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纽约法院陪审团做出一致裁决认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犯下包括封口罪在内的34项重型指控成立。2024年6月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终于针对此事做出反应,泽连斯基表示,即使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11月5日与现任总统拜登的对决中赢得胜利并重新回归白宫,也并不意味着,特朗普就一定能够让美国再次伟大。泽连斯基认为,时至今日,美国要想再次伟大,完全取决于或仅取决于美国是否支持乌克兰,如果特朗普继续支持乌克兰,并且愿意倾尽全力将美国所有的资源放在泽连斯基身上,特朗普就是一位好总统,美国就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如果特朗普拒绝援助乌克兰,拒绝与泽连斯基携手对抗普京的邪恶政权,特朗普就是失败的总统,美国也是失败国家。
6月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遭遇背刺一事做出评价,不得不让人感慨,在特朗普遭到民主党背刺、遭到拜登政治陷害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这番表态确实落井下石。尽管人人都知道,特朗普确实有点看不上泽连斯基,即使特朗普有一段时间表示,泽连斯基能够与普京缠斗这么久,确实显示出了不凡的领导力,特朗普也确实比较赞赏,但总体而言,如果特朗普一定要在普京与泽连斯基之间做出选择,特朗普绝对会选择普京。正是因为特朗普的这种政治立场,他在竞选中也不断呼吁,要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而这种做法也彻底激怒泽连斯基。因此,在此次美国纽约法院陪审团一致裁定特朗普犯下重罪时,泽连斯基也趁机踩了一脚,指责特朗普即使当了总统也是失败的总统,因为他不支持乌克兰。
实际上,泽连斯基的这番心理也值得进行解读,按照一般的正常健康心理而言,即使特朗普东山再起的机会比较渺茫,但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要将话说得太满,万一特朗普逆风翻盘,泽连斯基也就不知道怎么办。因此,从正常人的认知而言,泽连斯基确实不应该说出这种话,但泽连斯基不是正常人,而他之所以偏偏要这样做的背后动机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这就是泽连斯基对特朗普的政治表态,泽连斯基知道特朗普不喜欢自己,而是更喜欢普京,但目前并不是谈论个人友情之事,而是在谈论美国的国家利益问题。在乌克兰、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中,特朗普必须站在美国总统的位置上考虑美国的国家问题,弄清楚到底是乌克兰对美国重要,还是俄罗斯对美国重要。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泽连斯基认为,乌克兰对美国更加有用处,毕竟,乌克兰能够为了美国与俄罗斯战斗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因此,泽连斯基之所以口不择言、落井下石就是因为,泽连斯基认为乌克兰更重要,而美国也必须重视乌克兰。
第二,泽连斯基如此落井下石地表示,即使特朗普当选,只要不支持乌克兰,他就是一位失败总统还是因为泽连斯基心里很恐慌。尽管美国纽约法院陪审团做出裁决认为特朗普犯下34项重罪,但这一裁决结果不仅没有让特朗普的选票下滑,反而让特朗普的支持率实现暴涨。因为在此次判决之后,特朗普直接开通了个人捐款网站,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3000多万美元的赞助。更要命的地方在于,特朗普要将自己装扮为政治受害者,因此美国很多民众直接表达了对特朗普的支持,由此造成的结果也很明显,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竟然暴涨六个点,这让拜登情何以堪。
更让泽连斯基心里不安的是,包括马斯克在内的美国富豪们如今也纷纷站台特朗普,这些人认为,特朗普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有风声传出,如果特朗普回到白宫,就会任命马斯克当自己的经济顾问。美国政坛的这种波谲云诡也让泽连斯基拿不准主意,不知道特朗普到底能不能赢,无论如何,如果要让泽连斯基在特朗普与拜登之间做出选择,他绝对会力挺拜登,毕竟他与拜登不是父子甚似父子。
第三,特朗普之所以遭到泽连斯基的如此奚落还有一大重要原因在于,泽连斯基想要利用敲打特朗普的方式,含沙射影地告诉拜登,虽然拜登现在很难,但也必须在支持乌克兰的问题上坚守自己的立场。如今,乌克兰已经为美国与俄罗斯战斗到底,甚至不惜自己国家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也不惜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乌克兰将自己能够拿出来的东西都拿了出来,而美国只是出一点钞票与装备,美国不应该对乌克兰束手束脚,也不应该不愿意鼎力支持乌克兰。因此,泽连斯基此次奚落特朗普,只要不支持乌克兰,他就是一位失败的总统,这无疑也是告诉美国总统拜登,该松绑时美国要对乌克兰松绑,该大力援助时,美国要大力援助乌克兰。毕竟,只有通过支持乌克兰,让乌克兰赢得对俄罗斯战争的胜利,拜登才可能在11月5日的总统竞选中拥有一份大礼包,才能够为自己的再次连任增加胜算,如果继续当前这种黏黏糊糊的玩法,拜登迟早会栽跟头。
总而言之,泽连斯基作为乌克兰的总统,在奚落、嘲讽特朗普时,也绝对有自己的用意,而这种用意实际上也表明,当前美国与乌克兰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使泽连斯基再不看好特朗普,实际上他也很明白,国与国之间没有那么多利益可以讲,从根本而言就是“利益”两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