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年,也就是宣德九年年末,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病重。然而皇太子朱祁镇尚且只有9岁,还不能亲政。宣德皇帝很是不放心,将五位老臣叫到自己的跟前,将年幼的太子朱祁镇托付给他们。在太子能够亲政之前,朝中大小事都由着五位老臣来处理。
这五位老臣被称为“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他们分别是:
永乐一朝,成祖朱棣的心腹、帮助朱棣一直找寻建文帝下落的胡濙;宣德一朝,宣德皇帝对其极其宠信,将其与夏原吉、蹇义、杨士奇视为股肱之臣,只是夏原吉在宣德五年已经病逝,蹇义年迈,宣德皇帝病逝后蹇义也病逝。
英国公张辅:靖难功臣、朱棣救命恩人、河间王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靖难功臣,凭战功被封为新城侯,后因南征交趾立下大功而被封为英国公。先后三次跟随朱棣北伐,宣德皇帝继位后跟随朱瞻基一起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英宗继位后,三杨、张太皇太后先后病逝,他仍旧坚决抗争权宦王振,然而英宗宠信王振,并御驾亲征瓦剌。张辅征战一生,战功赫赫,位高权重,没想到最终却死在了土木堡之变中,实在是憋屈。
杨士奇:得朱棣宠信后入内阁,并且辅佐太子朱高炽。因汉王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而入诏狱,但仍旧坚决支持太子。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入内阁40多年,做内阁首辅21年之久,同杨荣、杨溥并称“三杨”,正统九年80岁高寿而终。
杨荣:建文年间的进士,成祖继位后得朱棣赏识而入内阁,做到了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并且辅佐仁宗继位。宣宗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叛乱,杨荣建议宣宗御驾亲征,之后先后两次跟随宣宗出巡。英宗继位后辅佐年幼的英宗,正统五年病逝。
除了胡濙、张辅、杨士奇、杨荣外,还有“三杨”的最后一位杨溥。杨溥比较特殊,虽然也是建文年间的进士,但是却比杨荣晚入阁20之久,典型的大器晚成。并非他是庸才,而是他的性格使然,在人生最后20年位极人臣,得以名垂青史。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三杨”之一的杨溥,在明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成为太子幕僚
洪武五年(1372年),杨溥在湖北石首出生,建文二年(1400年)考中进士而入仕。同杨溥一同考中进士的,还有杨荣。二人虽同一年的进士,但是杨荣在永乐初年便已入内阁,而杨溥到了花甲之年才入内阁,比杨荣晚了整整20年之久。
其实杨溥从小便十分聪慧,在十多岁的时候便精通诗词与对子,经常是语出惊人。有一次杨溥的父亲因为一桩案子而被抓入狱,家里人都苦无对策很是着急。杨溥虽然年纪小,但是胆子却不小,直接跑到县衙去求县官能放了自己的父亲。
县官见杨溥如此胆大,口齿伶俐便想要试试他的才华如何?
便出一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杨溥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从对联之中便看出了县官的意思。将繁体字“图”拆开,便是四个口,而对联中又指明了四个口的关系。县官就是想要告诉杨溥:我是县官,自然一切由我做主。杨溥便根据县官的意思,对出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繁体字“伞”拆开就是五个“人”,而其中一个人给另外四个小人遮着,将五个人的关系也说的很明白。杨溥的下联既对出了下联,又奉承了县官。县官自然高兴,所以便将杨溥的父亲放了
杨溥如此聪慧,自然通过科举榜上有名。
果然,建文二年杨溥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同杨溥一年考中进士的除了三杨之一的杨荣,还有几位名臣:金幼孜、胡濙等,但这几位都没有得到建文帝的重用。当然这跟建文帝在位时间短也有关系,毕竟建文四年建文帝便被燕王朱棣取而代之,而不知所踪。
朱棣登基后,杨荣、胡濙、金幼孜等人均得到重用,进入内阁,唯独杨溥仍旧默默无闻。比如杨荣,在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后,半路上拦着朱棣问到:殿下是要先祭拜祖陵还是先登基呢?就这一句话,让朱棣成功记住了杨荣。
而杨溥,没有反对朱棣登基,但也没有主动迎合。朱棣刚登基本就对建文旧臣不信任,不敢重用,杨溥如此默默无闻自然不会得到朱棣的重用。
永乐二年,朱棣将嫡长子朱高炽封为太子。按照惯例,朱高炽作为东宫太子可以招揽幕僚,而胡俨则向太子举荐了杨溥。
胡俨是杨溥参加乡试时的乡试主考官,在参加乡试时杨溥的文章便得到了胡俨的肯定,并且称赞杨溥日后必定能成为董仲舒一样的人,有大才。正是因为胡俨的举荐之恩,让杨溥得以成为太子身边的幕僚,正式开始自己的仕途。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后来杨溥入阁拜相,胡俨还只是位居国子监祭酒。每次杨溥见了胡俨还是行师礼,胡俨作为杨溥仕途的恩人,自然欣然接受。为此不管是杨溥还是胡俨,都因此得到大家的尊重。
就这样,杨溥被授予从五品的太子洗马一职。
有一次朱高炽在读《汉书》,大赞张释之是一位颇有才能之人。杨溥则说到:张释之固然有才,但若不是汉文帝对其宠信有加的话,他也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
杨溥的话便是在说一位任人唯贤的圣君有多重要,为此杨溥将汉文帝的事迹进行整理,献给了太子,太子对此很是满意,对其越来越依赖。
没多久,杨溥因家中父亲病逝而回乡丁忧(守孝27个月)。
当时成祖朱棣不在京城,太子监国。太子对杨溥很是器重,便下令杨溥夺情(在官员丁忧期间,强行让其不再守孝回去任职便是夺情,一般不会如此)回京继续任职。
入诏狱10年
杨溥虽然没有得到朱棣的重用而入阁,但是能够成为太子身边的幕僚,也是一条很不错的路。毕竟今日的太子便是明日的皇帝,虽然太子不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但大概率情况下会登基称帝。杨溥能得到太子朱高炽的器重,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然而不是有这样一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
杨溥的仕途并没有“三杨”中另外两位那么顺遂,而是先经过了经历了10年的牢狱之灾。也正是因为杨溥这10年的牢狱之灾,得到了仁宗、宣宗、诚孝昭皇后张氏的信任与器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棣与发妻仁孝文皇后徐氏生下三位嫡子。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理应被封为太子继承皇位。但是朱棣并不喜欢这个身材有些胖、不善骑射功夫的长子,对两位幼子宠爱有加。尤其是嫡次子朱高煦,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先后三次曾救下朱棣的命,朱棣曾对次子说了模棱两可、容易让人误会的话: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朱高煦本就不是安分守己之人,他仗着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以及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张宁等人的支持,父亲朱棣的宠爱,而不将长兄放在眼里。即便是在永乐二年朱高煦已经被封为汉王,他也坚持不前往封地,继续留在南京,觊觎皇太子之位。
在汉王朱高煦的诬陷下,永乐八年,跟朱棣提出“好圣孙”、劝说朱棣将嫡长子立为太子的大才子解缙被抓入狱;而四年后,在汉王朱高煦的再次诬陷下,杨溥等人入诏狱。
永乐十一年二月,朱棣第二次北伐,在离开南京之前下旨右春坊大学士黄淮、尚书蹇义、内阁大臣杨士奇以及太子洗马杨溥等人一起辅佐太子监国。然而次年闰九月朱棣返回南京城时,太子派去出城迎接朱棣的人马有些迟了,汉王朱高煦便在朱棣的身边说太子的坏话,诬陷太子。
朱棣十分生气,便将东宫的属官全部入诏狱,其中包括黄淮、杨士奇、杨溥等人。
诏狱是皇帝直接下诏才能定罪的监狱,由皇帝直接掌管。明朝时期的诏狱便是我们熟悉的锦衣卫,杨溥等人入了诏狱若无朱棣的同意,谁也不得随意探望。
除了杨士奇短暂关进诏狱后被放出,其他人大多都在狱中不得自由,甚至有些人因为在诏狱经受不住而去世。能够在诏狱坚持下来,一直到太子朱高炽继位的,用自己10年的牢狱之灾换来了仁宗朱高炽的重用。
黄淮是其中之一,杨溥也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杨溥虽然身在狱中,自己的生死掌握在成祖朱棣手里,说不定哪天太子朱高炽被废,杨溥也便成为皇太子之争的牺牲品;而且在此期间,家中给杨溥供应的膳食多次断了,但杨溥仍旧手不释卷,更加勤奋地读书,从没有停止。在狱中10年不得自由,杨溥便将文史籍卷读了好几遍。
在如此困境中,能够做到心如止水,确实很不简单。
可能有人会问:朱高炽仍居太子之位,名副其实的东宫,为何不救杨溥呢?
朱高炽在永乐一朝本就战战兢兢,难以保全自身,虽然在后来汉王朱高煦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就藩,但朱高炽仍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朱高炽在事后也曾为杨溥求情,但都被朱棣拒绝了
朱棣:明成祖(明太宗),年号永乐
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
朱瞻基:明宣宗,年号宣德
朱祁镇:明英宗,年号正统
平步青云
终于杨溥在诏狱熬出了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棣病逝,朱高炽作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史称明仁宗。仁宗继位后,便将朱棣关在诏狱的东宫旧人都放了出来,因为处于愧疚,仁宗对10年不得自由的杨溥很是同情,自然也有对杨溥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欣慰与感激。
登基第三天便授予杨溥翰林学士的职位,而杨溥也多次因为朝政之事密奏仁宗,仁宗对其大加称赞,并且赏赐了杨溥不少钞币。
洪熙元年,仁宗设置了弘文阁,要在群臣中挑选一些有才干而且品行不错的贤才入弘文阁。除了侍讲王进、儒士陈继等人外,仁宗命杨溥掌管弘文阁,并且亲自将阁印交到了杨溥的手里,对杨溥说:
我将你留在自己的身边,不仅仅是为了学问,还想要通过你了解民情,有助于我治理朝政;你若是有什么建议,可直接密奏于我。
没多久,杨溥便被擢升为太常寺卿,仍旧兼管弘文阁。
仁宗继位仅几个月的时间,杨溥便接连三次晋升,如此便可看出仁宗对杨溥有多重视。
然而仁宗仅在位10个月的时间,便病逝了。
俗语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成祖病逝仁宗继位确实验证了这句话,然而仁宗病逝宣宗继位,杨溥并未因为换天子而受到冷落,反而继续得到新帝的重用。
洪熙元年五月,宣宗在仁宗病逝后继位,取消了弘文阁。
如此一来,杨溥便不再掌管弘文阁,而是被宣宗召入了内阁,同杨士奇、杨荣等人一起同属内阁。宣德九年,杨溥被擢升为礼部尚书,仍旧在内阁当值。
这年年末宣宗病重,因太子朱祁镇尚且年幼,杨溥等五人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顾命大臣
宣德十年正月宣宗病逝,太子朱祁镇登基。朝中大小事务均需要经过张太皇太后(仁宗发妻诚孝昭皇后)、孙太后(宣宗继后孝恭章皇后)同意后,由“三杨”、张辅、胡濙五人执行。张太皇太后历经六朝,先后辅佐三位皇帝,有“女中尧舜”之称。
张太皇太后将宣宗五位顾命大臣召来,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老臣,如今皇帝尚且年幼,希望你们能一同治理好朝政,维护大明的安稳。
张太皇太后还特地将杨溥叫到跟前,说道:
仁宗皇帝知道你忠诚,多次感叹,不行今日我也见到你了。
杨溥听到太皇太后的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张太皇太后也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人见状,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紧接着张太皇太后对孙儿英宗说道:
这五位老臣,都是经过三朝皇帝选人的贤才,足以辅佐你;皇帝政务繁忙,一定要多与这五位老臣商议再做出决定。
正统三年,杨浦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杨溥同杨荣同年进士,杨荣在永乐初年便已经入内阁,而杨溥却迟了20年之久。
除了杨溥10年的牢狱之灾使然,其实跟杨溥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杨溥性格朴实正直,喜静没有城府。每次上朝都是顺着墙根走,哪怕是面对比自己职位低很多的小官,杨溥也都不敢怠慢。杨溥如此高尚的品格确实值得我们敬佩,但作为职场人应该很清楚杨溥这样的性格,想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确实有些难度。
但杨溥终究“守得云开见明月”,位极人臣,得以同杨士奇、杨荣并列为“三杨”。
英宗继位之初,朝中的事务有五位顾命大臣、张太皇太后在,一切运行如常。
然而:
正统五年,杨荣病逝;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病逝;
正统九年,杨士奇病逝;
虽然顾命五臣中还有胡濙、张辅与杨溥,但胡濙、张辅毕竟不是内阁大臣,影响力有限。新入阁的几位大臣比如高谷、曹鼐、马愉三人不仅名望不足,资历也不足,整个内阁都由杨溥这位内阁首辅独自支撑,但杨溥毕竟已经年迈,没有了张太皇太后的支持,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
再加上英宗重新宦官王振,王振一步一步专权,杨溥便心生请辞回乡养老之心。
杨溥便多次向英宗请辞,但是都没有得到同意。
正统十一年七月,杨溥病逝,终年75岁。
英宗赠与其谥号“文定”,并为其辍朝一日,杨溥的孙儿杨寿因为祖父的缘故被授予尚宝司丞一职。这年十二月,杨溥得以回到家乡安葬。
身后事
杨溥死后仅三年,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政瓦剌,结果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所以世人便很怀念“三杨”,若是“三杨”还在,大明王朝必然不会出现皇帝被俘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三杨”违心地执行英宗圣旨,才导致宦官王振的崛起,让其一步一步成为权宦,危害大明王朝。
但这真的是“三杨”的过失,或者说在杨荣与杨士奇先后病逝后,是杨溥的过失吗?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王振对于英宗而言有多重要,英宗称呼王振为“先生”,在英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宣宗便选了会读书识字的王振前去侍奉朱祁镇。在朝夕相处中朱祁镇十分依赖王振。在英宗继位后,王振被授予司礼监掌印太监。
张太皇太后很清楚王振的为人,会将英宗误入歧途。
所以便在五位顾命大臣的面前,狠狠的呵斥王振:你侍奉在皇帝身边,却不遵守规矩,理应被赐死!张太皇太后的话刚说完,便有女官将刀放到了王振的脖子上。
王振被吓得浑身颤抖,英宗见状便赶紧跪下来为王振求情。
五位顾命大臣也都跪下,为王振求情。
张太皇太后见状才饶过了王振,但还是狠狠地警告王振:日后再犯,定不饶恕!
在此之后,张太皇太后便经常派人入内阁询问朝政之事,若是知道王振有擅专的举动便派人去将王振狠狠训斥一顿。
所以有张太皇太后在,王振虽有野心,也不安稳,但一直并未做到真正的擅专。
然而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死后,王振便失去了最大的约束;而“三杨”杨荣已经病逝,杨士奇因为儿子的缘故请辞,只剩下生性朴实正直的杨溥。新入阁的三位内阁大臣既没有威望也没有资历,自然不是王振的对手。
王振见自己掌权的障碍已经全部扫除,便开始擅专朝政。
而王振之所以能在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成为权宦,擅专朝政,最大的原因还是英宗对他的宠信。
以前张太皇太后在,英宗忌惮祖母,自然不敢明目张胆的放任王振。
但是祖母去世后,英宗也失去了一个很大的束缚,自然可以宠信自己想要宠信之人。有皇帝的宠信在,即便是三杨想要规劝,难度也很大。毕竟作为年轻的皇帝,而且还是刚刚亲政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要摆脱老臣们的控制,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对于英宗而言,想要对抗内阁,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将宦官集团扶持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张太皇太后,“三杨”很难有所作为。
“三杨”最大的过失就在于:在张太皇太后想要处死王振时理应赞同,而不是反对。若是王振早早被处死的话,便不会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那时候的“三杨”虽然已经历经三朝,但并没有意识到养虎为患的后果。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惋惜。
我们并不能苛求“三杨”,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不得已,作为历经五朝的老臣,在朝为官几十年兢兢业业。在年迈时辅佐年幼的皇帝本就不是一件异事,他们已经尽力了。尤其是杨溥,为人处世十分谨慎小心,殚精竭虑几十年的时间,确实不失为一位股肱之臣。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国朝献徵录·卷十二·杨溥传》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