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如何解读,当跳桥事件频发时,其实都会成为一个不能避开的社会性问题。
他们主动放弃生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会有压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压力。
一座桥上连续出现10多个人跳下的事,这事有其偶发性,但或许不应该仅仅只归结于“个人原因”。
他们为什么跳下去了?奈何桥上写着三个字:活不起。
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不外乎是出自于对生活的厌倦、悲观性态度乃至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
一个偶发事例可以被看作是个例,但当这样的个例频发或蔓延,往往就与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了。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选择主动结束生命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在其他国家也出现过。
譬如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日本人选择主动结束生命的现象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趋势。那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作“平成大萧条”,通俗讲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时期。
“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特别是许多中高年龄层的人,在失去工作经受了长期的生活和经济失衡后,开始因为感觉绝望而选择逃离现实世界。
那段时间奈何桥上的人越来越多,成为整个日本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2000年至2010年前后,这一时期也是日本自杀问题较为严重的时段,就业市场的不稳定加剧了许多人的心理压力,导致自杀率持续高位。
尤其是女性、学生和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数连续多年增加,达到了历史高位。
年轻人结束自己生命的问题凸显了经济环境和教育、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也是日本政府必须面对的压力,他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
事实上,不仅是日本,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生这样的状况,往往都与经济困境、社会变革、健康危机等因素紧密相关。
对现实世界和未来的悲观预期是选择主动结束生命的主要原因。
人的一生其实有三个动力,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避免苦痛,三是保证生存。
追求快乐是这一生活着的意义和目的。
有时,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忍受苦痛,只是因为相信苦痛之后能呈现快乐,一旦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就觉得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因而心理崩塌,为了避免未来的痛苦,便有了逃离苦难的想法,很容易选择不再坚持生存下去了。
选择死其实是很难的,几乎所有自动放弃生命的人,都是在经历多重的长久的斗争之后才下了决心,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逃避痛苦的消极行为。
而伴随这种消极行为的,一定是情绪的绝望甚至于抑郁,这就像阴霾,在这种阴霾下生活时间久了,就如跌入浓重的黑暗,看不到光亮,直至感觉到了自我厌恶,有了绝望和无价值感。
就太原连续性的跳桥事件来说,虽然并不能直接说明他们选择轻生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状况问题,但是,当轻生问题成为社会蔓延的现象时,就如2000年代的日本,不能否定其与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
通常社会经济状况成为问题的本因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经济上的压力感:
在经济萧条或社会分配不平等加剧的背景下,就业不稳定、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会表现的比较突出。
这种经济压力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抑郁和厌倦感会侵袭自己,容易使个体感觉自己无力去改变现状,就会对未来失去希望。
2是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的严重内卷时,可能使人们持续处于高压状态,经常性的感受到身心俱疲。
这种无休止的竞争可能导致人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产生厌倦和逃避心理。
3是资源分配不均引发的:
当公共资源和服务(如教育、医疗) 分配不合理或难以获取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被社会边缘化,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放松空间,从而加重对生活的不满和厌倦情绪。
4是价值观变迁问题:
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也可能伴随着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比如物质主义盛行而精神追求缺失,这可能会导致人们难以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厌生感。
以上这些侵扰,最容易影响的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对于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更强,而健康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生活的态度。
选择轻生的人,往往是这些群体中的某一员。
所以,他们是社会经济状况恶化的最先受害者。
因而,改善社会经济条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有针对性的促进公平正义,增强社区支持,都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对于不断袭来的社会性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应对这一社会挑战:
1.日本政府设立了“孤独大臣”这一职位,专责处理轻生率上升等问题。
2.政府制定了《自杀综合对策大纲》,该大纲不仅关注整体自杀状况,还特别针对儿童、女性等特定群体提出对策。大纲中包括加强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力争建设一个没有轻生现象的社会。
3.政府加强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包括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资源,提高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健康问题的应对意识,多方位的提供心理慰藉和财政援助。
4.在经济和社会政策应对上,致力于经济发展,稳定物价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水平,以此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因素的侵扰。
特别是,政府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现金补助,比如家庭补10万,每个孩子再补助5万。
譬如通过政府和NPO向低收入育儿家庭提供食品补贴。
譬如增加地方创生临时交付金,政府减轻家庭的燃气费等生活成本。
譬如改善和扩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福利服务,增加托儿服务、教育支持和医疗服务可及性。
譬如改革了医疗保健制度,确保低收入家庭也能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尤其,在特殊状态下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救助,如每户发放30万日元,抚养孩子的家庭再向每个孩子额外发放救助金,这些特殊援助在疫情期间让很多低收入家庭获益,对于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针对自杀问题,政府进行跨部门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找出高风险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措施。
6.加强预防宣传,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教育公众如何识别自杀风险信号并提供帮助。
日本政府在应对自杀问题上的多维度策略,从个人、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有效地降低了自杀率并改善了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实无需讳言,口罩那几年及其以后的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其对社会经济与个人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长时间的封锁和社交限制,导致大量人群出现了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这也影响了后来的生活和工作。
因为经济和收入经受了严重打击,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更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虽然口罩激发了邻里互助和社区团结,但也引发了社会分歧和冲突,影响是长久的。
全球供应链中断也使得需求下降,经济衰退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因此造成了就业市场波动很大,失业和裁员现象普遍,尤其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员工受影响最为严重。
虽然各国政府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包括直接发钱、减税和贷款担保,以缓解经济压力,但依然有许多人面临收入减少、失业或工作不稳定的情况,难掩困境。
这些问题无需讳病忌医,它们是不是会导致社会出现如日本经济萧条时发生的社会轻生现象呢?
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对待,决不能再出现“是个人原因”的冷冰冰的回复了,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社会经济波动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有时就如潜涌的涡流,你觉察不到,但对某些低收入者而言却是在经历生死考验,他们有的挺住了,有的可能挺不过去,这种状况下,他们需要一只援手伸出来,而政府应该义不容辞。
所以,你又如何看待跳桥现象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