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便陷入了巨大的财政危机之中。
军事方面巨大的花销让他们力不能支,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国家的财政援助之上。
但当时英法等欧洲国家也在面临巨大的战争威胁,因此在援助中国问题上力不从心,蒋介石随即转换策略,全力推动与美国的关系发展,希望美国能够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支持。
不过当时担任驻美大使的王正廷,在美国政府中口碑不佳。
宋子文提议用施肇基代替他的位置,但蒋介石却在1938年9月任命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这令国民党内部争议之声骤起。
蒋介石之所以选择胡适,一方面是因为他精通西方文化,能够与西方政客更好地交流。
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把驻美大使这个重要职位交给宋子文的心腹,借此制衡其势力。
胡适此次上任的首要任务无疑帮助国民党政府争取援助,但其在到达美国之后虽然频繁和美国政要往来,但从来不主动提起援助一事,这让蒋介石非常恼火。
胡适却解释说这是自己发明的“无为主义”,他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乱做事,不求立功。
他认为和美国人交流不能主动出击,要通过宣传方式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待援情况以及国民的抗日决心,之后等待他们主动提出援助。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胡适在美国多地进行演讲,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出众的口才让他获得了美国各界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在美国期间胡适凭借演讲就拿到了十几所高校的名誉博士头衔,这令其名声大噪。
此时国民党官员反对胡适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1939年冯玉祥在国民党大会上展示了一封私人信函,表示胡适在美国演讲时表露出了严重的投降主义倾向,应当撤去其驻美大使职务。
虽然之后的调查显示这封信件中的内容是人为捏造,但其依然对胡适的声望造成了影响。
国内各部门苦等不见美援,便都觉得胡适难堪大用,其中宋子文的态度最为激烈,一直要求蒋介石更换大使。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选择了折中的办法,他任命宋子文出任新一届的外交部长,并派其前往美国商谈援助事宜,胡适在这段时间则被彻底架空。
和胡适不同,宋子文一到达美国就开始和美国官员针对援助问题讨价还价,会议期间他多次向美国官员施压,这让对方感到很不愉快,因为这和胡适与他们的交流方式完全不同。
美国人在听说国民党有更换大使的想法后,更是立场鲜明的表示了反对。
美国人的态度让蒋介石左右为难,胡适在美国的声望让他无法撤去其职务,宋子文一派的做法显然也没有什么效果。
急切需要援助的蒋介石,无奈之下也只能等待胡适口中的“转机”,看美国人什么时候会主动掏腰包。
之后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和中国迅速站到了统一战线,国民政府随机拿到了大量援助,这不但解了蒋介石的燃眉之急,也给了他撤换胡适的机会。
1942年,他用魏道明取代了胡适的大使职位,胡适的外交生涯至此告一段落。
写在最后
蒋介石派遣胡适担任驻美大使的决定,起初更多出自对胡适能力的信任,以及其希望打压宋子文势力的考量。
但随着胡适无为战略的提出,让蒋介石处在了十分尴尬的位置,他不但无法获得美国援助,也很难将深得美国政客欢迎的胡适撤下。
最终如果不是太平洋战争爆发,胡适可能要一直在美国待下去,宋子文等人越俎代庖的举动也会成为常态,这对于民国政府的外交形象无疑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时蒋介石对外交工作的考虑极不周全,这也对我国的抗战形势造成了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
张智丹:《胡适解驻美大使职始末》,兰台世界,2015年25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0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