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08年金融危机: 危机之后的功能性“超纲”政策

学之智经2024-06-01 21:30:00  69

(学之智经济原创)

19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是过去一百年里最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事件,它们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很多。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形势和风险领域存在差异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时间和实施力度存在差异。大萧条后,由于缺乏宏观经济理论作为支撑,有效的救助政策在萧条持续了4年之后才行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花了约18个月的响应时间,全球央行就联合救市,各国政府加大积极政策刺激力度。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采取了大量“超纲”政策,这些政策超出了传统经济学框架的范围。

功能财政大行其道

当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经历了近18个月的观察期,尤其是雷曼兄弟倒闭带来的恐慌情绪逐渐蔓延,美国当局紧急采取了干预措施,加大对经济的救助。采用了超低利率、QE等超出传统经济学的措施,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产生了良好效果。实际上,从学之智广义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状态4的情况,也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覆盖的情况。传统经济理论对这次金融危机束手无策,难以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根据广义需求理论,这时需要政府充当最终借款人,集中力量更大限度地扩大公共支出,以此拉动总需求扩张。需要实行功能财政,扩大财政赤字,有效弥补市场需求萎缩,促进预期改善和信心恢复。那么,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必然结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国家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减缓失业率上升、保持物价稳定以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这些政策五花八门,总结起来主要有八类。

一是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社会福利支出、公务员工资支出等;二是减少税收,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加大税费返还和减免等;三是救助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债务担保、注资等多方面支持措施,以提振信心和促进融资增长;四是扩大政府购买,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扩大总需求,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五是投资公共工程项目,包括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电站等,创造就业机会和扩大投资需求;六是帮扶农业发展,加大粮食和农资补贴、扩大粮食收购等;七是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财政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的投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减轻贫困程度;八是提升居民购买力,包括发放代金券、消费券、购物券等,甚至直接发放现金,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支出。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陆续推出了减税方案、救助方案、经济刺激方案等各种财政刺激措施,内容几乎涉及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根据IMF统计,美国向金融机构注资金额相当于其2008年GDP的2.2%,通过贷款或其他形式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总金额为GDP的4.2%;欧元区向金融机构注资总额为GDP的1.82%,政府担保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5.79%,购买资产金额为GDP的1.08%;英国担保的债务总金额更是超过GDP的38%。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被称为“四万亿计划”。

随着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显著增长。2009年和201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9.8%、8.7%,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到90%以上。这两年,英国和法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达到10.1%、9.3%和7.2%、6.9%。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国家政府部门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如何化解政府债务问题几乎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除了极个别国家以外,大部分国家和经济体都不得不采取功能财政的策略。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巴·勒纳在1943年提出的财政理论,强调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主流经济学的财政政策理论重点关注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侧重于平衡财政,即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之间大体相当,主张量入为出,避免财政赤字和债务积累过多。然而,功能财政政策则更加关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不应受到财政收入的束缚。现代货币理论几乎将财政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认为财政支出不需要预算硬约束,而是锚定物价稳定即可。

非常规货币政策力挽狂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非常罕见地重视货币政策合作,这在历史各次经济危机之后尚属首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仅仅依靠某个国家的力量很难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国际合作成为必要的选择。一方面,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各种宽松货币政策共同注入流动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多次同时宣布对市场注人流动性,日本、澳大利亚等央行也纷纷加人,采取联合行动来稳定市场。美联储还与欧洲、部分东亚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相互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一些国际组织也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救助。发达国家联合新兴经济体,利用 G20平台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危机爆发初期,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央行及时启动了各项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了大幅降低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投、缩小贴现窗口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的利差等政策手段。如,美联储先后10次大规模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5.25%降至0-0.25%的目标区间;欧央行先后7次降低政策利率,累计下调325个基点至1.00%,欧债危机恶化之后进一步下调至0.75%;日本央行两度降息至0.1%后,开始执行“零利率”政策;英格兰央行9次下调基准利率,累计下调525个基点至历史最低水平0.5%。在利率水平已近零的情况下,常规货币政策已经没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

为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宣布实施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创新了货币政策工具来促进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恢复。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流动性宽松政策。在常规政策框架下,央行主要在货币市场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在非常规政策框架下,央行对整个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扩大交易对手范围来增加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例如,央行与更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回购交易、逆回购交易等业务,以增加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此外,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央行扩大货币互换交易,为双方提供一定数量的对方货币,以提供外汇流动性支持。

二是信贷宽松政策。一种是直接信贷支持,主要通过向特定的借款人或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贷款或担保,以增加市场的信贷供应。另一种是间接信贷支持,主要通过央行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扩大资产规模,从而增加信贷市场的流动性。欧央行侧重于直接信贷支持,通过买入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来降低信贷市场利差的方式作为实施信贷宽松政策的主要手段。美联储倾向于运用间接信贷支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扩大资产规模来实施信贷宽松政策。

三是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是指央行通过购买金融资产来扩张资产负债表,向经济体注人定量流动性。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用于规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对本国经济进行刺激。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央行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通过购买大量的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来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此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量化宽松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412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