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的对手戏进行了很多年,最终的结果是毛主席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带着他的残兵败将躲到了小岛上。
就此而言,蒋介石的能力显然是比不上毛主席的,任谁也不会说蒋介石比毛主席更强大。
但这是我们后来人就结局产生的观点,对弈过程中的人们可看不出这一点,于是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采访,一个记者当众问毛主席:“你怕蒋介石吗?”
对于这个刻意刁难的问题,毛主席又是怎么回复的呢?
草头将军与反手毛
事情发生在1945年的九月份,此前由于日本的投降,中国的内政问题摆上了台面,于是就有了重庆谈判。
谈判是蒋介石主动发起的,他为此连续发出三份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共商国事。不过,谈判并非是蒋介石的本意,实际上只是他的“缓兵之计”。
蒋介石寄希望于谈判来拖延时间,一来给外界展示国民党主动示好的姿态,并给共产党埋设政治陷阱;二来也是为了留足时间将南方的军队部署到北方去,为全面内战做准备。
另外,来自美国的压力也让蒋介石不得不这么做,在欧洲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美国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因而其示意蒋介石要与毛泽东谈判。
苏联方面其实也是支持和平谈判的,斯大林同样连续发出电报建议毛主席去重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认为共产党能打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蒋介石刚刚派人和斯大林签署了协定,苏联方面还不想马上翻脸。
种种情况都预示着重庆之行对于毛主席来说危机重重,因而尽管美国人一再表示会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但这仍然是一个考验。
正因如此,在毛主席抵达重庆后,著名诗人柳亚子才会惊叹说毛主席这是“弥天大勇”。
事实也的确如此,毛主席在重庆期间遇到了很多突发状况,其中一些也蕴藏着危机,但好在没有意外发生。
除此之外,一个记者的行为也是整个事件中不寻常的插曲。当时,毛主席正在接受外界的采访,其中一人突然问道:“请问,在与蒋介石交手这么多次后,你怕蒋介石吗?”
这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看起来是重庆方面有意给毛主席一个下马威,因而非常考验作答者的应变能力。
让人惊叹的是,毛主席的回答方式十分巧妙而幽默,只见他说:“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
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着的手,反手即反掌,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
毛主席以其特有的幽默风格一下子就征服了在场的人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来自记者的刁难自然也被轻松化解。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会让他感到愉快的事情,因而他的心里已经盘算起来。对于毛主席应邀前来,蒋介石其实还是比较兴奋的,于是开始反复思量谈判的事情。
按照他的最初想法,应对之策只有四个字,即“诚恳”和“忍耐”,也就是尽力做好接待事宜,并做好应对中共过分要求的准备。
让蒋介石意外的是,我党在谈判开始后诚意也给的很足,不仅表示要为三民主义而奋斗,还承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这就让蒋介石十分高兴。
可随后的谈判还是进行地很不顺利,蒋介石的心态就变了,他对毛主席很不满,相应地其方针也改为“拘留”和“审判”。
扣押毛主席对蒋介石来说不是难事,但他却感到投鼠忌器,忌的就是美国的苏联。
毛主席来重庆有着美国人在背后做担保,还有苏联人的情面,如果蒋介石突然翻脸,不仅可能激怒美国人,苏联人也可能会赖在东北不走,甚至于出兵攻占新疆。
考虑到这些,蒋介石的思绪变得很纠结,不知道应不应该冒这个险。
思来想去,蒋介石终究还是放弃了放手一搏的想法,转而采取了“授勋”、“礼送”的政策,给毛主席发了一枚抗日战争胜利勋章,又派张治中将毛主席送回了延安。
有意思的是,在送走了毛主席后,蒋介石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不会逃出我的手掌心!”
从这一整件事我们就能看出,尽管在外人看来重庆之行充满了危机,但毛主席从来都是胸有成竹。
至于蒋介石,他也很自信,只是他的自信在我们后来人看来多少有些灰色幽默了。
伟人何惧可怜虫
后来的事情同样有趣。等到内战正式爆发,战争初期的中共以及解放军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这不仅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实力比较强劲,也是因为中共的孤立无援。
很多人以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天然会亲近中共,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仍然将蒋介石政府视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代表,并给予他援助。
1947年的时候,斯大林还派米高扬作为自己的特使抵达南京,希望能了解中国的现状,以便苏联制定相应的对策,而米高扬随后就带回了蒋介石请求全面支援的信件。
对此,斯大林显得十分矛盾,他当然知道支持蒋介石就意味着打击了共产主义的盟友,但他同时又觉得把赌注押在中共身上不现实。
斯大林还是希望中共能回到谈判桌上,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维持其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均势。说白了,苏联对中国的态度无关主义,其实全是生意。
对于苏联人的态度,毛主席是十分不满的,他曾几次表示想去莫斯科访问,但都被斯大林拒绝了。
至于毛主席想要打过长江去的战略蓝图,斯大林的态度也十分暧昧,说不上反对,但更不存在支持。
然而斯大林绝对想不到,仅仅两年的工夫,形势就以完全出乎他意料的方式发展了下去。
随着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时米高扬又出动了,他再次作为斯大林的特使在1949年的年初抵达中国,而这一次是为了拜访毛主席。
不久后米高扬就在西柏坡见到了毛主席,同在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等人。
毛主席在会面时的语气充满了对苏方政策的不满,而听出了话外之音的米高扬也努力辩解,表示自己正是代表斯大林来听取中共方面意见的。
随后的交谈中,毛主席意气风发地对米高扬表示:“美国人不想直接卷入中国的内战,把军火大量供应给蒋军,指望这些饭桶发挥作用。但这些可怜虫实现不了其美国主子的愿望,只能起到运输队的作用......这个形势,在往昔的中国是难以得到的,我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相比于之前回答记者提问的委婉,面对米高扬时的毛主席是相当直接的,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并且霸气之至,就这你能说毛主席畏惧蒋介石吗?笑话!
据实而言,毛主席在战略上对蒋介石是十分蔑视的,但在战术上他又对其抱有尊重。
不久后解放军进入上海,浙江各地也纷纷解放,毛主席还特意给粟裕、张震发了电报,要他们:“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和其他建筑物。”
要知道,当年十年对峙的时候,蒋介石可是派人到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去扒祖坟,其麾下军阀也没少对革命军人采取拆屋掘坟的报复手段。
正因如此,毛主席的格局与胸怀才愈发可贵,而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快速稳定局势和安定人心。
等到五十年代,毛主席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还预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根据《国共合作史纲》,谈判内容来说,毛主席有着十足的诚意,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解决两岸问题的办法,蒋氏父子也真的动心了。
只可惜,由于美国的施压以及大陆局势的变化,所谓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疾而终。
仁者方能无敌
对于蒋介石,毛主席肯定是不怕的,那他会有害怕的事情吗?这个还真有,只不过不是怕人,而是“怕事”!
由于母亲信佛的缘故,其慈悲心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毛主席,让他也养成了悲悯之心,因而毛主席的生平有三怕,一怕泪、二怕血、三怕别人喊饶命。
关于第一怕有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那是在1948年的一天,毛主席乘坐吉普车准备前往西柏坡,而走到平山县一个村庄的时候,他注意到村头草垛里坐卧着一对母女。
女孩的年纪只有七八岁,当时生了重病,而她的母亲正哀痛地呼唤着。
这一幕让毛主席生出恻隐之心,于是在让随车的医生诊断后,毛主席命令将唯一的一支盘尼西林注射给了小女孩,救活了那个孩子的命。
盘尼西林在当年的珍贵程度不是黄金宝石之类物品能比的,那是救命的灵丹妙药,军医携带的那支也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为毛主席救命。
另外,由于盘尼西林高度依赖进口,一旦用掉很难补充,可毛主席还是毅然决定用唯一的一支救活了那个小女孩。
随着孩子慢慢苏醒过来,毛主席十分欣慰,那名妇女更是喜极而泣,她一再说:“救命的菩萨啊!”
对于这件事,毛主席后来是这样说的:“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
不仅是见不得穷人受苦,毛主席对动物也充满了爱护之情。进入北京后,毛主席就住在香山别墅,与他同住的有不少将士,这些人在清闲下来后成天手痒痒。
也不知道是谁开了这个头,使得一堆人热衷于拿麻雀练枪法,这可让香山的麻雀遭了殃。
一天,毛主席在意外看到警卫手中那一串滴血的麻雀后,表情顿时变得很悲戚,他后退半步,说:“拿走,拿开,我不要看!”
随后,毛主席再次正色说:“麻雀也是有生命的么,活得高高兴兴的,你们就忍心将它们都打死了?招你们了还是惹你们了?以后不许打,任何人不许打!”
至于这最后一点,也就是怕人喊饶命,其实也有典型事例。那是延安的时候,一个警卫战士受不了苦当了逃兵,但不久就被抓回来了。
事情捅到毛主席那里,大家一致要求枪毙这个可耻的逃兵,而那名士兵也吓得连连求饶。
听着那一声声求饶,毛主席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表示:“他还是个娃娃么,快放了,别把娃娃吓坏了!”
借着毛主席这句话,那名士兵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安排吃了几天小灶,情绪稳定后的他终于坚定了斗志,再也没有发生过逃跑的事情。
这三个事例其实都说明了一件事,毛主席是一个内心很柔软的人,看惯人间疾苦的他总是能和劳苦大众共情,能温柔地对待良善而弱小之人。
也难怪毛主席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胜利了,毕竟中国人向来说“仁者无敌”,占据了道义制高点的毛主席和人民军队去反对不得人心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易如反掌还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结语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而他的伟大并不仅仅是因为领导建立了一个政权,毕竟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建立过政权,其中不乏颟顸之辈。
毛主席的伟大,更在于他心怀天下与人民,真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事业,而不是为一家一姓打天下。
这一点是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最大的区别,后者一心只想建立属于他的蒋家王朝,而他也最终输给了毛主席,即便他有着两大阵营相继支持也是如此。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也让那位记者的提问显得可笑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