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最后一天,公布了5月宏观最为前瞻的经济数据。
之所以,很多投资者认为经济数据帮助不大,一是因为认知,二是因为不准。
经济数据很多时候的确“不准”,有时候甚至会脱离基本的生活体验。
这种“脱离”使得对有关方面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既然如此,还用它干嘛?
这次公布的经济数据,其实是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不具有双向强制“约束”性,其双向指的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
也正因为不受“约束”,被调查者可以“率性”发挥,数据可靠性反而更高。
该数据就是每月一次的PMI,采购经理指数(反映当月经济景气程度)。
PMI数据之所以前瞻,是因为接下来要公布的对外贸易、物价指数、金融数据、工业利润都是在印证这种景气程度。
当然,之后的印证有时候会符合PMI反映的景气程度,有时候又会超出或低于PMI的结论。
这让PMI变得不太可靠,于是助长了“数据无用“论。
PMI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前瞻性”,由于样本有限,地域有限,率性无限,所以,无需太过于拘泥其“准确性”。
当然这种“前瞻性”还不够前瞻,起码落后于欧美一个星期。
资本市场是最讲究提前量的,先来的吃肉,后到的吃草。
PMI作为数据中的领头羊,自然会有专家对其产生预期。
这种预期往往提前一个星期,甚至提前半个月,就有了结论。
然后,市场围绕预期变动,产生波浪起伏。
等真的公布之后,数据本身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超过预期或低于预期的程度。
当然,这种预期变动,对于欧美资本市场影响巨大,对于A股的作用则偏弱。
因为,A股还相对偏向于政策市。
政策市最喜欢“路边社”,最喜欢那些蒙上神秘色彩的“小作文”。
这其实是“弱势群体”长期适应“强势环境”造成的,文化底蕴的惯性使得“一手消息”得到广泛传播。
事后,部分被证明,更让投资者“宁可信其有”,只恨自己不能提前获知“小道消息”。
从小道消息,到政策落地,需要一个过程;
从政策落地,到效果体现,也需要一个过程。
“聪明资金”炒作的是第一个过程,且往往不等第二个过程的效果体现,就提前落袋为安。
这些天,市场回调与之不无关系。
正因为“聪明资金”太多,使得“真宗”数据少有“用武”之地。
即便如此,数据最终还是会影响市场。
如果说经济是股市的晴雨表,那么,PMI是经济的晴雨表。
我们用图表来看PMI与股市是如何挂上钩的?
以2022年4月最为经典,上证自2021年末以来连续回调,当月触底。
与经济关系密切的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4月触底,主要受房地产与建筑业影响。
两者同时触底,同时反弹。
从触底来看,由于数据公布在月底,市场领先于数据。
但可以回溯至3月,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已从2月的47.6%下滑至45.7%,创半年来最大跌幅。
要知道3月数据通常都是好于2月的(假期因素),如此反常,已经预兆了不容乐观。
从这点来看,数据又领先于市场。
制造业PMI也一样体现上述逻辑,数据之间会相互传导,实体经济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今天也一样,我们关注两个指标。
一个是制造业PMI,另一个是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
制造业PMI前值50.4%,期待50.4%(期待值下降了0.1%),公布49.5%。
大幅低于预期。
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体现“三箭齐发”之后,订单量有无改善。
公布值46.9%,政策效应略有体现。
两个指标,一个大幅低于预期,一个略有体现。
市场开盘还红彤彤,是没有反应过来吧。
以上纯属个人情感展现,聊博一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