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为何不挂“中央人民政府”牌匾? 周总理反对, 伟人指出缘由

宏阿易聊影娱2024-05-28 10:58:33  112

但凡严肃的机构单位,一定会将自己的名称写得清清楚楚挂在门前。胸中有些文墨的,都要大笔一挥题几个字当作门面,更讲究些的,还会延请书法名家,精心打造一座牌匾。

机要重地中南海却反其道而行之,单看它的门牌,谁也想不到,这里竟是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居住地以及国家重要机构的办公场所

中南海门前仅悬挂着“新华门”三个字,要是有人往门里看,也只能看到“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然而这里并非历来如此,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之时,新华门内的影壁上,还悬挂过“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匾,这块牌匾从挂牌到后来又取下,说来与周总理和毛主席脱不了干系。

中南海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它不挂“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匾,是行事低调导致的结果,还是另有隐情?一块牌匾,竟然牵扯到两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

新华门的重要地位

矗立在长安大街上西面的新华门,是长安大街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要进入国家最高行政中心必定要先经过这道门。单看这座楼的名字,人们难免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天安门等宏伟的古代城门建筑。

然而新华门虽然名字里有一个“门”字,却不是一般认知中的城门,而是一座二层小楼。只不过用小楼将城墙连接起来,一座雕梁画壁的精巧楼阁,变身成为了政治机要重地中南海的大门。

新华门的“前世今生”

新华门不是一开始就叫做新华门的,它曾经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做宝月楼

根据民间传说,这座宝月楼的修建,与家喻户晓的香妃脱离不了关系。香妃是新疆回族的美女,她为了和亲千里迢迢来到紫禁城,再也见不到亲人,更见不到家乡的风土人情,每当思念家乡之时,都要面露愁苦。

皇帝极为宠爱香妃,为了博美人一笑,便下令修建“宝月楼”,还将回族的清真寺迁到宝月楼附近的城墙外,这样香妃坐在城楼上,就能感受家乡的风貌。

辛亥革命后,压在百姓头上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曾经作为皇权象征的紫禁城也要改头换面,遍布北京的亭台楼阁纷纷换了功用。

袁世凯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南海则成为了袁世凯的居住地。袁世凯这个人迷信的很,对于移居换地这样的大事,请风水先生过来走一遭是少不了。

风水先生指点袁世凯:“这里山明水秀,居住此地一定会有大造化。历来开府定居,大门朝哪里开,一定要好好选,气运才能源源不断地进来。我看宝月楼是上上选。”

袁世凯不住地点头,立刻叫人根据风水先生的说法,改建宝月楼。将宝月楼与两边石砖墙连接起来,以楼做门,并且把名字改了,意在是抛却旧气象,迎接全新的中华民国。

牌匾上的字,袁世凯更是一掷五百金,请来了因收藏古墨颇有名气的著名书法家袁励准题字。

从宝月楼变更为新华门,不仅仅只是名字的变化,更是历史权力更替变革的见证。

正式挂牌“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正在紧张筹备中,齐燕铭接到周恩来周总理的指示,把中南海接收下来,为日后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准备。

齐燕铭心想:“政协会议商讨的是国家的大事要事,可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就能召开的,中南海人员来来去去,里面情况不知道乱成什么样,需要好好规划一番。

心里有了底,齐燕铭赶紧联系相关工作人员,不仅仔仔细细的筹备中南海各项交接事宜,而且对中南海园内土地面积,建筑规格等一一测量记录,把中南海整治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齐燕铭的努力,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举办打好了地基,使这里摇身一变成为规范的办公中心,为中南海作为日后重要国家机构办事场所做了良好铺垫。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也正式入驻中南海

收拾一新的齐燕铭郑重地写下“中央人民政府”的名字,为了保持共产党一贯清廉节俭的作风,齐燕铭特地就地取材,选取了中南海的一块废弃木料,请人做了一块牌匾,挂在了新华门内的影壁上。

新气象,新标语,新风貌

“我是来这里办公的,不是在这里享乐的。”

从中央政府进驻中南海的第一天,毛主席就严格要求自己和属下,该有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因此,中南海的整体布置一直还是保持袁世凯总统府的模样。

直到1954年,国家为了更高效地管理,实行精兵简政设立国务院主管各级事务,这时“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匾已经不再适合悬挂在新华门上,新华门的影壁一下子空了起来。

关于新华门如何装饰,大家则众说纷纭,一时间无法抉择。

有人建议还是简单直接一些,之前就是齐燕铭写的牌匾,让他再写一块儿不就万事大吉了?

也有人说,国家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为国为民做好事,才设立国务院机构,简单一块牌子,怎么能体现我们党万象更新的新风貌

众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周恩来站出来反对:

“咱们已经进入了新中国,风貌气象也要焕然一新,延续旧牌匾的习惯我不赞成。袁世凯把中南海叫作总统府,可是你们看他行事,哪一样称得上总统,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只讲究名字好听。我们来这里,是要踏踏实实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点事来的。”

这番话很快传到毛主席耳中,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

“我们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我们的新中国是人民的国家,我们作为党员,不仅要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还要把为人民服务记在心里,要把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里。我看,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就很适合挂在门上,我们每天进进出出,看到一次就提醒自己一遍,永远也不要忘记。”

196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40周年纪念,中南海的工作人员用木头雕刻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挂在 新华门的影壁上。

这五个字特意选了毛主席的手书,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践行为人民服务 的准则,用毛主席亲笔书写的字迹再合适不过。

修缮一新的中南海

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在向着好的方向快速发展,中南海却仍旧保留着许多带有浓厚旧社会色彩陈设。

虽说勤俭节约是好事,但是一个国家的政要中心,也要与国家发展速度相匹配。

更何况中南海作为国务院及其机构所在地,还常常要担负着接待外国来宾的功能,外国友人来访,自然要打破一些陈旧的刻板印象,给他们看看中国新时代的进步

出于种种原因,在不破坏原有结构,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中南海进行过多次修缮工作。

周总理尤其重视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曾经有人认为新华门前的两座石狮子有碍观瞻,不符合中南海作为国家机关的办事风格,想要销毁这对石狮子。

是周总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他们同意将石狮子运到别处先保存着。如今,这对石狮子依旧守护在新华门门前,见证着中南海的风风雨雨。

1970年左右,姚发昌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对新华门影壁上的题字和门前墙壁上粘贴的两条标语进行美化

当时中南海多个机构都在进行修缮工作,主要负责人为事务管理局的杨亚人。唯独新华门被单独划分给姚发昌负责。

姚发昌就曾拿着两条标语来找杨亚人取经:“老杨,你是修缮的专家,你来帮我参谋参谋,这标语的美术字怎么才能又醒目又美观呐。”

杨亚人也丝毫不藏私,帮忙修改了标语的字体,还热心地教授姚发昌将标语制作发光灯箱的技术。这么一来,“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在夜晚也能闪闪发光了

如今,若是走过长安大街,红底金字的“为人民服务”依然是进入新华门最先看到的风景,与门头上的国徽,还有门前飘扬的鲜红国旗相映成辉。这些标志是新中国的象征,也是在中南海伏案工作的伟人们的无声诺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234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