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亚人工作累、压力高? 因为过度追求成功?

薛博2024-06-02 14:41:29  101

对比一下国际上各大媒体和研究机构排出的“幸福指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常年霸榜的多半都是欧美国家。东亚国家虽然经济强悍,但在生活品质方面却差强人意。而在工作压力部分,东亚地区更是全球最糟。

这些评选的结果也恰好是各国职场文化的深刻反映,如日本的过劳文化,韩国的拼命文化,以及中国的内卷等等,都可以看东亚地区的上班族究竟有多么痛苦。我自己的经历同样如此。在国内上大学时,要不停地帮导师加班加点做这个、做那个。后来到了德国,当导师第一次对我说感谢时,我竟然觉得很感动。这才知道,原来在工作里,居然还可以被“当人”看。

为何东亚人会过得如此辛苦

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去年曾发布了一份全球职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23年,全球劳工的压力呈明显上升趋势。面对高度压力的职场人数比例从2009年的30%上升到了2023年的49%。但其中也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欧洲人相对较小,但北美与东亚地区压力指数较高。其中,尤以东亚最为严重。根据其调研结果,在这个人口稠密、竞争激烈的区域中,中国本土年轻人的压力最大,之后依次是香港地区、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

那么,为何东亚上班族会如此辛苦呢?

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评论》杂志曾刊出一篇研究东亚劳工的工作与生活的文章。作者认为,东亚地区工薪阶层的压力,主要是深受社会文化与经济等两大因素影响。与欧美比较注重个人相比,东亚社会的特色在于集体主义。以日本来说,从学校到社会都存在小团体与阶级分化,在文化上日本人又很怕给别人添麻烦,背后其实也是一种顾虑到社会观感的集体心理。

与此同时,社会主流价值也在推波助澜。比如,东亚地区的社会文化非常强调赚钱、买房与幸福的重要性,背后的潜台词便是工作比休闲更为重要。其实,大多数人追逐的不是成功,只是一个安稳的生活。但就连这小小的需求,都要付出过量的劳心劳力才可能换得。把集体主义套用在职场之上,就是宣扬为了公司利益做出牺牲的文化观。

除弥漫在整个东亚地区的集体主义外,还有一个因素也造就了东亚的“魔鬼”职场氛围,那就是经济发展模式。

纵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地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业化速度相当之快。历史上,英国成为工业国家的这一过程大致耗费了200年时间。法国、德国与美国又额外花费了大约100多年。反观亚洲,日本只花了70年,韩国的“汉江奇迹”也耗时不到半个世纪。而台湾的经济发展奇迹更是将这一进程缩短到了惊人的30年。

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其成本便是庞大的劳力投入。在韩国的职场中就流行着一句几乎人人都听过的口号:做公司的工作要像做自己家的事一样来做。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更是有一家保健饮料的广告词以“能不能24小时工作”为噱头。

这段时期的东亚社会为了拼经济,衍生出高工时文化。同时,政府对普通人权益的保障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正在欧美,是“work smart”(聪明工作),重研发来产生利润。而东亚是“work hard”(拼命工作),靠压榨薪资和工时来维持利润。

对成功的追求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加之东亚经济体在城市化后居高不下的人口密度,无不在加剧人们工作与生存的压力。

近年来,东亚地区年轻一代的职场观念已经开始出现变化,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同时,在面对高房价与生活成本上涨的无奈之下,几大东亚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躺平”与“小确幸”的风气。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遗憾的是,那些觉醒的年轻人却只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反抗资本——不婚不育。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仍然要占据每天至少1/3的时间。

那么,一个关键问题也随之浮现。

我们有无可能重拾工作与生活的动力?

近年来日本有一本畅销书爆红,书名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这本书是由日本知名媒体人、作家池上彰所著。书中对工作与兴趣的关系提出了相当不错的见解。

从理想的角度出发,人们在找寻工作时应该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但往往许多人在踏入社会后才发现,就算想象起来十分有趣的工作,也必然包含枯燥乏味的部分。而且更常见的状况在于,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假如,供需压力没有超出正常范畴,那么从事没有兴趣的工作其实也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不过,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就算以踏入职场以后,大部分人还是能够不断探寻自己到底想要从事什么行业。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有八成全都取决于无法预期的巧合。这项研究的结论认为,没有人的一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前行。成功之人,更善于在意外或巧合发生时抓住机会。

而善于抓住机会的人通常具有五大特质,第一是好奇心,让他们对新事物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第二是毅力,当遇到自己有兴趣的新事物时不会只是半吊子尝试,会坚持投入一段时间;第三是弹性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会随着年纪增大而僵化,因此成功之人善于积极与外界互动,提高接触新事物的可能性;第四与第五个特质则是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冒险,遭遇到新的挑战时,恐惧与不安往往会让人选择退缩,而这两个特质则有助于人们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不过,我们也知道要成年人培养新的个性并不容易。对于这个问题,伦敦政经学院的罗登在《大局思维》这本书中就提出了更为实际的建议。她认为,要成功摆脱不喜欢的工作,关键在于能不能想象出“升级版的自己”。她举了一个案例,英国一位名叫雷杨希的年轻人,大学念到一半就辍学投身服务业工作,辗转许多酒吧与餐厅,最后在咖啡店表现优异,他良好的表现让咖啡店因此经营大为好转,但始终偏低的薪水却让他陷入了长期的焦虑。长期以来,其实雷杨希都对心理医生的工作抱有浓厚兴趣,但因为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从而无法进入职场,让他始终无法能够真正地挥洒出自己的热情。

罗登认为按照英国当前的社会状况与教育体系,雷杨希明明就可以坚持一边煮咖啡,一边自学完成高等教育及资格考试,从而达成自己的梦想。假如雷杨希从28岁开始付诸行动的话,大致上在35岁时,他就能改变自己人生的面貌了。但雷杨希却始终在焦虑,最终一事无成。

这就告诉我们,转变心态看起来很困难,但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首要的就是,设定出“升级版的自己”。在设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过往自己的想象有哪些受到限制的地方,同时也会找出升级所需要新增的能力。这就能帮助人们拟定出学习的方向之后再透过科学的时间规划、环境优化以及中长期目标的设定,建立一条改变自我的路径。

花朵只会在美好的环境灿烂绽放

最后,我们要回到一个问题。前文提过,东亚地区上班族的压力一大部分来自外界对成功的定义,但上面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人生不要过度追求成功。

池上彰就引用了日本政府做的幸福与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收入状况、健康与家庭关系对幸福的贡献程度几乎相等。并且,精神稳定程度、教育状况以及自由可支配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因此他建议,与其拼命博取其他人的称赞,不如想想自己要如何找出幸福的工作与生活模式。罗登也认为,当人们投入经历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时,这过程中的阻力与不快感会降到最低。反之,如果被外在观念所绑架,将对人生失去热情,也失去快乐赚钱的机会。

总体来说,蔓延整个东亚地区的工作压力源自这些国家独特的文化特质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其中贻害最深的则是集体主义,跟不上社会就会被排挤,甚至霸凌。社会反而往往忽视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探索自我。

每个人,不是不该追求成功,而是东亚的文化把成功定义的太过狭窄。太多的人,走着太窄的路,压力自然会大。

不过,人生始终充满了巧合与机遇,这就无不隐含着提升自我的可能。当在工作中感到烦闷时,不妨试着调整一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因为,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888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