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董振堂举枪自尽, 警卫员侥幸生还, 解放后任军分区司令

历史有小狼2024-05-28 14:14:09  11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西征红军的艰难开端

1936年10月的清晨,红四方面军的第5、9、30军及方面军总部,在冷风中列队准备,沉重的步伐和铿锵的军号在黄河边回荡。他们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使命——打通国际交通线,为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战斗做准备。红军战士们面色坚定,穿过波涛汹涌的黄河,这是西征红军的首次大规模行动,也是一次对未来充满未知的冒险。

过河后,红军战士们迅速整顿行装,开始了对河西走廊的挺进。河西走廊,一条狭长的地带夹在祁连山与黄河之间,是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但同样地形复杂,多变的气候和崎岖的山路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部队的行进受到了风沙的阻碍,尘土飞扬中,红军战士们相互扶持,推车拉炮,一步步向前推进。

进入河西走廊后,红军遭遇了强大的敌阻。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势力对这一战略要地防守严密,红军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激烈的战斗。在山谷间,红军与敌军展开了多次遭遇战。红军炮兵部队迅速部署,在高地上架设机枪和迫击炮,与敌军展开对射。山谷中回荡着炮声,硝烟弥漫,战斗的残酷在战士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某次夜战中,红军一营在通过一处狭窄的山口时遭到伏击。强敌从山上投下手榴弹,红军战士在夜色中迅速散开,寻找掩护。指挥官命令狙击手组建火力点,压制敌人的火力,同时派出小队试图包抄敌人。夜色、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战斗持续至深夜,红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良好的战术执行,最终击退了敌人,成功突破了封锁。

高台围困:红五军的生死考验

1937年初,在甘肃高台,红5军的直属队、第39团、第45团、骑兵团和特务团共2800余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些部队在高台县城及其周围地区被马家军2万余人包围,形势极为严峻。

包围开始的第一天,红军部队迅速在城墙内外部署防御,各团紧急调整位置,构建临时防线。骑兵团和特务团负责监视敌军动向,而直属队和步兵团则在城墙上筑起炮台,安装机枪,准备迎接敌军的进攻。城墙成了前线,每一块石头、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士兵们的临时掩体。

随着敌军的围攻日益加剧,红军战士们发挥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夜间,敌军试图多点同时发动攻击,试图找到红军防线的薄弱环节。红军则利用城墙之便,进行有效的射击和反击。炮光和枪声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硝烟弥漫在战场上,使得视线受阻,但红军战士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相互间的默契协作,一次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的战斗变得更加激烈。马家军试图利用其兵力优势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冲锋,希望以此压垮红军的防线。红军则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进行有效的机动防守,时而在城墙上集中火力进行阻击,时而派出小分队进行夜袭,扰乱敌军的后方。

一次夜袭中,红军特务团和一部分骑兵队员悄无声息地绕到敌军营地的后方,放火烧毁了敌军的补给车队,成功地切断了敌军的一部分后勤补给线。这次行动虽然危险,却极大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随着围困进入第九夜,双方都已经疲惫不堪。红军的食品和弹药都已所剩无几,但红军战士们依然坚守阵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继续战斗。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他们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坚韧和牺牲精神。红军的医疗队在简陋的条件下奋力救治伤员,战士们则在炮火中转移伤员,保证战斗力的维持。

董振堂的最后决断

在高台战役的激烈对抗接近尾声时,董振堂军长和他的四名警卫员发起了最后的突围行动。此时,城南角已成为战斗最为激烈的地带,弹雨如注,敌军的火力几乎形成了压制性的封锁。董振堂和警卫员们在城墙边缘快速移动,寻找破绽。

随着他们向预定的突围点接近,敌军的射击变得更为密集。两名警卫员在掩护董振堂前进时被敌军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在敌弹的环伺下,董振堂本人也不幸中弹,子弹击中他的腿部,鲜血迅速染红了军装。即便如此,董振堂和剩余的两名警卫员并未停止前进。

突围到城墙时,他们面临的是数米高的城墙跳下的决定。在确保周围暂时没有敌军的情况下,董振堂和警卫员们毫不犹豫地从城墙上跳下,这是一次危险而绝望的尝试。跳下的瞬间,董振堂不幸摔坏了腰部,疼痛和伤害使他无法站立,只能依靠双手和残存的力量在地上爬行。

此时,剩下的两名警卫员在周围进行最后的战斗,试图为董振堂争取逃生的时间。然而,在激烈的交火中,又一名警卫员被射击致命,倒在了血泊中。现场只剩下林炳才一人与董振堂。董振堂明白,以他目前的伤势,继续前行几乎无望,因此他命令最后的警卫员林炳才突围离开,自己则选择留下来掩护。

林炳才虽极不情愿,但在董振堂坚决的命令下,只得含泪离开,继续突破重围。董振堂在确保林炳才离开后,深知自己已无法逃脱,也绝不愿意被敌军俘获,因此他最终决定用举枪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保持军人的尊严和勇气。

此后,林炳才成功突破敌军的包围,回到红军中继续战斗,直至解放战争胜利。解放后,林炳才因其英勇表现被任命为广东汕头军分区司令,直到1980年代退休。他的军事生涯和董振堂在高台战役中的最后抉择,成为红军战士们传颂的英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

张力雄与柴维仁的生死之交

在高台战役中,红5军的45团政委张力雄在一次敌军的炮击中不幸负伤。他的左腿被炮弹的碎片击中,导致严重的出血。战斗的混乱中,他被自己的部队成员紧急撤离到一处相对安全的民房中。这时,一位名叫柴维仁的中年老乡,得知了张力雄的情况,毅然决定出手相助。

柴维仁是高台本地人,对当地的地形非常熟悉。他深知,如果不尽快将张力雄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张力雄很可能会因伤势加重而有生命危险。于是,在一天夜里,柴维仁偷偷来到张力雄所在的民房,用一辆马车将他秘密转移。马车被草料掩盖,外表看似装载着农产品,实则下面藏着受伤的张力雄。

那晚,柴维仁驾驶着马车,绕过了多个敌军的检查点。每到一个检查点,柴维仁都佯装镇定,与守卫交谈,尽量使对方放松警惕。在一些较为危险的地段,他选择了小路,甚至翻山越岭,确保不被敌军发现。整个过程中,马车颠簸非常严重,每一个颠簸都可能加重张力雄的伤势,柴维仁小心翼翼地驾驶,尽量避免剧烈的摇晃。

经过一整夜的艰难跋涉,柴维仁终于带着张力雄安全到达了一个偏远的村庄,这里有红军的一个秘密接应点。在这里,张力雄得到了必要的医疗救助,他的伤口被清洗和包扎,暂时稳定了下来。感谢柴维仁的无私帮助,张力雄的生命得以保存。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张力雄在村庄中慢慢恢复。他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村民们也对他的身份保持了绝对的秘密。随着伤势的逐渐恢复,张力雄最终决定返回延安,继续他的革命工作。这一段经历,让他对高台的人民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战争结束后,张力雄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国家服务,他曾任云南军区副司令、福州军区顾问,并于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解放后的忆苦思甜

高台战役结束后,时间慢慢流逝,但那段艰苦岁月中所铸成的深厚情谊,却始终未曾消逝。张力雄和吕仁礼等多位解放军首长,在战斗中得到了高台老乡们的无私帮助与支持,这种人民与军队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的发展,这些老乡们的生活境遇也经历了各种变迁。许多高台老乡在战后的重建中辛勤劳作,年复一年,但有些人由于年老体弱或遭遇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原因,生活逐渐陷入困境。得知这些情况后,曾经的红军首长们没有忘记那些在生死关头为他们提供帮助的老乡们。

张力雄,在担任福州军区顾问期间,得知一位帮助过他的老乡家中遭遇严重洪灾,家园被毁。他立即安排人员前往调查实际情况,并动员周围的部队和组织进行救援,同时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资金,帮助这位老乡重建家园。他还亲自写信给这位老乡,鼓励他重建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吕仁礼也未曾忘记那些艰难岁月。他在得知一位曾在战时为他掩护撤离的老乡生病需要昂贵治疗时,立刻安排人前往探望,并承担了全部的治疗费用。此外,吕仁礼还多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高台地区争取更多的发展资金和资源,改善老乡们的生活条件。

此外,其他一些首长也以各种方式对高台老乡们进行支持。他们有的提供物资援助,有的提供教育机会给老乡的子女,有的则通过政府渠道为他们争取福利和权益。这些行动不仅解决了一些紧迫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深情厚谊和责任感,让老乡们感受到了来自红军首长们的真挚关怀。

参考资料:[1]何立海,高荣朝.长征途中的董振堂[J].党史博采(上),2016,0(10):20-23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0475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