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羌乱中: 董卓崛起的三位贵人是谁?

高旭评历史2024-05-28 15:56:31  119

眼看羌乱越发爆烈,赋闲在家十几年的皇甫规看不下去,愤而上疏:

自臣受任,志竭愚钝,实赖兖州刺史牵颢之清猛,中郎将宗资之信义,得承节度,幸无咎誉。今猾贼就灭,太山略平,复闻群羌并皆反逆。臣生长邠岐,年五十有九,昔为郡吏,再更叛羌,豫筹其事,有误中之言。臣素有固疾,恐犬马齿穷,不报大恩,愿乞冗官,备单车一介之使,劳来三辅,宣国威泽,以所习地形兵势,佐助诸军。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自鸟鼠至于东岱,其病一也。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吴、孙,未若奉法。前变未远,臣诚戚之。是以越职,尽其区区。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三点:

1、我久居凉州,从前作郡吏时,曾经处理过几次诸羌叛乱,基本都判断准的。

2、对诸羌不加绥靖抚慰,肆意欺压是羌人叛乱的主要原因。

3、现在的问题不是求勇猛之将,而是想办法肃清吏治,还羌人一个清明治平。

总结一句话:我的水平还是很高,你要相信我。

桓帝看后马上下诏,任命皇甫规为中郎将,持节督关西诸军讨伐叛羌。

很多时候献策的人不少,但是能否用,怎么用,完全取决于皇帝,桓帝真的被低估了很多。

事实如皇甫规所料,他一到,羌人就降了,先零诸种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

是不是很神奇,关东官员主导就是叛乱频频,战火甚至可以燃烧到关中,一换了本土豪族,马上就平息了。

问题出在哪呢,皇甫规战后给朝廷的上疏给出了答案。

安定太守孙俊对羌人贪赃受贿,属国都尉李翕、督军御史张禀多杀降羌,凉。

贪赃、滥杀、这就是原因,而这些恶人之所以可以占据要津,就是因为朝里有人,关东派互相包庇(凉州刺史郭闳、汉阳太守赵熹均老弱不堪任职,但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

皇甫规悉数条陈其罪上奏,这些官吏或免或诛,凉州吏治廓然一清。

这是东汉立国以来,凉州派难得的大胜,真的就是靠皇甫规一己之力嘛?

注意时间点,延熹五年(162年),此时正值官宦五候专权,士大夫虽然在杨秉的的领导下罢免青州刺史羊亮等州牧、郡守高官五十余人,但这些人仅是五候周围的小虾米,真正的老虎他们还动不了。关东派仍然在聚集实力准备与宦官拼死一搏,哪有余力关心凉州官场。

趁着这个政策口子,皇甫规开始拨乱反正,羌乱的一大核心力量沈氐羌大豪帅滇昌、饥恬在其感化下,纷纷放下武器,率十余万人向皇甫规投降(羌人闻之,翕然反善。沈氐大豪滇昌、饥恬等十余万口,复诣规降)

其实的道理之前讲过多次,羌人这个族群在情感上其实跟汉人的仇恨并没有这么大,而是对汉人里那些关东来的大贪官有着普遍性的强烈仇恨,他们欺负、压榨、甚至杀降羌人。一旦地方官变成了本地汉人豪族,理解羌人,尊重羌人,利益共享,大部分的羌人是愿意不计前嫌的拥抱合作的。

这次平乱,皇甫规居功甚伟,但其整肃凉州官场的行为自然得罪了关东集团,眼看关西派就要重新崛起,与宦官激斗中的关东士大夫还是扔来了各种弹劾,说他养寇自重,收买叛羌假降。

在众人的压力下,桓帝不得不下诏,责让皇甫规写情况说明。

为了自保,皇甫规愤然上疏申诉:

四年之秋,戎丑蠢戾,爰自西州,侵及泾阳,旧都惧骇,朝廷西顾。明诏不以臣愚驽,急使军就道。幸蒙威灵,遂振国命,羌戎诸种,大小稽首,辄移书营郡,以访诛纳,所省之费,一亿以上。以为忠臣之义,不敢告劳,故耻以片言自及微效。

臣到任以后,羌乱就平了节省了数以亿计的军费,跟前面的损兵折将比,臣只费千万,怀柔叛羌,这都负了什么罪呢?

然比方先事,庶免罪悔。前践州界,先奏郡守孙俊,次及属国都尉李翕、督军御史张禀;旋师南征,又上凉州刺史郭闳、汉阳太守赵熹,陈其过恶,执据大辟。凡此五臣,支党半国,其余墨绶,下至小吏,所连及者,复有百余。吏托报将之怨,子思复父之耻,载贽驰车,怀粮步走,交构豪门,竞流谤讟,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音,前世尚遗匈奴以官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

臣被弹劾是因为我上奏告发了凉州刺史郭闳、汉阳太守赵熹等五臣,他们的支党遍及凉州数以百计,这帮党人说臣私自收买诸羌,如果我是私财相送,那请陛下看看我那空空如也的家,如果送的东西是公家的,那有文书簿籍可以查考,随时欢迎巡视组来督查。

永初以来,将出不少,覆军有五,动资巨亿。有旋车完封,写之权门,而名成功立,厚加爵封。今臣还督本土,纠举诸郡,绝交离亲,戮辱旧故,众谤阴害,固其宜也。臣虽污秽,廉洁无闻,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味略上。

自永初羌乱以来,朝廷在凉州吃了五场大败仗(分别是邓骘败于冀西,任尚败于平襄,司马钧败于丁奚城,马贤败于射姑山,赵冲败于鹯阴河)征伐不可谓不多,花了数百亿的军费,但是大军还师的时候却车载大量珍宝的送往了大小权门,朝廷反过来还给这些败军之将大加爵封。我现在清理凉州官场,检举劾察诸郡,这些人自然就会诽谤、暗害臣,请领导明察。

桓帝将皇甫规的奏章给朝臣阅览,众人哑口无言,既然无罪那自然当赏,桓帝把皇甫规征召回京都洛阳,准备给其加封侯爵。

按说有了皇帝的支持,皇甫规在洛阳可以平稳着陆,可惜,本性耿直的老将军又得罪了一伙惹不起的人:中常侍徐璜、左悺。

徐璜、左悺多次向他索取钱财,皇甫规始终不予理睬(中常侍徐璜、左悺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

皇甫规的部属知道宦官势大,为了保护领导,打算自己凑齐钱财送给徐璜,这事被皇甫规,反将他们痛骂一顿。

不向宦官屈服,的确令人敬佩,但是一旦被整下台,有没有想过还有谁能继续守护凉州百姓呢?

古往今来,自身的气节与百姓的利益,这道难题不知考倒了多少英雄豪杰!

得罪宦官,后果很严重,毕竟是拼了性命与梁冀拼命的好兄弟,桓帝也不愿意与他们翻脸。皇甫规以没有肃清叛羌余众的罪名,被关押到廷尉狱,判处到左校服苦役的刑罚。

服刑期间,诸位公卿和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上书救援(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

关东派怎么又来营救皇甫规了?

士大夫集团的初代大统领杨秉之前得罪宦官,被判处苦工,也被扔到左校那里劳改,刚平定叔孙无忌起义的泰山太守皇甫规曾为其辩冤(时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

不管怎么说,关东关西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调节缓和的,但是与宦官,那才是真正的不共戴天之仇。

当然,真正能拍板的桓帝脑子也很清楚,皇甫规是个人才,小小的惩罚也是对他的保护,次年,就征召皇甫规任度辽将军。

朝廷的倾轧,最终还是苦了凉州百姓。皇甫规被打倒后,转过年来羌人就再次叛乱(六年,寇埶转盛,凉州几亡)

凉州三明,一个皇甫规被自己人整到了,还有一个张奂在度辽将军任上与乌桓鲜卑搏杀(皇甫规到任度辽将军数月,就举荐中郎将张奂代替自己,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以张奂代为度辽将军,改调皇甫规为使匈奴中郎将)。

只剩下一个懂事的段颎,桓帝任段颎为护羌校尉,要其迅速前凉州救火。

听说大魔王来了,聪明点的马上就识趣投降。延熹七年(164年)春天,羌封眀、良多、滇那等豪帅三百五十五人率三千部落至段颎军前投降。

余下的死硬份子只能就沦为大魔王的屠刀亡魂。

段颎到达凉州战场后,首战斩杀、俘虏四千多人;

延熹八年(165年)春,段颎又进击勒姐种,斩首四百余级,降二千余人。

永康元年(167年),当煎诸种又反,攻打武威郡,段颎斩杀其主帅,斩首三千余级。

两年时间,共斩首二万三千级,俘虏数万人,凉州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眼见大魔王战力强悍,羌人调转进攻方向,先零部一马当先,大举进犯三辅,攻灭京兆虎牙营和扶风雍营(中央军的战力退化如此之快,这也是后来黄巾之乱朝廷重启启用党人的一大原因)。

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派部下司马尹端、董卓率军前往救援,大败羌人,斩杀酋长、豪帅共一万余人。

大名鼎鼎的董太师也登场亮相了。

说来董卓其实算段颎的人,担任并州刺史期间,段颎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因其能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被张奂看上,让其担任军司马。

战后,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俘获了人心,由此得到了一大批忠诚的骨干份子,董卓之后历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从其履历可以发现两点:

1、凉州本土豪族可以在属地当官了,董卓是陇西郡临洮县人。

2、董卓毕竟不是豪族(其父董君雅曾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因此只能当些小官),直到后来走了司徒袁隗的门路,被其征为掾吏,才一跃成为地方大员,先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汝南袁氏是董卓的大后台,这点极其重要,只有理解这点,才能明白袁绍后来的无奈、郁闷、愤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360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