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摄影杨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笔下的《蜀道难》成为后世描摹古蜀道最有名的诗篇。既然一个“难”字就能定义蜀道,那它究竟难在何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主任韩茂莉在“名人大讲堂”向观众解答了这个问题。
5月31日下午,“名人大讲堂”最新开启的“蜀道文化季”首场讲座,邀请到北大韩茂莉教授,她以《蜀道春与秋,岷江朝夕流》为题,带领线上线下的观众“穿越”古蜀道,走入千年前的传奇故事。
蜀道难
不仅通行难,修路也难
在李白《蜀道难》中,有大量关于道路崎岖、艰险难行的描写。今日我们说起蜀道的难,或许多为行走的难,而忽略了修路的艰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巴蜀与秦地之间的地理隔绝,直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短短的十几个字,描述的却是先辈们在修栈道时的无数血汗。
“这种修栈道,是非常惨烈的。”韩茂莉先从地形图上讲起,秦岭与大巴山横亘在关中平原和蜀地之间,想要从关中来到蜀地,只能沿着山中的谷底而行。但是四川盆地地势险峻,想要成功穿行谷地并不容易,再加上山间悬崖峭壁众多,若不人工开凿道路,几乎难以通行。
韩茂莉说道,充满智慧的古人便在悬崖上开槽栈道,利用“石裂法”,在峭壁上连续不断打出孔洞,再将圆柱插进大洞之中,铺上木板,形成道路,这种栈道形成的路必然窄而险。很难想象,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甚至没有炸药的古代,一条条栈道腾空而起,是何等艰难。
结合历史知识和人物故事
详解蜀道地理特征及名字由来
韩茂莉将古蜀道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解,一是从关中到汉中越秦岭的道路,一是从汉中进入蜀地翻巴山的道路。在越秦岭的道路中,她深入讲解了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的名字由来和地理特征,生动又有趣。
例如讲子午道为何名“子午”。韩茂莉提到,学过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今天我们地球有经线和纬线,其中南北走向的经线又称“子午线”。自古以来,子午即指南北。子午道正是从长安城向南边出发进入秦岭山中,所以称为“子午道”。又如褒斜道,得名于褒水和斜水两条河流。讲到褒斜道经过的褒城,韩茂莉又提到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其中的“女主角”褒姒,正是来自褒城这个区域,所以由此得名。
这么多越秦岭的蜀道中,它们是陡是缓,有何特征呢?韩茂莉提到,年轻的时候做学术考察,她曾亲自走过古蜀道,子午道让她印象深刻。他们驱车从汉中走子午道至西安,秦岭的南坡长、北坡短,从汉中行至子午道上的秦岭主峰最高处,耗费约4小时,但从主峰进入西安,仅用了40分钟。
子午道往西则是傥骆道,这条道路虽然较子午道短,但十分难行陡峭。“现有的历史材料看来,傥骆道可能要到东汉年间才正式通行。”
有些道路虽然难走,但若想节约时间,就成为了不错的选择。翻越巴山的主要道路有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米仓道和洋巴道相对难行,金牛道成为更多人的不二选择。“但洋巴道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荔枝道,就与杨贵妃有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世人皆知,杨贵妃爱吃荔枝。韩茂莉提到,唐代送往长安的荔枝并非来自岭南,主要产地是重庆。送荔枝的官员若绕路走金牛道北上,路程虽然更好走,但耗费时间太多。而洋巴道虽然险,但最近。为了让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当地采摘好荔枝后,放进木桶保鲜,骑快马走洋巴道,三天就能到长安,“所以洋巴道,也叫做荔枝道。”
蜀道春秋,许多著名典故发生于此
历史的金戈铁马,在古蜀道上留下了无数故事,成为后世创作的不竭源泉,以及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地理、军事等各领域的重要材料。
韩茂莉在讲座中就重点例举了楚汉争霸时期以及三国时期的不少故事,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解读古蜀道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邓艾借道阴平的故事,就与阴平古道有关。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钟会率军攻蜀,被阻隔于剑阁,久攻不下。正在此时,另一名魏国大将邓艾从一旁的悬崖峭壁上开小道,偷渡阴,自摩天岭裹毡而下。在蜀国大将正与钟会交战于剑阁时,邓艾的大军已经从阴平斜道上绕到剑阁背后,直指成都。于是蜀汉投降,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三国历史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再如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雄,项羽依仗四十万大军占据关中,将刘邦封往汉中。刘邦不得已听令项羽,一边退往汉中,一边烧毁蜀道上的栈道,防止追兵。这条栈道,正是子午道。而后,刘邦又找准时机准备攻打关中,为了给项羽造成假象,刘邦便派兵假意修复子午道上的栈道,其实则偷偷从子午道往西的陈仓道进入关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
在讲座剩下的部分,韩茂莉还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解读了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具有的优势,成都为何一直是历史上经济繁茂之地。
“虽然蜀道很难,但依然没有阻隔四川与东南西北各地的密切来往,这个从三星堆的一些考古成果也能看出。所以这片土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实在名副其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