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本是一场庆功宴,推杯换盏的庆祝着这场胜利,突然一阵大骂声,哄闹声打破和谐气氛。
陈赓刚刚要躺下休息,警卫慌里慌张前来汇报,原来是许世友和王新亭两人扭打在了一起。
“这许和尚就是不消停,才多久就又惹事儿”,说着披上外衣紧忙走了出去。
许世友
明明是战场上的手足兄弟,又都是军中高级将领,为何二人会大打出手?陈赓也是如何处置的呢?
武功高强
要说这许世友与王新亭,并非有什么深仇大恨,尤其是王新亭,早听说许世友武功高强,一直还在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切磋切磋。
对于许世友的武功高强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说起许世友学武,当年也并非本意,从他的原名就能看的出来,本名许仕友,这“仕途”的“仕”很明显,父母的本意是希望他能走仕途。
不料这跌跌撞撞偏偏走上了学武的道路,而且这学武,还是在少林寺。
历史上经常有人质疑,质疑许世友当年是不是真的出了家当了和尚。
许世友
这一点众说纷纭,少林寺对外讲的内容,是对这一质疑持肯定态度,说当年许世友的确实在少林寺出家当过和尚,还有自己的法号,以及住的僧房。
按理说少林寺的人出来作证,那是假不了的,可偏偏在许世友根据自己经历所写出的《我在山东十六年》,以及《我在红军十年》中,都并未提及到自己在少林寺中的那段经历。
一直到他病逝,妻子田普决定把丈夫所有写过的书以及文章都整理成册,也就是《许世友回忆录》,只是在这本回忆录中也极少提起,仅仅只在最后写了一句“少年时,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
而这句我们所能捕捉到的信息,也只是学习武术,对于是否出过家,是否当过和尚,并不得知。
包括许世友自己,也常说的是“我学过少林武功”,对于为何在他的回忆录中为何不提少林寺的经历,他也只是说“那段没意思,不要写”。
至于为何许世友会走上学武之路,还要从其他出身说起,出身农民,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家里一度清贫到吃了上顿没下顿。
所以当人们问及为何会到少林寺学武,许世友的回答都是很洒脱,只说当初纯属是因为家里吃不上饭,为了吃的上饭,没想到却学会了功夫。
想起当年学武的时光,每天累到不知疲惫,基本功的训练实则是最艰苦的,真正要做到纹丝不动,往往一练就是好几个时辰。
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许世友来说都是常态,也正是这样坚韧不拔,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他在少林寺中,成长为了一位武林高手。
许世友
学了一身武艺,也是好坏参半,对许世友来说,成也在这一身武艺上,败也在这一身武艺上。
有了武艺傍身,加上本就是豪爽的性格,嫉恶如仇,更是看不惯那些欺压百姓,恃强凌弱的人地主恶霸。
在少林寺走出来,回家的路上,就把这一身武艺施展了一番。
原因是遇见了一地主家的儿子,这人在当地出了名的坏,早就臭名昭著了,欺负的当地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这次让他遇见了许世友,依然横行霸道,嚣张的不行,得知许世友学武归来,非要比划比划,不跟他比他就继续叫嚣,说一些侮辱人的话。
许世友
如今的许世友哪里还会惯着他,一把接住对方挥过来的拳头,还了回去,只是没想到,自己就用平时在少林寺跟师兄弟们比试时候的力道,在地主儿子身上没几下人就没气儿了。
地主家哪里肯放过许世友,走投无路之下,大有逼上梁山的态势,许世友参军了。
有这一身功夫,参军对他来说,倒是适合。
尤其是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但是武艺超群,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军事能力也突飞猛进。
密切合作
也正是因为这一身武艺,王新亭早就对许世友的功夫有所耳闻。
看着许世友和陈赓在一起比武,在一旁的王新亭看着也眼馋,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机会能和许世友较量一番。
结果还没等来较量,两人就迎来了首次合作,就是著名的平原伏击战。
平原伏击战
两人里应外合,许世友负责截断了敌人后退的路线,敌人无处可退,被憋在了我军的包围圈中,来了个瓮中捉鳖,负责捉鳖的正是王新亭。
密切的配合下,敌军伤亡人数多于我军的五倍之多,如此完胜,与二人之间的精诚合作密不可分。
许世友与王新亭也在接下来的几次游击战中,配合相当默契。
按理说,这怎么着也算是生死之交了,可这毕竟还有牙齿咬了嘴唇的时候。
结果就在这次胜利之后的庆功宴上,俩人就打在了一起,二人也因此也受到了惩罚。
大打出手
两个人打起来的原因,还真不知道孰对孰错。
当陈赓走出来的时候,两个人已经被其他人拉开了,只是互相喘着粗气,狠狠地瞪着对方。
具体原因,陈赓询问他人之后,才得知。
陈赓率领的386旅在平原伏击战中,取得了胜利,陈赓虽是旅长,但真正在前线指挥打仗的还是许世友以及王新亭等人。
王新亭
要说这一仗打胜了,胜的也漂亮,陈赓也在欣慰之余,为两人举办了一场庆功宴。
庆功宴说来是好事儿,许世友更兴奋,有了庆功宴就可以有酒喝了。
大家都知道,许世友一来好武,二来就是好酒了,他爱喝酒的事儿,全军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按理说军中是不允许喝酒的,可许世友却得到毛主席的特许。
而且今日庆功宴,在陈赓的允许下,都可以略饮小酌。
结果这就在大家伙儿都在欢呼雀跃着的时候,许世友和王新亮打了起来。
看着两个人惊动了陈赓,也都不敢再造次了,尤其听到陈赓的呵斥,更是不敢吱声了。
渐渐冷静下来的两个人各自歪着头,谁也不看谁。
陈赓
陈赓见状愤怒的说道:“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俩人要打起来?”
俩人还是谁也不理谁,也不说话,陈赓又一次呵斥,王新亭才开口讲了二人的矛盾原尾。
原本的谈话还是很和谐的,互相称赞着对方在这次战役中的突出表现,都在夸是对方的功劳。
结果王新亭一个不注意,说这场仗打下来,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许世友当是“首功之臣”。
就这一个“首功之臣”瞬间点起了许世友的怒火。
在他看来,王新亭说这句话就是别有用心,这个词是在封建社会,君王对大臣说的,而他们两个之间,并不是这种关系,觉得王新亭是把他自己摆在了君王角度,在对许世友这个臣子说。
许世友
具体王新亭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真有其意,亦或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反正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最后动手打了起来。
对于许世友,陈赓想想都是头大的, 向来知道他脾气火爆,又好与人比武,自己曾跟他比试过,确实是有两下子,可这来386旅才半个多月,这就闹出来这么大动静,若是不严加教育,是他的优势也会变成他的劣势。
陈赓决定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约束一番,于是向上汇报给了刘伯承,又继续上报到了毛主席,商量后的结果,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王新亭调到了延安,许世友调到了山东。
许世友
一东一西,隔着上千公里,这些两个人都可以彻底的冷静下来了。
就像夫妻之间没有隔夜仇,战友兄弟之间的生死之交也更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之后的两个人也曾多次通信。
在1955年的授衔大典上,两位上将再次相见,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再也没人提起当年的恩恩怨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