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我军中第一战神粟裕将军因病痛折磨,与世长辞。逝世前他留下遗愿,要将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陪伴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南京是粟裕生前战斗过最久的地方,他的妻子楚青为其操办后事,为了完成粟裕的遗愿,楚青带着粟裕的骨灰来到了南京。
南京军区有很多粟裕将军的老部下,听到楚青将粟裕将军的骨灰带来了南京,便纷纷去看望楚青,为她行方便。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听说此事后,不但拒绝给予楚青帮助,还责令了手下将士们去车站接楚青的行为。
粟裕乃一代大将,为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如今斯人已逝,向守志却想要冷处理粟裕的身后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莫非是二人之间有芥蒂?
身后事
粟裕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三个遗愿,一是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二是不举行追悼会,三是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往日战斗过的战场上。
他的骨灰被撒在了曾经频繁作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等地,纪念他一生的战斗轨迹。
楚青捧着丈夫的骨灰,生前粟裕由于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好好看一看繁荣发展的新中国,死后由楚青带着他,将这些新气象都看个遍。
渡江战役时,在粟裕的指挥下,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京进发,将南京国民政府彻底赶出历史舞台,几十年后,粟裕再次来到这里。
粟裕带过的将士众多,新中国成立后,老部下们四散分到各个军区担任要职,如今听到粟裕的骨灰要来南京的消息,王必成、孙克骥等人都十分激动,他们带头去火车站迎接楚青的到来,将楚青女士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王必成说:“粟裕将军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他去世我心中的也十分悲痛,您放心,他的遗愿我会协助您帮他实现的!”
楚青在南京人生地不熟,为了能够将丈夫的骨灰安顿好,前后奔波忙碌,跑了好多的地方。在此期间,多亏了有王必成、孙克骥的帮助,楚青在南京的活动十分顺利。
起初,得知楚青带着粟裕将军的骨灰来到南京的消息后,楚青下榻的招待所中前来探望的老战友络绎不绝,他们怀念粟裕将军的英勇,纷纷向楚青表示关怀。但是没过几天之后,楚青在南京的活动突然有了阻力,军区的人也突然开始对她避而不见,楚青不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楚青的追问之下,王必成才支支吾吾告诉了楚青事情的真相,原来,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是向守志,向守志没有直接在粟裕手下参与过战斗,对于粟裕老部下对已故将军的后事大包大揽的行为十分不满。
向守志知道此事之后,在军区会议上,针对此事对王必成和孙克骥等人的行为进行批评。针对粟裕的后事,南京军区已经召开过好几次会议了,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向守志突然点名了孙克骥,问他:“听说你让楚青免费住在南京招待所中吗?”
孙克骥时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他是在粟裕所带领的华野军中走出来的,是被粟裕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听到向守志的询问之后,孙克骥点头表示,让楚青免费入住军区招待所的确是自己的决定。
粟裕乃是开国元勋级别的人物,为革命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如今为了给他办身后事,孙克骥觉得,南京军区给楚青提供方便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不觉得自己此举有什么问题。
但是向守志开口就说:“你身居高位,却一点都不注意政治影响,为已故将军的遗孀行方便开后门,这件事情对军队内风气有很大的影响,你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吧。”
孙克骥还在错愕中,向守志看大家都一言不发,接着说:“楚青同志来到南京时,你们大张旗鼓去车站接她,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欠妥?楚青是身居要职还是中央领导,需要你们如此大的排面去接?”
向守志说着话,眼睛向下扫视王必成等人,王必成一下子坐不住了,站起来与向守志争论:“粟裕将军为新中国做了多少贡献啊,如今人走茶凉,连提供一点方便都是政治错误了吗?他也是你的首长,你就这么对他的?”
王必成一番话,显然是把会议的气氛降至冰点,会议上各人想法不同,他们用眼神互相交流着,但却没一个人能站出来说句话,向守志不想为粟裕处理身后事的态度再明显不过,他说:“如今粟裕将军名誉并未恢复,身份敏感,我们军区的人出面本就不妥,之后一切都要按照流程来办。”
向守志一番话,一锤定音,他将自己的想法表露无疑,粟裕将军虽然去世了,但是关于他生前在政治上的经历问题还没能完全调查清楚,向守志不想因此影响到军区。
向守志的顾虑
听完王必成的讲述后,楚青明白了向守志的顾虑,丈夫生前在政治问题上确实还有未被平反的地方,向守志的做法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选择。
向守志一生参加战斗无数,他总是冲杀在阵前,在革命年代立下汗马功劳。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向守志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被授予少将军衔,之后又得到了中将军衔。他能当上南京军区总司令,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过来的,向守志的经历就注定了他并不是一个会落井下石,逢迎讨好之人,他看似不欢迎楚青前来的行为中,其实也有许多自己的顾虑与考量。
粟裕将军早年意气风发,他擅长带兵打仗,但是在政治方面却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粟裕将一腔心血全都用在了研究战术和对敌策略上,对身边的政治和人际关系自然是很少维护,在政治上常常会办出惹人误会的事情。
也因为粟裕这一性格缺陷,他在政治上常常不够敏锐,在1958年时,他被扣上了个人主义的帽子,被批判,在政治上被边缘化。
粟裕虽然一直在中央做事,但是扣在他头上的帽子并没有被取下来,尽管有再大的能耐,在工作中粟裕一直被排挤,不被重视,这个问题一直到他去世时,都没有被平反。
向守志十分了解这些情况,粟裕虽然在政治上被冷落,但是他在战争年代太有魅力了,军区的这些人都完全折服于粟裕的个人魅力,他们相信粟裕的人品,对早几年粟裕被批判一事嗤之以鼻,因此才会在浓郁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下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在楚青到达南京的那些天里,王必成一直作陪,为完成粟裕将军的遗愿提供了莫大的帮助,甚至因此耽误了手里的工作。
本来,楚青一位女同志,辗转八个省市为丈夫处理后事非常吃力,她向组织申请后由南京军区协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向守志认为,粟裕的老部下们在帮助粟裕一事上已经严重违背了组织上的原本意图,帮助可以,但是要在职权范围之内,不能随随便便就越界。
向守志的考量也没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必武、孙克骥等人是南京军区的要务人员,他们带头为粟裕的身后事开后门,这在人情上说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是托付生死的关系。可这些事情未必不会被有心人曲解成粟裕去世之后,仍然在享受特权,这对于平反不利,对于整个南京军区的名誉也无益处。
在想通了这一点后,楚青理解了向守志的做法,虽然他的命令没有什么人情味,但是身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他的做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日后可能出现的舆论对南京军区的影响,是为大局考虑的做法。
楚青来的时候,粟裕的老部下们纷纷来火车站接她,走的时候,就剩下零星几人来了,王必成坚持来送楚青,就算理解向守志,他与粟裕之间的情谊也促使他,哪怕自己名声受损也要照顾楚青,并办好粟裕的后事。
粟裕的晚年
粟裕是我们军中的战神,早年极其风光,红军时期他就展露了自己在军事领域中的天赋,1928年他跟随红军队伍上井冈山,在大大小小的作战中,粟裕屡建功绩,短短一年时间,他就从营长一路升职,坐上了红四军参谋长的位置,升迁速度之快让军中所有人都不住惊叹。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在南京、镇江一代带领新四军炸铁路,打游击,有效打击了日寇,在军中的名望也一步步上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这个常胜将军的名号已经在全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将国民党赶出北方地区,让解放军解放全国的局势越来越明朗。
在作战中粟裕既能制定详细战术,也能冲锋在前。粟裕被火化时,头骨处还有三块弹片,这是他在战争年代中留下的伤痛,也是荣誉。因为这三片弹片,粟裕晚年备受折磨,时常头疼,甚至到了影响视力的地步。
粟裕晚年既要面对生理上病痛对他的折磨,也要承受郁郁不得志的压力。
原本在朝鲜战争时,粟裕才是毛泽东钦点的总司令,但是粟裕高强度的工作导致他旧疾复发,眼睛看不清楚东西,最后被送去了苏联疗养,无缘朝鲜战场。
虽然无缘亲临战场,但是朝鲜战争中,粟裕远程参与了战略的制定,战后粟裕想将朝鲜的部队撤回国内,又因为起草的文书发布名义不对,事后被人诬陷为“越权调兵”。
倒霉的事情不止这一件,粟裕曾经因为工作原因从数量要了国防部和参谋部的资料,但是他还没来得及上报中央时,就被别人发现了他的行为,粟裕的政敌们利用此事大做文章,说粟裕争权夺利,甚至怀疑粟裕早已背叛革命,通了敌。
一时之间,粟裕在政局内的名声两极分化严重。没有接触过粟裕的人,只听对粟裕的批判之词,认为粟裕此人借着功高,就在党内大行个人主义,这种行为不可取;而粟裕的老部下们,在战争年代一直跟随着他,对粟裕的人品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十分了解,这群人以王必成为首,他们压根不相信粟裕的历史会有问题。
在1958年,粟裕被错误批斗后,全军都掀起批斗粟裕的风潮,为了将粟裕拉下马,一些人将手伸向王必成,这位粟裕的老部下。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王必成被请上台,他们要求王必成揭发粟裕的罪行,否则就是包庇。
王必成十分愤怒,在进退两难中,他选择了“揭发”粟裕:“我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我跟随粟裕将军对年,对他的大阴谋有两方面的深刻思考与了解,那就是‘大’和‘谋’......至于‘阴’的方面,我认为是空穴来风,我不知道。”一番话看似揭发实则是公然为粟裕站队,王必成直来直往的性格,注定了他认定的事情就会一直坚持。
粟裕去世之后,王必成也一直在为粟裕的平反而努力收集证据,王必成性格如此,所以楚青来到南京军区之后,他才会倾囊相助。
1994年,粟裕终于被平反,他的名誉得到了恢复,此时王必成将军已经逝世。楚青在第一时间,将粟裕被平反的事情告诉了王必成的遗孀,以感谢王必成生前对于粟裕的信任。
1994年,在粟裕被平反之后,中央政府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二人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追忆粟裕同志,明确将1958年会议中对粟裕的错误批判提了出来。中央在此事之后,特意为粟裕修建了纪念碑,粟裕蒙冤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洗刷冤屈,恢复了名誉。
粟裕一生为了国家死而后已,哪怕被冤枉,他也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到最后一秒,粟裕应该被尊重,被学习。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