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战,越打越艰难。
打退了感知消费,打崩了定价体系。因价格不稳等因素导致消费者观望气氛浓重,乘用车零售出现周期性环比下行走势。
新能源车的新车价格战带来一定增量,但亏损较大,矛盾压力突出。今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6%,处于历史低位,若相对于2015年汽车行业8.7%的利润率,这一数字下滑更为明显。
从全球布局看,价格战对中国车企出海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无论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还是欧洲对华的反补贴调查和新的关税规定,主要原因都是出于对本国车企利益的保护。
内忧外患之下,价格战是时候“停火”了。
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
追根溯源,这场价格战是国内车市运行的一种必然。
我国汽车市场规模大、参与者众多,在产业快速变革时期,旧的格局逐步坍塌,新的尚未建立,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价格战,是因为一定时期内供大于求、技术升级空间有限、消费者需求下滑,被迫以价换量;有些价格战,是某些厂商财大气粗,试图正在短期内用钱砸出一个市场垄断地位。而今年的价格战,整体上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本质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蓬勃发展的基础其实是大批企业的进入。这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大规模的进入、重组。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到一个品牌重组、产能重组,产业集中度相对集中的时期。
这也意味着,国内新能源车市已经从“增量竞争”到了“存量竞争”时代。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3年,新能源车的产销量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31.6%,预计今年的新能源车销量将在1150万辆左右。显然,这250万辆左右的增量,无法满足各家新能源车企在年初定下的销量目标。
内需不足成了今年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月26日,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将对个人消费者报废并购进新车予以七千至一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定额补贴。本次“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范围大、领域广,或是决定今年车市能否正增长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走出去”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虽然中国汽车产业投资欧洲是大势所趋,但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4月23日,欧盟分别致信上汽、吉利和比亚迪,表示后三者“没有为反补贴调查提供足够的信息”,并警告称:“欧盟将可以使用‘可获得信息原则’来计算关税,此举可能会抬高这些车企出口至欧洲的关税。”
据悉,欧盟将在夏季休会前就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另有消息称,美国近期将宣布对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和光伏关税从25%-27.5%提升至100%。如果两者都落地,就意味着欧美形成了对中国电动车联合阻击的态势。
“造血”能力持续下降
价格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绝大多数车企遭遇盈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困扰。根据同花顺行业分类,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0家乘用车企业。
人汽对其2023年财报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数据截止5月17日收盘:
10家乘用车企业营收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收不增利,包括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北汽蓝谷在2023年的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或者亏损。
其中,广汽集团2023年营收为1287.57亿元,同比增长17.48%;归母净利润为44.29亿元,同比下降45.08%,是降幅最大的一家。对此,广汽集团在财报中提到“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汽车行业出现价格战”两方面的原因。
上汽集团2023年营收为7447亿元,同比仅微增0.09%;归母净利润却仅为141亿元,同比下滑12.5%。上汽集团毛利率为10.19%,低于行业10%的中位值。
长安汽车2023年虽然实现营收1513亿元,同比增长24.78%;实现归母净利润113.27亿元,同比增长45.25%,但“含金量”明显不足。
在这百亿净利润中,75.45亿元属于非经常性收益,还有通过收购长安新能源部分股权所带来的超50亿元的企业合并收益。如果将这些事项扣除,长安汽车经营现状并没有想象中理想。
此外,赛力斯和北汽蓝谷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2024年一季度,车市大环境仍未改变,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盈利能力继续承压。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长安汽车净利润下滑尤为严重。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1.58亿元,同比下降83.39%;扣非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下降91.77%。
从资本市场表现看,投资者再次用脚投票。本月以来,主流上市乘用车企股价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北汽蓝谷跌幅最大达6.74%。
用技术创新打赢决胜局
价格战打不动也要打,但仅仅靠价格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短期来看,降价是一种阶段性行为,当利润被压缩得没有空间时,反向涨价必然会出现。
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4.8%和6.5%,降幅均有收窄,传递出汽车价格反弹的信号。
长期来看,突破核心技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才是应对价格战的致胜法宝,也是涨价最根本的动力来源。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来应对价格战,抓住主动权。
2023年,比亚迪毛利率超过了20%,已经高于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技术突破换来的成本空间,支撑起了比亚迪在本轮新能源车价格战中积极姿态。
各大传统汽车集团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在不久前,上汽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技术发布会,占据C位的DMH超级混动技术,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更上一层楼,被认为是上汽自主品牌保持长远竞争力的新动能。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在进入到了决赛的终局阶段,留给企业们赔本赚吆喝的窗口在加速关闭。
只有盈利,企业才能活下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