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君·22】群众暴起, 杀死国军中将俘虏, 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有观点大世界2024-05-25 18:17:28  105

情况不妙,情况不妙,国民党江西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十万大军(时在南昌派驻有飞机,但似乎未有建功),对“赤匪”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但自己的王牌师张辉瓒部,却在龙冈几近全军覆没,甚至张辉瓒这个中将师长本人,都让“共匪”给俘虏了。

这让鲁涤平心痛不已,给蒋介石发去电报: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

没空继续悲痛,当下,铺开地图的鲁涤平发现,张辉瓒的18师被歼后,自己的另外一支嫡系部队,也就是驻扎在源头一带的谭道源第50师,已经非常危险了,张辉瓒一败,共军西面暂时没有威胁(西面只有一个跑路的28师和张辉瓒负责后勤的残部54旅),八成要拿自己另外一个嫡系下手啊。

为保下自己的立足之本,鲁涤平马上电令谭道源部由源头向东,向左翼第24、第8师靠拢,这是担心此时后撤,原路返回会来不及,让红军给抄了后路。

要说,按照之前的预定计划,担任迂回任务的国民党左翼军也已经靠近,许克祥第24师到了洛口,毛炳文第8师到了广昌。

如惊弓之鸟般的谭道源也是二话不说,立马放弃既设阵地,率部向东逃窜,以期与友军靠拢,多些安全感。

哪知许克祥第24师听闻张辉瓒被歼,已经先一步离开洛口,退到苦竹与毛炳文靠拢。

谭道源大骂其亲娘的同时,已经发现红军迫近,这在山区哪里跑得过红军啊,他只得是命令部队于东韶就此构筑阵地工事。

1931年1月3日上午,于龙岗歼灭张辉瓒后即刻挥师东进的红一方面军如期展开进攻,按照指令,以红12、红3军正面进攻红三军团,牵制右翼之敌的同时,以一部侧击谭道源。(改为:按照指令,以红12、红3军团正面进攻,红三军,牵制右翼之敌的同时,以一部侧击谭道源)

东韶之战,鲁涤平参谋长谢幕韩如此记述

《走出困境的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报告》1995年版,第 353页

“本队因出发较早,是晚侥幸到达东韶,但红军追击部队亦尾随而至,次日拂晓即以雷霆万钧之力展开攻击。谭师饥疲之余,未取得瞬间喘息机会,仓促应战,其如秋叶被疾风扫荡一样,无力支持,到下午4 时许,便全线崩溃,官兵四野乱窜,如鸟兽散。谭道源...单骑逃遁。”

东韶之战,虽因红三军团侧击部队未能及时赶到(改为:虽因红三军侧击部队未能及时赶到),让谭道源得以率小部遁逃,但仍取得歼敌一个多旅,生俘3000余人的辉煌战果。

后续,考虑到头陂苦竹一带有国民党军11个团,且十分警惕,红军自身不过才13个团,且连续五天高强度作战,遂决定不再继续向东进攻,放国民党军退去。

国民党部队在中路主力尽丧后,果然胆寒,左路军见红军没有追来,赶紧掉头撤退,由头陂经广昌,退回宜黄。

右路军公秉藩师和张辉瓒残部朱耀华旅(第54旅)也退回吉安。

敌十九军第六十、六十一师虽然乘机进占兴国,但也无补大局。

这便是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过程,红军以四万之众击破十万国民党军的围剿,此战虽人数极劣,但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通过不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方式,形成局部人数和力量优势,这便是毛泽东所讲的∶ 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

即便在后续的如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等等作战中,我们仍不断的能够看到此种战法的其他版本,可以说,此时,正是人民军队从不断打败仗的军事白板成长为优秀的战略战术大家的奠基阶段。

这些东西有些虚,咱们唠唠实在的东西,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三年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红军凯旋回到小布,群众敲锣打鼓,高举红旗,战士们也是满脸喜气洋洋,一个个身上鼓鼓囊囊的。

此役歼敌一万三,其中生俘9000多,缴获各种武器装备无数,反“围剿”前,战士们不少用土造枪,甚至新战士不少还扛着标枪,然龙冈和东韶两仗后,土枪换成五响汉阳造(标枪换成钢枪)。子弹带也撑得鼓鼓的。甚至就连炊事班背的圆底生铁锅也换成平底熟铁锅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红军破天荒地有了电台!

龙冈之战中,红军缴获张辉瓒师部的一部电台,只是,当时冲进张辉瓒师部的战士们不认识电台,把电台的发报机,以及给电台发电的装硫酸的罐子给砸坏了,只留下收报机和充电机,所以只算是半部。

而在东韶战斗中,经过实物教育的红军战士又从谭道源那里缴获一部完整的15 瓦电台(以及电话总机 3部、电话单机 20余部、被覆线15多公里)

与在龙冈缴获的半部电台属于同一型号,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力量,便是靠着这一部半电台发家的。

原来啊,在龙冈之战的时候,战士们冲进张辉瓒师部的时候还顺带着俘获了10名无线电工作人员。

这些人来自国民党交通兵团无线电第1大队第5分队,番号 KFF,当时配属到第18师工作,对于宝贵的技术人才,自然不能像普通的大头兵那样发几块钱走人,通过教育争取,这批人全都加入了红军。

这十人当中,有一张SSR卡,江苏武进人--吴人鉴,此人是个理工学霸,且思想上倾向革命,高中毕业后,立志报国的其考入南京国民党军事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后被分配到18师负责电台,加入红军后很快被感染,并改名--王铮,开启了作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全新生涯。

没错,他就是后来的红军总司令部电台大队长...开国中将,电子工业部部长,抗美援朝时期以简易罐头壳跳频与美军进行电子战(注:可了解王铮与张履谦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60年代打下U2,这些不朽功勋,都有他的参与。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面对一次反“围剿”如此多的收获,毛泽东作出如此评述:"无论大小武器装备,凡是白军有的,红军也会有;没有的,敌人会给我们送来。没有人,我们可以训练,也还会有人从白军中来。

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37页)

原来运输大队长的概念,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就出现了。

对了,还有被俘的张辉瓒,也得提一嘴。这是迄今为止,红军抓到的最大的官儿了,中将师长,但是由于对他的处理不当,我军在后来付出了很大的损失。

要说此人被俘后完全没了之前的嚣张跋扈,一再表示,只要留得性命,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张辉瓒的家属以及蒋介石也联络到中共上海机关,许诺,只要放回张辉瓒,不仅会拿出数十万大洋以及红军急需的二十担西药作为交换,还会释放一些被关押的共产党分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三国志,观史君在使用刘备势力的时候,因为初期该势力很穷,所以我会用带有擒获技能的英雄捕获其他势力的将领,等着对方拿钱来换,这在游戏初期,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会极大加速势力的发展。

而对当时的中共来说,无疑也是如此,周恩来马上决定派人前往谈判,并发信要求苏区不要杀掉张辉瓒,但因为当时交通闭塞,迟了。

时第一方面军内部对如何处理张辉瓒有很大分歧。

一些指战员要求立即处死这个血债累累的国军将领。

但毛泽东还是老观点:不能杀,兵法之道,攻心为上,要以此为手段瓦解敌人军心。

朱德也比较现实:留着他办个军校,讲授正规的军事理论课。

虽然朱德、毛泽东二人压制住了军队当中的情绪,但张辉瓒却在地方苏维埃政府的庆功大会上,被愤怒的群众割下头颅,因为在不久前,张辉瓒还在东固纵兵烧杀数天之久,为解心头之恨,群众还在其头颅上写上标语,放在木板上,预想顺赣江漂往国军临时大本营南昌,虽然张辉瓒的头颅在吉安便被国军打捞了上来,但效果还是一样的。

当时的红军战士普遍存在优待俘虏兵不优待俘虏官的情绪,认为军官是剥削阶级,所以对俘虏兵的政策是愿意留下的留下,不愿留下的发几块钱自己回家,故此对群众的行为没有进行有效阻拦。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后续国民党军将领知道自己被俘不会有好下场,普遍出现死战到底的情绪,这个现象虽然后续有所约束,但一直到解放战争才彻底改变,在强令下推行了优待俘虏官,此举也最终彻底瓦解了国军,从士兵到将军主动投降的都不少。

当然了,这也都是后话。

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第一方面军分散各处,拔除了苏区内一些地主武装固守的“土围子”,继续进行土改分田地,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相迎。

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基本可以归纳为一场战争--即,解放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战争。

中共的道路与依靠地主集团统治中国获得农产品剩余换取外国商品,缺乏发展民族工业动力,依靠关税收入支撑财政的国府(民国关税收入一度达到政府收入的60%以上,在英美商品对华产品倾销期间,更剧),是极端对立的,这是阶级的对立,也是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对立。

也因此,剿灭动摇国本的共产党,永远是国府的最优先级。

1931年2月,42 岁的何应钦被蒋介石委以湘鄂赣闽四省剿匪司令之职(时在南昌、吉安、樟树部署有一三五三个飞行分队,但似乎未有建功),代行蒋介石陆海空军总司令职权,兼任南昌行营主任,领军二十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大围剿。

而丧失嫡系部队的鲁涤平,自然是灰溜溜的滚蛋了。

来南昌之前,何应钦曾仔细研究了第一次围剿期间的作战详报,他认为,国民党军10万之众败于区区4万红军,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准备不周,急切深入,结果正中了红军诱敌深入的奸计"。因此,何应钦决定改变策略,新的围剿需要以集中优势兵力、严密包围为主,改采稳扎稳打之方针。

具体部署为∶

王金钰任总指挥的第五路军四个师(公秉藩第二十八师、郭华宗第四十三师、郝梦龄第五十四师、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分驻赣江东岸吉安、吉水、永丰一带;

二线的峡江新干一带,有韩德勤第五十二师,

罗霖第七十七师驻赣江西岸泰和至安福一线;

朱绍良任总指挥的第六路军三个师(胡祖玉第五师、毛炳文第八师、许克祥第二十四师)驻南丰城及附近地区。

孙连仲任总指挥的第二十六路军之二十五师、二十七师,驻宜黄、乐安一线,另在抚州后方,有关树人的骑兵第一旅(加上(并负责后勤的新编13师)。

张孝新第十三师则驻南城、黎川一线;

蒋光鼐、蔡廷锴的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位于兴国,另有第十二师马昆三十四旅位于于都,

东线,福建建宁有刘合鼎第五十六师。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西起赣江、东至建宁700 里长的包围圈,这是何应钦根据蒋介石亲自确立的厚集兵力,严密包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针,所作出的排兵布阵。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敌人的围剿兵力倍增,而因为富田事变脱离一个军,以及之前的战损,红军,人数却从四万下降到了三万,目前,因为国民党军包围圈的不断收缩,之前四散活动的红军已经聚拢在宁都周围,所幸许多国军的后续部队需要从北方抽调,故此倒也给红军争取了一些准备的时间。

而按说此时红军应该统一思想,迅速制定反“围剿”作战方案才对,但时中央苏区内部,却又开始了激烈争执。

本来在之前的出击长沙,以及一次反“围剿”后,第一方面军中,毛泽东已经建立起相当的威信,按理说不该再出现战略层面的激烈争执才对。

这要回到数个月前,1931年年初,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反“围剿”前后,共产国际决心更换中共中央领导层。

年仅27岁,在共产国际(注:莫斯科中山大学是俄共与共产国际基于苏联本国利益而做出的战略设计,专为中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干部,1925年开学,1930年停办,旨在为中国完成苏维埃式共产主义储备人才培养)创办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宣传科干部的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兼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米夫的扶持下上位,掌握了中共核心领导权,周恩来、瞿秋白等人受到压制,其中瞿秋白、李维汉等直接被踢出中央政治局。

也由此开启长达4年之久的完全服从于,或者说依附、附庸于共产国际的所谓真正布尔什维克时期,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登上中央核心领导位置,中共才算摆脱依附地位(改为摆脱共产国际的直接控制),第一次独立探索自己的路线。

当然了,这是后话,届时长征篇幅才会讲到。

王明上位后,大量派出“钦差”到各处苏区,夏曦出任湘鄂西分局(中央)书记,张国焘出任鄂豫皖分局(中央)书记,以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组成中央苏区代表团,去到中央苏区。

而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除在有着极强个性的毛泽东这边,其他苏区领袖基本无力对抗这些拿着“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

1931年3月18,宁都,青塘。

毛泽东听着“钦差”们带来的远程“微操”指示,眼皮直跳。

按照文献记载的说法,那便是,这份“三月指示”完全说了些模棱两可的废话。

《中央给一、三集团军总前委、第一集团军前委、各特区军委...的公函》

指示先提出∶当着敌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优势的兵力,去击溃敌人的主力,如能诱敌深人,聚而歼灭他,这也是可采用的战略

又认为主要的任务是保存红军实力,遇必要时,可以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可以向湘南、粤桂北或贵州东南地区撤退,以便建立新的苏维埃运动根据地"。

按照毛泽东原本的计划,是要继续采取诱敌深入寻机歼灭的方案。

他认为,虽然从军事角度看,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更加悬殊,但与第一次反围剿时相比,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其实更加充分了。

这几个月毛泽东还是干了不少事情的,划分了10个游击区,成千上万的群众被动员起来,配合红军主力进行作战,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诱敌、毒敌、饿敌等任务,这也是国军动作很慢的一个原因。

另外担架、扁担、箩筐这样的支前队不提,甚至被国民党军抓去修工事的群众,还会主动跑到苏区,报告敌情,就连工事有多深、用了多少砖瓦、有多少枪眼都能清清楚楚的在沙地上划出草图。

这是因为,几个月来,中央苏区的地主基本已经被肃清,土改彻底,祖祖辈辈饱受封建剥削的贫苦农民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所以会打心眼的拥护红军。

这就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到的:人民的力量,是红军战胜敌人,并不断发展壮大最根本力量源泉。

但实际上,空降派们刚从上海过来不久,也缺乏实战经验,而一些干部也根据中央精神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大多数人认为,敌军二十万,自身只有三万人,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毛泽东对人民的信任过于一厢情愿(改为,毛泽东对自身和人民力量的估计过于一厢情愿),红军实际上没有和国军对拼的实力。

既然中央精神指出遇必要时,可以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那么干脆就离开苏区,比如,从南面突围,到四川去。

也有人认为,应该采取“分兵退敌”的策略,也就是打散兵力,不断转移敌人视线,以此同时做到退敌、巩固苏区甚至在游击中扩大苏区,类似之前在井冈山的做法。

总之,会上除了朱德、夏振林外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毛泽东诱敌深入的计划。

虽然人数占多数,且空降派在职位上高于毛泽东朱德(注:此时红一方面军前委已经被撤销,毛泽东和朱德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不久前来到苏区的项英为主席;另毛泽东朱德为新成立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任弼时、王稼祥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常委,项英为代主席,但项英明确作了接受中央指示精神的报告),但一方面军是两人一手创立,一个是政委,一个是总指挥,有着特殊的威望,这两人虽然人数占绝对劣势,但咬着不松口,坚持要打,故大会开了一天,也只能议而未决。

为平息争论,统一思想,毛泽东提议,扩大会议范围,吸收军级别干部参加。

那没说的,第二次大会上,当黄公略、林彪、罗荣桓、滕代远等军级干部看着毛泽东用他们熟悉的动作一边掰手指头陈述利弊,一边输出的时候,便大局已定了,纷纷请战,就在苏区揍他,跑什么跑。

形势也就此逆转,任弼时、王稼祥也不是守着教条主义不放的主,看到众多将领纷纷支持毛泽东,也受到触动,最后也表态支持。

既然最终是确认了毛泽东提出的集中力量、诱敌各个击破的方案,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军事部署,考虑先揍谁了!!!

好,欢迎收看下回--横扫千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118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