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是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之一,他在任期间,记者们对他的总体印象是“满面含笑、温和敦厚”,仿佛是邻家的亲切长者。
这一独特的个人魅力使得他在记者会和新闻发布会上总能引发笑声,被外国记者形容为拥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平易近人的外交官,却是出了名的外柔内刚,他克己复礼,尽量不露锋芒,但当面对美国国务卿的提出的尖锐问题时,仅通过一句话便赢得全场的尊重。
小镇出星材
1940年10月,山东胶南一个贫苦的人家迎来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这个呱呱坠地的男孩给一贫如洗的家庭带来新的生机。
而这家人不知道,在几十年后,襁褓中的男孩会在站在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成为胶南市乃至新中国的骄傲。
当时尚且年幼的李肇星还是一只尚未破茧的幼蝶,被贫苦的出身和匮乏的教育资源所束缚,他沉默寡言,看上去木讷笨拙,既不是老师眼中伶俐的学生,也不是长辈喜爱的嘴甜的孩子。
局限在这样一个不被关注的性格里,李肇星却幸运的拥有一位懂他的母亲。
李肇星的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和传统乡野村妇一样,举止粗犷言语泼辣,但就是这样一位在很多人眼中不那么“高大上” 的女人,内心却有大智慧。
她从不因为李肇星区别同龄人的木讷而恨其不争,而是给予儿子一百二十分的母爱,带他在山野田地感受最朴实的风光。
童年时期的李肇星最喜欢的是在田间奔跑,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也正是这一段乡野童趣,让这位未来的外交官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纯粹和亲和。
等到李肇星启蒙时期,李母虽不识字,却会生动形象地为李肇星描述一个又一个离奇有趣的民间故事和古闻传说,这些故事一步步构筑了李肇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
随着李肇星步入少年时期,他不善言辞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浪漫主义心,他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成为一位诗人,为此,他日夜苦读,犹如一块缺水的海绵,急切地吸收着海内外名著诗集之精华。
初二时,还是小小少年儿的李肇星便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笔的回报。
那年,李肇星将自己写的,尚且冒着青涩稚气的诗歌投递到《少年文艺》杂志,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诗歌被收录刊登了,为此,他还得到了十块钱的稿费。
这笔钱狠狠鼓舞了李肇星,往后,他持续不断的勤学苦读,最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英文系录取,成为家乡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从小镇到北大,已经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结局,但对李肇星来说,进入北大只是开始,一条康庄大道正等着李肇星的迈入。
进入北大后的李肇星笔耕不辍,在完成日常的课程任务后不忘写作投稿。
在北大的四年里,他无论是写作水平还是口才表达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一切也很好的锻炼了李肇星的思辨能力,为他未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打下了基础。
1964年,李肇星从北京大学毕业,凭借着优越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流利的英文被分配至外交部工作,正式开始了他长达半辈子的外交生涯。
深耕打磨的十余载
李肇星不是一进入外交部便平步青云,相反,他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他的成功离不开前面十几年的经验累积和谦虚学习。
彼时刚刚进入外交部的李肇星还是一个毛头小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跟着前辈学习,揣摩前辈每一个举动背后的用意。
期间,李肇星过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被领导看见,开始逐渐安排他着手正规的外交工作。
1970年,时年三十岁的李肇星来到了非洲东部的肯尼亚,这是他驻外使节的第一步。
刚到肯尼亚大使馆时,李肇星被要求学习如何吃饭。
这个要求让李肇星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时候连吃饭都要学习了。但随后他便都明白了。
在国际的舞台上,外交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国家的脸面,尤其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曾以“礼”治天下。
在各国官员齐聚的餐桌上,要做到不浪费不贪杯,既要让对方感觉和气舒适,又要让自己保持清醒理智,这一切都大有学问。
在肯尼亚的七年里,李肇星虽然只是从事最基础的大使馆工作,例如翻译英文评论、回肯尼亚群众来信、兼职签证官、礼宾官这些琐碎的事务。
但不得不承认,李肇星的成长速度十分之快,显然,他就是一个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倒逼自己成长的人。
1977年,李肇星在肯尼亚一丝不苟毫无错漏的工作成绩被看到,于是他被调回国,出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处长。
五年后,他再次被派往非洲,这次,他不再只是一个叫不上名的小小使馆工作人员,而是,中国驻莱索托大使馆一等秘书。
在非洲的十几年中,李肇星的成长伴随着中国外交一步步走向强大。
在此期间,他遵照党的政策,学习党的外交思想,在坚持国家主权底线的基础上对非洲国家展示大国风范,保持与非洲国家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互利互惠的友好关系。
铁齿铜牙李肇星
1985年,从非洲回来的李肇星开起了长达六年的外交部发言人。期间,不少尖酸的国际媒体变着法儿想要逞口头威风贬低中国,都被李肇星巧妙的回击。
在某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向李肇星求证一则从日本传来的关于中国某位领导人即将引退的消息。
这个“求证”本身就带有浓浓的挑衅意味,既然是中国领导人的消息,那日媒有什么立场发声。
对此,李肇星自然没有惯着,直接转移话头对准那位发文的外国记者说:“你信日本人的,还是信我的。”
此话一处,外国记者瞬间语塞,也不好意思再追问了。
在李肇星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期间,还曾出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他为联合国留下的“李氏铃”至今都当作提醒参会人员速速到会的密器被妥善使用着。
1998年,李肇星正式出任驻美国大使。当时的中美关系紧张,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以及美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插手中国内务,使得中美关系更加复杂。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挑衅的问李肇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一听此话,李肇星就知道这个国务卿没安好心,于是直接反问她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在得到回答是“领导和伙伴”后,他回应道:“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很简单,概括来说是‘和平与独立’。”
这一体面的拥有大局观的反击,让李肇星收获了在场所有人的敬佩,也给了这位意图给中国难堪的美国国务卿一记耳光。
在美期间,李肇星除了要面对来自美方政客的重重绊子,偶尔也会受到来自美国民众关于中国一些历史问题的质问。
在一次演讲后,一位美国老太太就问他关于中国“侵略”西藏的问题。面对这位美国老太,李肇星一改对政客时字字珠玑的凌厉,而是以一种十分谦虚平和的态度面对。
因为李肇星知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欧美国家就不停的借用媒体力量污名化中国西藏的问题,这位老太只是被蒙蔽,其出发点却是好的。
于是,李肇星以浅显的比喻回应:“得克萨斯州1848年才加入美国,而西藏早在13世纪中叶就已纳入中国版图。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这一回答瞬间让老太太明白了所谓“西藏问题”的实质。
类似事件还有许多,但桩桩件件都被李肇星用不同方式巧妙化解,人到中年的他俨然成为中国外交部王牌一般的存在。
他的工作能力除了在国内有口皆碑外,他幽默的口才和睿智的表现也让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被称为“铁齿铜牙”。
影响下一代宝贵的财富
李肇星的外交生涯充满了挑战和精彩。
他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凭借母亲的启蒙和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外交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幽默、机智和坚定的立场,在多次重要的国际事件中展示了中国的风采和尊严。
李肇星的事迹不仅是他个人奋斗和成就的记录,更是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向着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他“刚柔并济“的外交风格,既能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中捍卫国家利益,又能通过个人魅力和智慧化解矛盾,促进国际合作。
如今李肇星虽然已退休,但他的智慧和经验依旧传承给下一代外交人员。
信息来源
搜狐历史2014-8-12关于《李肇星忆使馆被炸事件:美国务卿问有没有后门》的报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