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君红色战史系列(24)--反围剿篇,力求做到全网最细节的相关解析,查询资料近百部打造,文案、地图皆为原创。
砸了你们,砸了,光俘虏就被抓了三万,就是三万头猪,共军也抓不完呐。
20万大军,呸,恶心,我都没这么菜。
区区tm3万土共,15天,横扫700里,
何止是废物,简直就是废物,蒋介石一边对着众人唾沫横飞,一边作出要亲自指挥第三次围剿的决定。
蒋介石判断,红军虽然获胜,但在连续作战之后必然粮弹紧蹙,上下疲惫,因此,他决定不给红军以喘息机会,立刻组织更大规模的围剿。
1931年6月21日,即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后的一个月,蒋介石带着美国、日本、德国的军事顾问抵达南昌,具体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蒋介石认为,前两次"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参加围剿的部队都不是他的嫡系部队,所以围剿不力。
这次,他决心下血本,增调五个嫡系师到江西,担任围剿主力。
分别是陈诚的第14师、罗卓英的第11师、赵观涛的第6师、蒋鼎文的第9师、卫立煌的第 10师,共计10万人,加上第二次"围剿"失败后留在中央苏区周围的非嫡系部队等,兵力近 30万人。
蒋介石对这次围剿相当自信,30万精锐国军,对上3万装备简陋的土共,再加上自己亲自出马。
这是什么,这是飞龙骑脸,我就问,怎么输?
故此,蒋介石当场在军事会议上立下flag,原话是:"这次围剿,如不获全胜,死也不回南京!"
甚至补了一句:"三月之内肃清共军,如不成功则成仁;如不获胜,自刎首级。"
如不获胜,自刎首级,还行。
在战术上,蒋介石也做了调整,将“步步为营、分路包围”改为“集中兵力、长驱直入"。
他算是明白了,江西苏区交通梗阻,分兵围攻不但兵力分散,还有被红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故此,这次进攻,蒋介石将围剿军分为进击部队和驻剿部队两部分。
进击部队担任"长驱直入"的任务,寻找红军主力作战。
驻剿部队则是在已占领的地区修筑工事,作为进击部队的依托、并就地清剿,对苏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巩固占领区,让红军失去生存条件。
在具体的兵力部署方面,蒋介石坐镇南昌,自任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驻抚州,
指挥赵观涛的第1路进击军(第6师)、陈诚的第2 路进击军(第 18军第11、第14 师)、朱绍良的第 3 军团(第六路军第 5、第8、第 24 师)、蒋鼎文的第 4军团(第9师),从南城、南丰地区向苏区腹地实施进攻,寻求红军主力进行决战。
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驻吉安,指挥蒋光鼐的第 1军团(第十九路军第 60、第 61 师和韩德勤第 52 师)、孙连仲的第 2 军团(第二十六路军第 25、第 27师)、上官云相的第3路进击军(第五路军上官云相第 47师、郝梦龄第 54 师),自西面深入苏区,配合"进剿"。
分驻南昌、吉安、樟树等机场之空军第1、第 3、第4、第 5、第7 队,对进击部队进行支援。
卫立煌第10 师及李延年的攻城旅为总预备队,位于抚州,策应各方作战。
以罗霖第 77师、公秉藩第28 师和第 12 师第 34 旅为后方守备部队,位于吉安、泰和、万安、赣州等地
以第 23、第 79 师和骑兵第1师位于崇仁,南城一带。
这两支部队,均担任"清剿"和维护后方之任务。
闽军张贞第49 师计刘和鼎第 56 师残部,部署在闽赣边境,防堵红军东进。
就在国民党军采取行动的同时,我们将视线投向红军方面。
朱德毛泽东虽预见到敌人必将举行第三次围剿,但没有料到才经历惨败,敌人新的攻势会来得这么快。
此时,大部分远离根据地,分散在闽西和闽西北的长汀 、建宁、沙县和赣南于都地区做扩大根据地和发动群众及筹款的工作。
1931年6月底,南丰康都镇会议,红军决定,不管敌人分几路进攻,红军仍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赣南中央苏区腹地兴国、于都、宁都、瑞金一带,寻找战机,实行反攻,以打破围剿。
当下,紧张的调动开始,总前委率方面军主力移驻闽西北及闽赣边—带,总部设于建宁,
除留下红3军第9师和红4军第12师在宜黄、南丰以南地区监视国民党军外,另指令早前留驻赣南的红军独立第 4、第 5 师和红 3 军第9师在吉安、泰和以东南,红35军,红3军主力在于都,各部均需协同当地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少先队,以运动防御和游击战,牵制敌军,迟滞敌军前进。
令湘赣苏区活动的红7军、红 20 军(军部及第175 团)东渡赣江,同红一方面军会合。
红一方面军主力(红 3军团、红 4军主力、红 12 军)将由闽西、闽西北地区迅速收拢,移师闽赣边地区,设总部于建宁,继续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款,这是考虑到闽西北除了土著军阀外,大势力都不太重视这里,峰峦层叠,地势偏僻,但又有款可筹,一年以内不愁给养,故此,就在这武夷山上看着下方,等待战机,只待猛虎下山的一刻。
另外一边,1931年6月31日,为提振士气,蒋介石于南昌发表《出发剿匪告全国将士书》,称,若此番"完成夙愿,当决解甲归田,表我心迹,然军人以身许国,不能成功,誓当成仁"。
次日,国民党军队全线开拔,大举向中央根据地进犯。
蒋介石下达攻击命令后,国民党军的行动很快。
特别是何应钦指挥的左翼集团军,该部多为蒋介石嫡系,积极性很高。其中,陈诚的第14师、罗卓英的第1I师一马当先, 7 月2 日占领黎川,13 日占广昌,甚至于,他们一度十分逼近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福建建宁,然而,他们并不知晓红军的主力所在。
错误地判断红军主力在己方压力下,肯定已由闽赣边界,回到苏区腹地宁都一带,故命令部队继续向南推进,于7月中旬进占宁都,结果自然没有找到红军主力,扑了个空。
接着,何应钦又错误地判断红军主力,八成在宁都西北地区,说不定就跟前两次一样,躲在黄陂、小布一带蹲着,准备伏击自己。
于是继续命令部队奔向这一地区,与陈铭枢指挥的右翼集团军一齐扑了空。
7月份赣南天气炎热,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后,因地形不熟和到处受到袭扰,又找不到红军主力作战,东奔西突,显得颇为狼狈。
但总的来看,形势还是颇为严峻的。与前两次反"围剿"相比,红一方面军这次面临的处境无疑更为复杂和困难。
3万对30万!但没说的,揍丫的。
但自然不能硬拼,红一方面军决定向南实行千里大迁回,"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熬它,熬的它受不了了,再一棍子抡死它。”
就在国民党军如没头苍蝇般时。
7月10 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由闽西北驻地出发,他们将绕过整个根据地南部,全程约五百公里。
红一方面军以急行军速度,沿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向南疾进,据李志民回忆∶"这时正是盛夏季节,烈日当空,气候闷热。战士们背负着全部行装,在烈日下行军,一个个汗流浃背。脚下的石板路,被火热的太阳一晒,脚落下去烙得钻心的疼。”
但也似乎是从这时开始,经过第一二次反围剿的人民军队开始认同一个道理,那便是,要打胜仗就得多走路。部队中开始流传"胜利在脚","走路出胜利"的口号。
草鞋磨破了,用破布把脚包起来,或者干脆打赤脚;饿了,把皮带扎紧点;累了,在大路上睡觉;醒了,拔起腿来继续赶路,甚至病号也相互搀扶着前进。
7月 22日,红一方面军士力先后经安远、宁化、长汀、瑞金等地,绕道千里,到达于都北面的银坑地区,隐蔽在深山峡谷中。
在这里,他们同红 3军主力、红35军,以及由广西转战到中央苏区的红7军会合(红20军就地解散),这个邓小平和李明瑞领导的红七军非常传奇哈(此时邓小平已经离开部队,前往中央),因“立三路线”的失败,他们从右江根据地辗转到中央苏区的经过甚至被称为长征预演,行程3500公里,转战五省,人数从7000锐减到2000,到江西后被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这个番外可能不太有时间做哈,干脆一会儿我在文章区发一篇相关文章吧(改为,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这边,部队在银坑地区休整几天后,又于7 月28 日向西北方向转移,来到兴国北部的高兴圩,并开始进行,战斗动员。
兴国位于中央苏区的中心地带,红色老区,早早就分配了土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各乡普遍建设有赤卫军、少年先锋队和红军预备队。
此番,红军回到了革命老根据地,那就是亲人回来了呀,群众们拿着鸡蛋、草鞋挨个慰问,甚至组织了洗衣队为部队洗、缝衣服,很是提振了一番红军士气。
朱德毛泽东想的很好,疾行千里侧击疲惫不堪、丧失锐气的敌人,届时又是一场经典的远距离破袭战。
但,他们算漏了一点,飞机,到目前为止,于前两次围剿中存在感极低的国民党空军立下大功,他们发现了兴国一带有大批红军活动。
战争从来都是双方的较量,的确是不太可能出现一相情愿的情况。
这边,对于自身侧后突然出现的红军主力,先是让蒋介石惊出一身冷汗,但其很快回过神来,不对,土共敢干我?区区3万土共敢绕到我身边来干我?没这个胆子!他们没这个胆子!
蒋介石居然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快快快,陈铭枢,何应钦,快去拦住他们,他们想西渡赣江逃跑。
眼见暴露行迹的红军已经陷入危局,但这个指令,似乎又给了朱德毛泽东一次破局的机会。
在蒋介石命令下,陈铭枢的右翼集团军立即,立刻,由赣江沿岸向南向南进攻,何应钦的左翼集团军立即,立刻,由宁都绕西南方面包抄兴国,围歼红军于赣江东岸。
也就是说,中间地带出现了一片,空白区。
朱德指着地图一番分析:从敌人的进攻态势来看,其左右主力已经逐渐靠拢抱拳。不论与哪一路敌军正面较量,都不容易迅速取胜,而久拖不决势必会陷入敌重围。
只有选择敌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打开后以迅雷之姿绕至敌人后方,从敌人侧后横扫,打乱敌人部署,才能争取主动。
中间突破,侧后横扫!
双方都在运动的情况下,自东固山区行进,必然因山路难行延误战机,我们的行动也需要绕开山区急行军。
根据目前所侦知情况,毫无疑问,陈铭枢的右翼军相对较弱。
富田,这里是向北、向东的重要交通节点,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军便是以富田为起点,绕着山区外围,由西向东进行横扫。
目前,因为蒋介石指令陈铭枢部沿江南下围堵红军的指令,这里的国民党军并不多,从国民党军的整个阵线来看,富田是个极好的突破口,而且红军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悉。
最终确定:第一方面军主力尽出(第一军团、第三军团),由高兴圩向西,经沙村向北,沿山脚突破富田,然后由西而东,横扫敌后勤补给线,其后,被切断补给线的敌左翼军定然动摇震恐,不论北返、南下、东撤,都将是疲师、饿师,届时我军便可乘隙打其可打者,弄不好,就得整个大型击溃战、围歼战出来了。
后续的战局会如何发展?真的会像朱德毛泽东的谋划进展吗?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