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因经费问题,不得不将一艘即将完工的航母补给舰挂牌出售。
当这个消息传回北京后,当时主管海军的刘华清上将,立刻找来装备部的领导询问相关情况,在得知价格不算昂贵后,刘华清当即拍板作出指示:“不管有多困难,都要拿下这艘补给舰!”
中国后来如愿买下这艘补给舰了吗?
航母编队的幕后英雄
随着中国海军逐渐走向深蓝,作为舰队核心的航空母舰和大型驱逐舰,无疑成了整个舰队中毫无争议的明星。
但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补给舰却默默承担着整个舰队的后勤补给工作,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补给舰,是专门为航母编队提供舰艇燃料、舰载机的航空燃料、各型导弹弹药、舰艇舰载机的零部件备件,以及编队人员日常生活食品、淡水等补给品的船只。
可以说,一支航母编队想要走向深蓝、实现远洋航行,就离不开补给舰的后勤支持。
毫不夸张地说,航母编队能够前出多远,首先要取决于补给舰的供给能力。
由此可见,尽管补给舰并非直接用于争夺制海权的战斗舰,却对整个舰队的战斗力有着直接影响,其作用与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后,受制于羸弱的国力和整体的国防政策的约束,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将海军向远洋地区投送的需要,因而与之配套的补给舰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大力发展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工作,需要测量船只前往远洋地区,为了给测量船和相关护航舰艇提供补给,这才有了发展补给舰的需要。
于是,在当年为了“东风-5”导弹研发而配套上马的“718工程”项目中,我国的第一个大型补给舰“太仓级”随之诞生。
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的制约,“太仓级”只是油水干货补给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补给舰”。
只能为舰队提供燃料和日常生活用品,而舰队、舰载机的弹药则需额外想办法解决。
这就使得不能真正满足海军需求的“太仓级”补给舰,仅仅建造了4艘就停产,而补给舰项目上的落后,也一直成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心病。
尽管继“太仓级”之后,中国又启动了第二代补给舰项目“903级”的研发工作,但受制于技术的积累和经费的短缺,其项目进程一直未能如意。
直到苏联解体后,事情迎来了转机。
当时乌克兰因为解体后,极度紧张的财政问题,不得不出手赫尔松船厂的一艘将要完工的综合补给舰。
这艘补给舰是苏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专门配套而设计的大型补给舰“佩内古多夫”,满排达到了3.7万吨,与同时期的美军补给舰不分伯仲。
这艘舰艇的出售,无疑给了中国海军一个弯道超车的良机。
刘华清拍板购买
乌克兰挂牌出售补给舰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北京,并立刻得到了海军上将刘华清的关注。
刘华清将军曾经造访美国海军,甚至亲自登上美军舰艇考察,见识到了中美海军的巨大差距。因而,大力发展中国海军就成了将军一直以来的夙愿。
得知消息的刘华清找来了装备部的相关领导了解情况,在获悉“佩内古多夫号”的各项性能都很出色后,刘华清在心中已经下定了购买此舰的决心。
但中国当时的财政情况也不乐观,拨给海军的军费也不算很多,因而刘华清还是试探性地询问装备部的领导,“这艘补给舰,乌克兰方面要价多少啊?”
装备部的领导如实汇报道:“要价1000万美元,不算太贵,比一架苏-27还要便宜不少。”
听到这个答案,刘华清十分高兴,如果能用1000万美元就解决中国海军在补给舰上欠下的作业,无疑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随即,刘华清便拍板定下了购买“佩内古多夫号”的决定,中国的购舰计划正式启动。
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两个客观因素也十分有利于中国的这次购舰计划:
其一,是在苏联解体后,我国就趁势而动,开启了“双引计划”,即一边从前苏联加盟国引进各项武器装备的技术,一边邀请他们的科学家来华工作。
当时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科学家,只要愿意前往中国,便能立刻获得签证豁免,由中国方面提供一应食宿接待,且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因此吸引了大批科学家来华工作。
得益于“双引计划”,中国与前苏联军工集团之间,有着深厚的合作友谊,这无疑为此次的购舰计划提供了便利。
其二,则是当时中国还有哈尔滨龙驰公司这条线,从中牵线搭桥。
龙驰公司是一家专门做前苏联地区贸易生意的公司,其在前苏联各加盟国都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通过龙驰公司,中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联系上了乌克兰赫尔松船厂的负责人。
同时,由民间企业出面,也可以避免一些政治因素带来的麻烦。
就这样,中国迅速成立了由“906办”主任马庆华,和龙驰公司总经理杨忠为首的采购小组,出发前往乌克兰。
在抵达乌克兰后,我国的采购小组受到了赫尔松船厂的热情接待,乌方不仅主动邀请中国考察团深入船厂一线考察,还详细介绍了“佩内古多夫号”的具体性能参数和施工进度。
乌方的坦陈也让中国考察团十分赞赏,双方很快就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谈判工作。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但唯独在价格上,乌方临时加价100万美元,将报价提高到了1100万美元。
尽管只是100万美元,但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任然不是一个小数字,谈判也就此陷入僵局。
无价的技术积累
在谈判停滞后,中国购舰小组第一时间去电北京,征询领导们的意见。
刘华清也第一时间得知了谈判消息,面对乌克兰的加价,刘华清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决定:“可以接受乌方的加价,拿下这艘补给舰是当务之急!”
但与此同时,刘华清也指示身处乌克兰的购舰小组,要尽可能地与乌方谈判,降低补给舰的购买价格,为祖国节省经费。
在得到北京的指示后,马庆华等人再度投入到与乌方的拉锯谈判中。
或许是因为中方的诚意,或是考虑到未来更多的长远合作,亦或是赫尔松船长继续拿到流动资金解决燃眉之急。
在经历一个多月的谈判拉锯后,乌克兰最终松口以1006万美元的价格,将“佩内古多夫号”综合补给舰出售给中国。
1993年,“佩内古多夫号”抵达大连,并在历时三年的修缮后最终完工,于1996年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并最终被命名为“青海湖号”。
青海湖号的入役,同样也解决了中国海军的燃眉之急,其性能在当时也十分优异:
其满载排水量达到了3.7万吨,几乎是中国第一代“太仓级”的两倍,可搭载超过2万吨各类物资,包括燃料等液货和弹药等干货,是名副其实的综合补给舰。
同时,“青海湖号”还设有4个垂直补给点、搭载两架武装直升机,其船体内部还设计有先进的液压和伸缩设备,极大提高了船员的工作效率。
此外,该舰的消防和垃圾处理等性能也十分出色,使其拥有较高的舒适性。
但“青海湖号”也存在一些短板,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其仅有15.5节的航速。
相较于航母和驱逐舰动辄三十多节的航速,“青海湖号”的航速显然慢上许多,这让其因“能否真正跟上航母编队的行动”而饱受质疑。
客观地讲,“青海湖号”极为拉跨的航速的确是个致命之弊,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动机功率的问题。其在舰体设计、船只内部各系统的设计上,仍然十分出色。
尤其是在液压系统、消防、垃圾处理等环节的设计上,都给了在补给舰方面缺乏技术积累和设计经验的中国,十分宝贵的收获。
正是有了“青海湖号”的运行经验,中国才在其技术积累上发展出了“903A”、“904”和在2017年正式入役的中国海军最新型的主力补给舰“901”型。
可以说,“青海湖号”之于中国补给舰,就如同“辽宁舰”之于中国航母,其划时代的意义。
以及带来的扎实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才是比起实际使用价值更为重要的财富。
这也是当初刘华清将军即便加价,也一定要拿下这艘补给舰的根本原因,我们一直是一个以一百年的目光看待问题的民族。
随着中国大型综合补给舰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航母编队,我们的蓝水海军才真正有了冲出岛链、走向深海的底气与实力。
回首而望,当时刘华清将军力排众议买下“青海湖号”补给舰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