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某网红书店样书陈展率低遭读者吐槽,据不完全统计,店内一书架上的作品仅少部分能翻看。书店是否应该提供样书让读者翻阅?对此,有网友认为,“只看封面怎么判断这本书要不要买?”也有网友表示,很多实体书店打卡属性远大于看书买书的属性,“都是网红店”。然而,有书店工作人员表示,“拆封后可能会影响销售,有时不会特意提供样书,但平装书都可联系店员拆开翻阅。”(扬子晚报)
书店样书保持多少“拆封率”合适?这着实是个两难的问题。拆封样书太少,诚如一些顾客所吐槽的,“实体书店就变成了有书做装饰品的咖啡店”。而若是大气地允许“随意拆阅”,那么几乎就成了网上图书的展陈空间,如此为他人做嫁衣,书店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从大趋势看,近年来书店行业尽管有探底回升态势,但从整体上并未脱困。在此大背景下,必然是极致地控制成本,拆封展陈供试读的图书越来越少,也就很好理解了。
毋庸讳言的是,当下很多人逛书店,都属于是“蹭读样书”,然后去“线上下单”。毕竟,线上图书较之书店售书,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书店由于房租、人力、装修等各项成本折算,导致“图书”的实际售价居高不下,这几乎是行业宿命。尽管一些书店走出了网红化造势、售卖周边增利的玩法,可是这一重资产、重营销的商业模式,终究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书店,特别是那些不具备规模效应的独立书店、人文书店,更是如此——有鉴于此,如何提高图书这一单品的利润,仍是其关注的重点。
减少“拆封样书”,其实可以看作是书店控本的一大策略。很多中小书店,本身的话语权有限,并不能够到出版社那争取到足够多的“赠书”“样书”。既然每拆封一本新书,就意味着产生耗损,那么对它们而言,自然是能不拆就不拆、能少拆就少拆了。在商言商,书店和顾客的关系,也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动辄以“读书人的情怀”之类的道德框架来理解这段关系,实在大可不必。
有人把书店当成了拍照打卡之地,有人把书店当成了“免费蹭读”之所,而在一些书店通过减少拆封样书来控制成本之后,又有很多人吐槽其“生意人的斤斤计较”让书店变了味。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始终没有形成关于书店在当下是什么的角色共识,那么各说各话的争吵,也便没有了丝毫意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