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第二季》最后部分,范闲下江南,主要目的是拿回三大坊,同时打垮明家原来的势力。问题是,今天搞垮了明家,后天就会出现其他明家。因为皇室垄断了三大坊,并且连管理权和总经销权都给了明家。
明家拿到独家总经销权,并且没有任何竞争,通过层层分包,很快就可以聚敛起巨大垄断利润。其他的官商皇商背后的老板们,因为利润太低,要发大财,只能搜刮老百姓。
这些搜刮的钱财都落到了这些后台老板的私人腰包后,庆国的税收就是一个问题。没有了税收,就无法搞建设,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再加上老百姓食不果腹,除了卖儿卖女和造反外,没有其他出路。
庆帝治理下的庆国,其实是坐在火山上。
范闲下江南,除了要拿回三大坊,打垮明家外,他还要为江南创造50年的长治久安。范闲的办法就是搞技术扩散,也就是出售三大坊的技术使用权。
三大坊的技术是叶轻眉带来的,是三大坊最核心的资产,拥有这些核心资产,就可以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
庆国只有一个三大坊,通过技术资产就可以持续吸金,就像一头巨鳄,可以把一切吞噬一空。三大坊体系之外的产业和商业,会被持续挤压,永远无法抬头,最终就是马太效应,造成庆国的极端分化。一旦庆国极端分化,大动乱就不远了。
如果把三大坊的技术扩散出去,各地都能生产,一是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可以压缩中间渠道环节,这样庆国百姓都能用上三大坊的产品了。
三大坊的技术,扩散出去后,各地能搞生产流通的,不是官办,就是官商合办的作坊和商业。这些官商,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会想办法偷税漏税,和庆国朝堂对抗。一旦地方和朝堂对抗,庆帝就没有足够的银子发动战争,老百姓就不会受战争之苦了。
庆帝虽然极端霸道,但是以朝堂之力对抗全庆国,庆帝做不到。
同时,庆国各地都有生产作坊,并且彼此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势,谁也吃不掉谁形成垄断,这个时候,地方之间除了在对抗朝堂时能合作外,平时是竞争关系,形成不了合力,这样就进入了一种地方和地方之间,地方与朝堂之间的动态博弈,这才是50年长治久安的基础。
范闲在出售技术使用权时,如果再附加其他条件,比如划分工种和工种等级,雇工按照技术水平拿多少银子,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雇工实现分配的相对公平。
这些官坊和官商,为了自己的产品有市场,就会创造市场,比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养殖业,这样庆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就被带动起来了。老百姓都有饭吃了,都过上好日子了,谁还会造反。
范闲输出的是技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如果哪家官坊违反规定,就按照事先协议收回使用权。这样官坊之间相互竞争,还有更多的人等着进入,范闲的规定谁敢不听。除了这些,范闲还有鉴查院,地方官员不老实,就可以查办换人。
三大坊的技术是叶轻眉的,不是庆帝他们的,范闲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想法处置。但是,以庆帝的为人和眼光,他要掌控一切,范闲的方案,他肯定会反对的。但是,庆帝反对范闲的方案,就是和庆国地方做对,庆帝就是再强势,也无法对抗全体地方。所以,范闲的方案,庆帝阻挡不了。
庆国如果出现动乱,老百姓如果流离失所,老百姓肯定会把责任推到庆帝身上,因为在剧中的年代,老百姓都是庆帝的子民,庆帝对自己的子民是无限责任的。庆国动乱的锅,庆帝肯定不会背。所以,只要范闲从庆国大局和庆帝的声誉解释自己的方案,庆帝就无话可说。
范闲保留三大坊和核心技术人员,通过收取技术使用费,可以研发新产品,始终掌握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其他各地官厂和官商,因为彼此竞争的囚徒困境,产品必然价格很低,利润也不高,这样他们没有足够的利润来研发新产品,对范闲形成挑战,就只能做加工厂,原材料生产和经销商。
问题是,各个地方横向整合起来联合搞创新,范闲该怎么办呢?
各个地方联合起来搞创新,首先是需要眼光和人才的。如果他们这样做,就算范闲不去分化瓦解他们,联合起来搞创新之后,他们要走的,还是范闲的道路,不然他们的产业,还会被庆帝或庆国新皇帝抢走,对范闲来说,庆国的长治久安,还是能够得以保证。
如果范闲想分化他们,很简单,联合这些官坊中的几家大的和一些小的,一起联合研发创新就行,范闲的三大坊实力最强,联合研发新产品后,交给那些小的官坊生产经营就行。
如果没有参与创新研发的地方官坊官商,通过官位阻拦新产品进入自己市场的话,范闲还有鉴查院,只要用反地方保护的名义,就可以打破市场壁垒。
一旦三大坊的技术以技术使用权的方式扩散出来,庆国就从此长治久安了。庆帝这个时候,也就处于半被架空状态,他要集中权力,发动战争,难度太大了。
庆帝在此前剧情中,通过逼迫林若甫告老还乡,取消了相权,范闲通过技术扩散,成功拿回了相权。
庆帝在第三季中的大东山之战,打击范闲,凌迟陈萍萍等,都是庆帝绝地反击,用一人之力对抗天下。一人对抗天下,庆帝怎么能不失败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