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由谭嗣同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所作,表达了他对当前国土沦陷的悲愤,以及对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的无奈。
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独掌大权长达47年之久。
自从她开始干政后,直到去世,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为何从未有人动摇她的统治地位,让她能以女子之身大权在握,执掌朝政呢?原因很简单,只因这三张王牌在手。
道光十五年,慈禧出生于京师,十七岁时选秀进宫,封为兰贵人,十九岁晋封懿嫔,后因“母凭子贵”晋升为妃,次年,晋封为贵妃。
这一时期的咸丰帝由于身体原因,常让慈禧为其代批奏章,发表见解,为之后干政打下了基础。在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之子载淳即位,改年后“同治”。随后,便开始了她的高光时刻。
第一张王牌:慈安太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慈禧位高权重,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后宫中,都是她的一言堂。但事实上,在咸丰帝刚去世时,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慈禧只是贵妃,在她之上还有慈安,咸丰帝的正牌皇后。虽然两人只差了一个等级,但身份却是大不相同。
因为清廷后宫非常讲究尊卑观念,任何人不得违背礼数,就连慈禧也不例外。因为最开始慈禧唯一的儿子载淳都要养在慈安名下。
而慈安能在进宫短短四个月就封后,就连生下皇子的慈禧都难以撼动她的后位。
据《清宫遗闻》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也就是说,慈安才是背后拿主意的人。
其实这些都可看出,慈安并不是什么简单之人。但她生性淡泊,并不是喜欢争权夺利之人。许多事情都放权给慈禧,她则当起“甩手掌柜”。这样一来,慈禧在朝中的话语权便增大,顺利度过权力交接初期,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
第二张王牌:恭亲王奕?
咸丰帝去世时,载淳只有六岁,为了能让他坐稳这个位置,还将朝堂势力分割为三部分:慈安、慈禧;顾明八大臣;以奕?为首的皇室宗亲等,在这几方势力中,以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最大,慈安、慈禧的势力最弱。
咸丰本以为这样的安排万无一失,却没想到初尝权力甜头的慈禧并不满足于此。而这自然遭到了八大臣的反对。
于是斟酌再三,慈禧将目光放在了恭亲王奕?的身上。而此时的奕?及“顾命大臣”文祥等人被排除在权力之外,双方一拍即合,联合发动“辛酉政变”。
最后,顾命大臣被他们以各种理由撤职、流放等,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格局。而慈安不问政事,所以实际上慈禧独揽大权。
但被权力蒙蔽双眼的奕?,渐渐不把慈禧放在眼中,想直接架空同治,这自然是慈禧不愿看见的。于是通过扶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打压奕?。
之后又让人对他施压,将他身边的亲信挨个收买,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随着奕?的倒台,慈禧趁机将原本倾向他的势力收为已有,再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第三张王牌:光绪皇帝
同治亲政后,慈禧退居幕后,但朝中的一举一动仍然在她的控制之下。但同治却英年早逝。为继续独掌大权,慈禧只得物色新的傀儡皇帝人选。
而当时太皇太后是没办法垂帘听政的,慈禧选择的新帝必须和同治同辈,还要年幼,让她有足够的时间把控朝政。
选来选去,选中了她亲妹妹的儿子,年仅4岁的载湉,即光绪帝。长大成人后的光绪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尴尬境地,也曾想通过戊戌变法等图强,挽救风雨飘摇的王朝,但终究如蚍蜉撼树,反被软禁,丢了性命。
有人说,慈禧是能力的,以女子之身,能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成为掌控接近半个世纪。但她却只能看到自身,眼中没有清王朝,没有百姓,终究是格局太小。
参考资料:
《清史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