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来是北京第136中学70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12月26日来闻喜郝庄公社南庄大队插队,当时才15岁,初中只读了一年。张福来是个孤儿,按说不属于上山下乡的范围,不知何故,竟被学校批准,与同学们一起来到闻喜。
张福来年龄虽小,但个头不矮,粗实有力,特别能吃苦,村里让他随老饲养员学喂牲口。张福来听话勤快,对集体的牲口挺关心,得到社员好评,成为知青中第一批年度积极分子。
1969年底,年关将至,知青们在村里停了一年,归心似箭,等不及队里决算出来分红,先预支下车费回京探亲。同村知青们全都准备动身,张福来也动了心。家里虽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但北京还有一远房叔叔。回到北京,前去叔叔家,但叔叔住房狭窄,经济拮据,因患慢性肝炎在家长期病休吃劳保,生活艰难困苦,勉度时光。见福来上门投靠,又多了一口吃饭的,心中暗暗叫苦。也顾不得叔侄情面,诉说了种种困难后,找邻居借了10元钱打发福来出门,并叮嘱以后千万不要再来了。远房叔不予收留,若大的北京城无福来落脚之地,万般无奈,一个孤儿不得不在春节前又孑然一身返回插队的南庄大队。
开春后,知青们陆续返回,原来的知青集体灶停办,由大家自行解决,分灶后福来顿时陷入困境。一个小伙子每月44斤原粮填不饱肚子且不说,淘麦、磨面、生火、做饭,锅盆碗筷,油盐酱醋……样样都要操心,样样都要亲为,麻烦事多着呢。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村干部看到福来可怜,凡外出修水库、修公路、临时打井等这些活都让福来去,以解决吃饭问题。
但此法不是长久之计,后村支书动员福来“招亲”。女方家里父母膝下无子,只一小女,招婿上门,顶立门户。男方不必花费彩礼,只需改名换姓。只要能填饱肚子,生活下去,管什么改名换姓,孤儿福来无需找人商量,痛快答应。
1971年,年已18岁的福来在村支书的穿针引线下,入赘一普通农户人家。来到老丈人家需经一段时间考验,被认定合格方才能领结婚证。每日在队里出工,回来还要干家里杂活——绞水、打柴、忙三分自留地,时不时还得顶门户差事,帮邻里起墙盖房。大城市下来的学生不比农家孩子经得起摔打,考验了8个月,与老丈人心目中的标准差一截。又兼老俩口思想上特封建,虽住一家,看管甚严,不许两年青人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彼此间感情也没建立起来,婚姻失败。
知青们为张福来的遭遇鸣不平,拉上历经命运冷酷打击、近乎麻木的张福来去公社、县知青办上访,要求上级领导对其予以照顾。谁知知青们的一片好心没得到回报,反而帮了倒忙。公社有关人士透露,张福来档案里记载,家庭成分不好,社会关系还有正在服刑劳改的。这信息让福来的处境雪上加霜,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社会关系,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招工、上学、当兵,几乎是墙上挂门帘一一没门。
绝望中的张福来,受不了种种打击,精神几近崩溃。不像平日按时出工,勤恳劳作。经常外出,踪影不定,十天半月不见人。回到村,总是灰头土脸,衣衫不整。数九寒天竟穿着单衣回来,赶上知青中谁有吃的吃一口,晚上挤在知青宿舍里睡一夜,白天又离村而去。
1976 年初夏,郝庄公社南庄大队发生了一起轰动全村的大事。一日清晨,全副武装的公安人员逮捕了张福来与本村一社员董某某,罪名——现行反革命。
不久案情大白:张福来、董某某两人给香港写信要东西,信件被我公安机关截获。
董某某乃南庄村社员,比张福来小两岁,家里富农成分。平日在村备受歧视。两人同病相怜,遂成好友,闲暇时收听收音机,短波传来香港声音:大陆受难同胞来信请寄香港九龙……
两人幼稚,信以为真,于是以不署名发信求援,要些东西:棉衣一身,秋衣两身,人民币20元和全国通用粮票。信件发出后,久久没有消息,其间两人又写了两封信,亦无回音。最后实在等不急了,铤而走险,署上真实姓名发出。
文革开始,造反、夺权,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公检法。196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加强公安工作的若干规定》。其内容一共有六条,故简称“公安六条”。其中第二条规定:“凡是投寄反革命匿名信,秘密或公开张贴、散发反革命传单,写反革命标语,喊反革命口号,攻击污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都是现行反革命行为,应当依法惩办。”
张福来与董某某数次给香港九龙投寄匿名信件,按“公安六条”逮捕后,法院很快做出判决:张福来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12年,董某某以同一罪名判刑10年。
两年后,从霍县监狱传回张福来越狱逃跑被击毙的消息。又过数月,被撤销原罪名领取了400元补偿金的董某某出狱回村,证明确有此事。说法有些出入的是,福来被击中后没有死,拉到医院后才咽气。董某某讲,他也是听别人说,而非自己亲眼所见。但无论如何,张福来是真的死了,并且确确实实是那次越狱时被枪击所死。
北京知青张福来没能等到像董某某那样无罪释放,并获一定数额的补偿金,这位孤儿年纪轻轻的,却背着沉重的“现行反革命”罪名而离去,唯有到九泉之下向早逝的父母哭诉尘世上所受种种悲惨遭遇与冤屈。
掐指算来,孤儿张福来到闻喜插队,1968年来,1978年被击毙,整整10年,来时15岁,去时25岁。
【作者:韩东来 选自:山西闻喜县《闻喜插队知青》】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