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 一名俘虏的长征回忆录在法发表, 50年后才发现作者是陈云

荣轩谈历史2024-05-30 21:17:05  41

前言:

纵观我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有纵横阖闾的天才将帅,有性格火爆的铁血将军,也有用兵如神的一代儒将。

行军打仗、我们有上将千员雄兵百万,然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是一位难得“文臣”,他就是我党的早期核心领导之一、优秀的政工干部、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副主席。

陈云虽然不如其他将帅那般引人注目,但他老人家在我党的执政路线和策略方面,都做出了堪称是决定性意义的贡献,毛主席评价他是后世诸葛亮、才比刘伯温。1905年出生的陈云,自小就聪颖异常,虽然年幼时父母相继离世,但跟随舅父生活的他从小便立志振兴中华。

五四运动爆发时,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彼时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年仅20岁就开始在上海策动和领导了三次工人大罢工。

1927年末,22岁的陈云已经是我党江苏省委书记,主管刊物书馆等舆论阵地,并且领导过江苏农民的武装暴动,成长为党内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我是陈云,也是廉臣

1934年秋天,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面临沦陷,为了保住革命火种,红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之旅,而陈云也随军踏上了征途。

直到两年后的一部著作:【随军西行见闻录】在法国的我党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全世界才得知这一发生在遥远东方的军事奇迹。这部著作的出现,甚至比美国记者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早了近半年,是一部纪传体的回忆录,故事的主角叫做廉臣。

50年后的1986年,已是81岁高龄的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才正式公开,当年那个叫廉臣的笔者,就是他本人。有趣的是,在他自己的这部本纪中,他所化名的“廉臣”、其身份是一名被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对外宣称是1933年2月第四次围剿红军时受伤被俘的。

至于说为何要伪装成国军俘虏来叙述,陈云曾说:以这样的视角更具说服力、容易引起共鸣。为了在本纪中不露出马脚,陈云还真就和不少的国军俘虏交上了朋友,感化他们的同时,也听他们倾诉心路历程,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对我党的认知变化。

只有掌握了这种变化,才能“伪装”的更像。所以在见闻录的自荐环节里,对于廉臣内心的描写非常之写实,初被我军俘虏时,廉臣内心十分的恐惧,不光是担心会被“杀头”,更担心会遭受非人的虐待。

因为当年国民党对于我军民的描述是“凶残无度,吃人喝血,烧杀抢掠,共产共妻….”“赤色分子”在国军官兵心目中,比日本鬼子还要可恶,是群没有人性的恶魔,朱毛红军更是类似现今的“恐怖分子”一般….

但是廉臣等待被“烹而分食”的情况没有出现,他在被俘后不仅得到了医治,更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军医,还得到了重用。令这个国军俘虏转变了信仰的时机,是在见过了“朱毛”之后。

二.初见朱毛,内心大受震撼

五次反围剿前,廉臣“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其任务是为遭受胃肠问题的他诊病,怀着忐忑的心情、他见到了红军的最高统帅。跟国军宣传所不同的是,毛主席给廉臣的印象是极为儒雅,虽然身材很高大,但绝非是国军口中的 “凶暴之徒”。

书中描述:润之先生似一介书生,常着灰布长衫,诊病时手不释卷,口中长吟唐诗宋词,与我交谈时谦逊有度。那一次的见面令廉臣大受感动,面对主席的邀请欣然留下为红军效力,甚至多次为我军的高级将领诊病,不久之后就见到了另外一位灵魂人物——朱德。

五次反围剿中,朱老总遭遇了疟疾困扰,廉臣就奉命前去治疗。“玉阶先生年近五旬,眉宇间洒落勃勃英气,虽是赤军的最高长官,但不见其有傲慢状,与我相谈和气,与想象中相去甚远。”

领袖们尚且如此平易近人,那么军中的风气又是如何呢?在见闻录中,廉臣用颇重的笔墨描述了我军著名的行政纲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于苏区的百姓,红军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跟军纪散漫的国军有本质的不同,苏区的百姓从心底里拥护这支工农武装。

其中八项注意里的“说话和气”、“不打人骂人”、“不虐待俘虏”等条款,对于廉臣来说是切身地体验到了,哪怕是长征路上再艰难,也没有动摇过他跟着红军走的决心。当然,这一切都是陈云以廉臣的视角讲述的,但也是众多国军战俘、能迅速加入到革命队伍的主因。

三.亲历长征,详实记录

尽管视角是战俘,但陈云在长征中的经历可是真实的,其对红军党员和团员的争先思想描述的极为细腻。“每逢战时,赤军党员团员皆冲锋在前,问其缘由故言之:吾乃共产党员,在为革命奉献牺牲上有优先权!平日里更是体恤照顾普通战士,将粮食药品优先给予之。”

这样的风气在国军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别看红军人员少、装备差,但官兵平等的氛围使得其上下同心,在面临绝境时打出了如四渡赤水这样的经典战役。

廉臣的笔下,这次空前绝后的突围战,简直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般,面对着国民党的湘军、川军、粤军、中央军的四面围堵,毛主席的预判和穿插有如神助。

从描述中,我们能看到这场恶仗的凶险,只要走错一步,中央红军就会一头扎进敌人的口袋,中国革命的火种就会熄灭。

但是我军的令行禁止、团队协作给廉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支机动灵活、配合默契的队伍,在几十万国军兵团中神出鬼没,总能找到敌人的空隙穿插迂回,还能找准时机歼灭一部分敌军,如遛狗一般耍的老蒋团团转。

后来连蒋介石自己都承认,这是“剿共”历年来最大之耻辱。诚然,长征路上剿灭“赤匪”的机会还有很多,但是给了老蒋机会他也不中用啊!除了闻名遐迩的飞夺泸定桥外,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就是巧渡金沙江。

其实对于渡江的战略战术方面,廉臣并无太多笔墨,反倒是战役中的军民互动等细节,用了极多的篇幅去描绘。尤其是在红军仅有六条渔船的情况下,几万人是如何快速渡江的?还能怎么渡?全天24小时轮轴转!

毛主席布置了一部分兵力迷惑和迟滞敌人进攻,金沙江边雇佣了十几位船夫帮助摆渡。只找到6条船?那就日夜不停地摇橹撑船,船夫们也倒班儿干,歇人不歇船,而且“工资”方面也是给出了当年的天价日薪——每天三个大洋,相当于现在的每天赚1500元左右。

船夫们的伙食也是非常奢侈,廉臣记载着,金沙江畔每天都会杀一头猪,从早到晚6顿饭,大米饭、豆角炖肉、炖江鱼、甚至是整块儿的肘子肉,船夫们的伙食标准、战士们连过年时都吃不上。

至于红军战士和将领们吃的啥,书中记载着一句话:“每餐只食水煮青豆,窝头等….”几万人用了几天时间就全部渡江完毕了,为了防止敌人渡江追击,只能毁掉了所有渔船,但红军给了船主每人30块大洋,足够他们再买两艘同吨位的渔船了。

就这样,很多江畔的人家干脆不打渔了,跟着红军就干革命去了。

四.人民拥戴、民族团结

令廉臣惊讶的是,沿途所经之处、百姓无不夹道欢迎,即便是瑞金沦陷前,江西苏区的百姓依旧坚决信任着红军,纷纷把自家的“伢子”送到了部队参军。撤出瑞金前,中央红军还扩编了近十万生力军!

本纪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红一军辗转到湖南境内时,有不少跟着毛主席出来闹革命的老兵、回家短暂地探了个亲,结果回来时,每人都至少拉来了七八个同村的青壮年入伍。

路途上“稀里糊涂”跟着红军走了的年轻人更是多达数千,每到一处,老百姓箪食壶浆,拿出各种食物招待将士们,那份热情、是真的把这支军队当成了亲人。

尤其是到了彝族同胞的聚居地后,我党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取得了同胞的信任,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首领“歃血为盟”的故事。

红军不仅向彝族同胞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还留下了很多专业的军事人才,教授老乡们如何使用武器,怎样采取战术。

在小叶丹的支持下,还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彝族游击支队”,采用红军的战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与经常欺负他们的国军刘文辉部交战,打得刘文辉再也不敢染指彝民区。

直到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遵义,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得到纠正后,陈云接受委派前往了莫斯科共产国际建立联系,在那里,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仅3万余字,但内容却波澜壮阔的巨著,交由巴黎的我党刊物发表。

尾声:

因其内容太过写实,没有任何人怀疑过这个廉臣的身份,甚至将这部随军笔记纳入到了长征的正式史料中。

现在看来,笔记中发生的所有事件也是陈云副主席当年的亲历,只不过被他老人家巧妙的借战俘廉臣之口,说给了全世界去聆听!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6年10月20日【第一本讲述长征的书: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

h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247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