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理解李自成的钥匙, 也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论史近现代2024-05-26 08:26:00  83

“李自成”可能要回陕西老家了。

这两天,位于北京昌平西关环岛的李自成雕像被拆除的视频,在自媒体发酵。网友感叹,李自成雕像从最初的德胜门搬到西三旗,又搬到昌平西关,这回,它又会被搬到哪?

“李自成雕像拆除”为何会引发热议,原因当然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李自成”三字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政治色彩的符号——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推翻腐朽的明朝建立新政权,但又短短几十天垮台,成为满清王朝的嫁衣。

说李自成伟大,为何在攻破明朝首都后短短几个月就迅速倒台?说他们落后,为何能短短几年就摧毁掉延续200多年的大明王朝?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才是“李自成”这三个字容易惹人遐思的主要原因。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教科书、演义小说,甚至不少学术研究,都大同小异,要论说到根子上的,非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莫属: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农民起义,其实都是“游民文化”主导下的“游民起义”。“游民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破坏性强,摧毁旧朝代他们摧枯拉朽,但建设性几乎没有。

平心而论,作为历史人物的李自成不该被抹掉,但其代表的游民文化,确实应该被否定,当年李自成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拜这种文化所赐。

1644年4月下旬,李自成从昌平攻取北京,从德胜门入城,“奋斗”了15年的李自成终于称帝。这时,他可以像朱元璋一样建立新的朝代了,他也确实试图这么做,为此还专门写信给吴三桂劝降。

此时,崇祯已死,明朝在北方已亡,吴三桂经过再三权衡选择归降。没成想,李自成称帝三天就按捺不住,对前朝官员“追赃助饷”,不仅得罪了士绅阶层,还纵容部下四处烧杀抢掠。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李自成占据京城仅仅42天就被赶跑了,最后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反过来看,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军事上、财政上的原因,当然都有,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上的原因。

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游民文化”在他那个领导集团的泛滥。李自成的团队成员基本都是草莽出身,他们造反虽属被逼无奈,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天下苍生”,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使命、愿景、价值观”,刚开始时或许还能收敛一点,一旦“成功”就立刻原形毕露,他们给民众的体验,还不如腐朽的明王朝。

那么,“游民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提到:游民文化是古代皇权专制社会的产物,尤其是宋代以后,由于干旱、洪水、战争、腐败等天灾人祸,造就了大量不事农业生产却具有小农生产烙印的游民团体。

游民不同于农民,他们没有土地,随世沉浮,完全释放愚昧和野蛮的本性;他们性情很“真”,只注重眼前功利,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他们喜欢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同时富于反抗精神,最令官府不安......这种文化就是“游民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几乎没有成功的?王学泰从文化层面给出的答案是: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游民领导的,游民文化破坏性独一无二,但建设性乏善可陈。

陈胜、吴广起义,半年即溃;张角黄巾军起义,只坚持了9个月;黄巢起义,历时6年而败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之久,已经打下半壁江山,最终却功亏一篑......他们的失败,本质上都是这个原因,他们有摧毁旧秩序的能量,却没有建设新时代的智慧。越是深陷“游民文化”陷阱,就越容易失败。

当然,其中也有特例。“游民”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最终就获得了成功。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就是刘邦与朱元璋在取得一定战果后迅速转型,剔除游民成分,打造了一个以士大夫为主的混合体。所谓可马背上打天下,但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只是一味崇尚暴力、鼠目寸光的游民团体是不可能成功改朝换代的。

不可否认的是,游民文化的泛滥,在快速拖垮旧王朝、破坏旧秩序方面确实力量巨大,从这个角度看,游民文化是中国历史治乱循环、中国社会人口周期性升降的重要推手。

游民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作为“游民学”的奠基人,王学泰在史学上的这一贡献可以永远传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周总理外交秘书的李慎之,高度评价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说:

“这项工作无异乎‘发现另一个中国’,它蕴藏着中国两三千年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还指向中国未来历史走向的谜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160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