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将在6月6日至9日欧洲议会选举结束后,再公布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决定。这项决定原本是要在6月5日作出,这一推迟也可见欧洲内部对此的争议。
自美国5月中旬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不忘喊话欧洲,称美欧需要在抵制所谓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上“携手合作”。然而,欧洲方面的表态却耐人寻味。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回应耶伦称,欧方会“采取不同的做法”。德国总理朔尔茨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森一同表示,“瓦解全球贸易是个坏主意”,宝马、大众、法拉利等众多欧洲车企也持反对态度。
欧洲内部究竟如何看待美国单方面挥舞关税“大棒”?欧盟是否会屈服于美国的施压?中欧贸易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就相关话题,观察者网对话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带来解读。
[文/观察者网郭涵]
观察者网:美国宣布对华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后,德国总理朔尔茨短时间内两次表态,警告欧盟不应该学美国的“坏主意”,并强调贸易保护主义对德国的危害。朔尔茨总理的回应如何体现德国对关税问题的看法?
郑春荣:其实不止这两次,朔尔茨在上个月访华期间也释放了一个信号。他列举历史上的经验,说当年日本、韩国的汽车也没有击垮德国车企,应该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竞争。这是朔尔茨的一贯理念。
我认为他的话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德国秉持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总体思路是基于市场逻辑来面对竞争,而不是动不动就用封锁的方式应对外部挑战。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来说,搞贸易封锁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德国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利益。虽然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缩减,但总体来说,中国依然占他们全球市场中最大的份额,而且德企还在加大投资。如果同中国爆发贸易战,德国企业肯定会承担主要的伤害。
最后,朔尔茨也谈到了欧盟是否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问题,目前中欧贸易的现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从中国销往德国、欧洲的汽车,不一定完全是中国企业生产的,里面的零部件可能也来自欧洲企业。朔尔茨提到,中国输欧的电动汽车,50%可能是德国车企和中国生产商共同制造的。因此如果欧盟发起关税,就会伤到欧洲自己。
当地时间5月13日,朔尔茨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举行联合发布会。图自: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经济学人》的评论认为,美国单方面挥舞保护主义的关税“大棒”,实际上伤害的是美国曾经推动与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削弱了自身的领导力。欧洲国家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郑春荣:关于这个问题,欧洲内部有不同的声音。德国的看法是,经贸问题更多应该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通过谈判解决纠纷。相比美国,部分欧洲国家还是更在乎脸面,主张维护与遵守多边规则。
至于说欧洲对美国的做法是否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目前还很难说。美国在贸易上搞单边主义,出于“美国优先”的考虑去霸凌其它国家,违反了其最初倡导建立的自由贸易规则。部分欧洲国家对此心知肚明,美国的这种“双重标准”其实不利于西方国家共同倡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国家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并不见得会公开站出来指责。
观察者网:欧盟去年对中国发起了反补贴调查。如您介绍,德国是比较明确地反对,欧盟内部对这个议题主要分为什么样的态度?
郑春荣:目前欧盟对中国车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主要是法国人和欧盟委员会在后面推动,但是,除了德国,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较明确的表态。在关税问题上,欧盟委员会掌握着主动权,该机构有权启动调查,也有权在得出结论后决定是否征收临时性关税,但是征税比例是有限的,可能到30%左右。
然而,如果欧盟后续决定加征永久性关税或是大幅度提高征税比例,就需要拿到所有成员国面前去讨论博弈。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勒梅尔呼吁要“重新平衡”欧中贸易关系,路透社:德法在对华立场上分歧越来越大。图自:视觉中国
显而易见,德国反对加征关税,也正在欧盟内部施加影响力,同法国的那支力量在相互较劲。现在还不好判断较劲的结果。通过朔尔茨同瑞典首相的共同声明看得出,德国得到了瑞典的支持。至于其它欧盟成员国,尤其是不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必会关心这个议题。但是,一旦中国同欧盟爆发贸易战,欧洲的各国都会受到影响。
欧盟现在以所谓“产能过剩”借口来调查中国,宣称是中国政府的补贴导致了产能过剩,中国国内消耗不了这些产能,所以就倾销到全球市场,让欧洲“吃不消”。而中方表示,不存在“产能过剩”的议题,其实各国政府都在做补贴。
目前双方还在就这个问题进行博弈。至于说欧盟委员会可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0%的关税,我估计国内的相关企业多多少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