非人待遇。
身材圆润的女子和面黄肌瘦的孩子
照片中那位富贵妇人,身着绸缎织锦。
神态从容,面带喜色。
臃肿的体态,表明她过着无忧无虑的优渥生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方那个孩童却瘦骨嶙峋,面黄肌瘦,拿着一个简陋的碗似乎在乞讨为生。
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
充分反映了,晚清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一方面是,极少数的权贵阶层和富人,过着无比奢侈浪费的生活;
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百姓和贫民,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度日。
两种人生天壤之别,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这种社会分化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晚清腐朽的封建制度。
加之列强入侵和战争的破坏,导致民不聊生。
为外国人牵驴的孩子
在一条略显狭窄的小巷子里。
两位外国妇女,骑在毛驴上行走。
她们身着时髦整洁的长裙,相貌华贵,想必是些富裕阶层的外国人。
为她们牵引毛驴并引路的,却是一个中国小男孩。
他蹙着眉头,神情严肃。
小心翼翼地将毛驴牵在前面,似乎是在防止发生任何意外的危险情况。
在巷子的拐角处,还有另一个中国小孩远远地看着这一幕。
眼神充满好奇和童真。
中国曾经有不少外国人前往旅居。
他们富裕闲适,而当地人民,却往往处于贫困和被奴役的境地。
不得不为外族人效劳。
两个小男孩的表情,就像是这种割裂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差异的一个写照。
虽然细节有限,但通过这张老照片,我们足以领略到晚清生活景象和人文百态的一部分。
被洋人牵着辫子
一行六七个中国人衣衫褴褛,面色苍白。
脸上写满了恐惧。
洋人手持刀,粗暴地拽着这些人的辫子,像牵着动物一般将他们拽行。
最前面的那个洋人,身材魁梧。
一手握着一把闪着寒光的刀,狰狞的面孔上却满是傲慢和嚣张。
他时不时挥舞着鞭子和刀刃,唾骂咒骂着,逼迫中国人快些走路。
那些被拽着辫子的人无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这等侮辱。
有的,双手捂着脸偷偷抽泣;
有的,痛苦地咬着下唇;
有的,则怔怔地望着前方。
他们的辫子被生硬地拉扯着,头发凌乱,步伐摇晃,活像被人赶着上路的家畜。
列强狰狞,趾高气昂。
中华子民身无分文,在生存权和人权都被严重践踏的年代里,不得不忍受如此耻辱与凌虐。
令人痛心......
山东邹平高姓官员
照片中,一名身着深蓝长袍的中年文武官员。
气宇轩昂地,坐在椅子上。
容貌英武不凡。
身后的墙壁上,陈列着种类繁多的兵器,有马刀、鸟枪、连枷大锤等。
铮铮然如行军在即。
就连他身侧,也插着两根高高的旗杆,旗帜上绣着一个硕大的“高”字,想必就是他的姓氏。
整个画面,一股威武雄壮的军旅风范。
这位官员,似乎是一方武林高手或军旅将领,足以镇守边疆。
他虽不正视镜头,但目光中透露着自信和不可一世的气概。
亭院的布置,颇具阶梯之气。
又透着几分封建色彩,极具威武霸气之风。
从他的装束打扮来看,籍贯邹平一带的这位“高”姓官员,应该出身于世家名门,家学渊源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这位官员的姿态有些高高在上,但又不失大家风范。
光绪帝下葬场景
北京紫禁城内,一片肃穆哀戚的景象。
7920名肃穆威仪的抬棺人,分成60个班次。
有序列队伺候在两旁。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128人上前,用力将那沉重的棺椁抬起,缓缓移动几步,然后交替给下一个班次。
整个场面庄严肃穆,却又透着无尽的悲哀。
年仅37岁的光绪皇帝。
含恨离世,一生辛酸可悲。
他本想振兴中华,却被慈禧太后架空,沦为傀儡。
他痴心一人,却被逼让心爱的珍妃含恨远嫁。
最后连祖宗的江山,也无力维护,眼见大清帝国逐步衰落。
如今终于寿终正寝,可那究竟是安息还是解脱?
这近45万两白银耗资的盛大葬礼,给了他最后一点皇帝的体面,却也是他悲剧人生的写实。
霍元甲真容
一个身材魁梧、面目俊朗的中年武人。
身穿一袭黑色长袍。
他双目有神,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武威严的气概。
这就是那位民族武术大师、爱国志士霍元甲先生。
他不仅传授武学,更是创办了著名的“精武会”。
为中华武术的振兴和民族权益的维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值得世人永远铭记!
霸气的地主婆
一个富态龙钟的中年妇人,在照片的正中央。
她身穿绸缎,神情骄横傲慢。
她大步向前走着。
而在她的周围,蹲伏着五六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乞丐,形销骨立的模样极为悲惨。
他们或跪或蹲,怯生生地将手掌摊开。
似乎在乞求,这位富婆的施舍。
一条狭窄肮脏的小巷,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蜷缩在角落。
瑟瑟发抖,形销骨立。
照片中这位富婆,一脸不屑的神情。
似乎对身边这些向她乞怜的贫民,视而不见。
她的眼神高傲而冷酷,似乎他们只是些可怜虫,并不值得同情。
整个画面,反映了晚清社会极端不公平的阶级对立。
一方是罗雀在后、骄奢淫逸的地主阶级;另一方则是普罗大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求存。
晚清,百姓如蝼蚁的年代
晚清,那是个百姓如蝼蚁的年代。
每一天都是在煎熬中醒来,又在困苦中睡去。
家家户户,日子紧巴巴的,米缸见底是常事。
街头,忍气吞声是常态,随便一个官差,一句呵斥,就足以让一家子胆战心惊。
尊严?
那是个奢侈品。
多数时候只能蜷缩在角落,默默承受。
国家之内,矛盾重重,穷人恨富人,汉人怨满人,这恨意和不满如同干柴,一点就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