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自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踏足中国大地开始,至1984年9月18日谈判落幕,两国之间共展开了22轮的外交博弈。
在那漫长的700余个昼夜中,谈判桌前的气氛时而如暗涌汹涌,时而又风平浪静,其中的惊涛骇浪,很少为外人所知。
香港对于英国来说,是其殖民时代最后的遮羞布,也是其攫取财富的一个重要据点。
为了能留住香港,或者让香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新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英国可谓煞费苦心。
从一开始对历史罪行的否认,到标榜自己“不从香港拿钱”,再到最后表示要派遣军舰来显示武力,他们的招数一个接着一个。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那么,究竟中英双方,在交锋中擦出了何种火花?又有哪些幕后轶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香港回归的乐章,由于邓公的不断要求,而奏响了前奏。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中国,拉开了香港议题谈判的帷幕。
9月24日早晨,撒切尔夫人根据礼节,率先拜访了周总理的遗孀邓颖超。两位相识多年的老友,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重逢,交谈甚欢。
随后,撒切尔夫人步入福建厅,与邓公正式见面。不同于邓颖超的门前迎接,福建厅的大门紧闭,直至撒切尔夫人临近,方才缓缓开启。
邓公脸上保持着极有风度的笑容,走出来迎接了她。在两人的寒暄中,邓公的话语颇具深意:
“英国首相我见过不少,但他们现在都不在这个位置上了。我非常欢迎您的来访。”
会议开始之前,两位领导人的态度十分轻松。他们在记者的面前,不经意地聊起了川菜,还有曾经在伦敦度过很多年的马克思。
然而,等到记者被请出会场、谈判正式开始之后,双方的态度就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了。撒切尔夫人以其一贯的强硬姿态,咄咄逼人地想要阻止香港回归。
她表示,自己只愿意归还名义上的主权,但香港的实际控制权,则必须掌握在英国手中。她坚称,香港日后必须遵循曾经的三个条约来发展。
她说道:“为了保持香港的繁荣,必须由英国来进行治理。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将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撒切尔夫人口中的“三个条约”,指的是在19世纪,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这三个条约,都是完全意义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自建立之日起,就已经声明,对这些条约不予承认。
中国政府的立场一直是明确的,就是在条件成熟时要收回香港的全境。
在听完撒切尔夫人的话之后,邓公立刻高调阐明了中方的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主权问题;二是1997年后中国如何管理香港,维持其繁荣的问题;三是中英两国政府如何妥善商谈,确保香港在1997年前的十五年中不出现乱子。”
在主权问题上,邓公不断强调,这一点是无须讨论的,因为中国在此问题上毫无妥协余地。
而且他还表示,无论如何,中国都会在1997年收回香港,否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而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公最后提议,双方应该达成一个协议,即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磋商香港问题。
但是,前提必须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
双方的商谈,应该建立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决过渡期间的国际民事安排,以及十五年后香港的处置问题。
他还告诉撒切尔夫人,如果过渡期间,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将不得不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实际上,他说的话有一个很强烈的潜台词:如果英国捣乱,中国将不惜动用武力,赶走他们。
然而,撒切尔夫人身上,自有一种老牌资本主义的傲气。她并未完全听懂邓公的意思,只是自顾自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她看中方收回香港的心意很坚决,于是便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坚持,英国的军舰可能会出现在亚太地区,以非和平的方式,强行保留香港!
对于她的态度,邓公的回答让撒切尔吓出一身冷汗,晚年的撒切尔在他的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是这样写到的:
“邓小平对我的提议并不买账,他甚至说:‘如果我们愿意,今天晚些时候就可以收回香港!’”
邓共的话,绝非虚张声势。
在1950年,中国刚刚建国,就在朝鲜战场上,打得美国人没有脾气;而在1979年,中国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打败了赶走美国人的越南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军队未尝一败,而且每一个对手,都不是英国可以比拟的。
撒切尔夫人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听到邓公如此强硬的回答后,竟然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但无论如何,她都搞清楚了一点:武力对眼前的这个人,是没有作用的。邓公的一句话,相当于堵住了整个英国海军。
事实上,中国早已具备了武力解放香港的实力。
早在1949年底,解放军就曾经陈兵于香港之外。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在这里的那些英国士兵,完全不具备抵挡解放军的实力。
后来,毛主席以其惊人的智慧,决定将香港当作新中国的一个对外窗口,暂时让这里留在英国人手中。
如果英国真的想要赖着不给,那只能是开始讲另一个故事了。
同时,在会议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细节,很明显地看出邓公对撒切尔夫人态度的不满。他平时很习惯吐痰,在座位旁边总是摆着一个痰盂。
但是,如果心情舒畅,或者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那么他吐痰的频率会变得很低。
在和英国女王会面时,双方谈了一个小时,邓公一口痰都没有吐。
但是这一次,他在面对撒切尔夫人时,吐痰吐得却很频繁。从这个细节中,也能看出他心情的烦闷。
经过一番艰苦地谈判,双方基本就香港回归的大致议题达成了一致。
但这还不是最终结果,以英方的惯性,他们后续依然会频繁通幺蛾子。
在邓公的嘴里,这是一次“定调子”的会议,确立了几个基本原则。
比如:中国决定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香港全境,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希望中英合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如果英国不配合,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采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
可以说,我们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而刚刚因为马岛战争的胜利而志得意满的撒切尔夫人,在邓公面前完全耍不起威风。
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从没有感受过如今这样的失败。
据媒体报道,在会议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地从门口走出,脸色凝重”。甚至在离开大会堂时,不慎摔倒在了台阶之上。
但是,她的外交经验丰富,马上就站了起来,恢复了镇定,而且还从容地向等候的记者挥手致意。但是,这次失态,已经很能说明她内心的波澜了。
后来回忆起这件事,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周南曾说:“有人说她是精神恍惚了,铁娘子没想到会碰到钢铁公司。”
1982年9月25日,在香港的《大公报》上,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报道中称:
“两位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至于中国政府关于收回香港地区主权的立场,是众所周知的。”
从这一刻开始,每一个香港人都知道了,自己“回家”的日期,已经不远了。
但是,撒切尔夫人仍然在搞着小动作。
在8月27日,她在香港召开记者招待会,继续宣扬自己的“三个条约有效论”。
她表示,关于香港问题,英国有三份条约,其中两份涉及永久性统治权,一份则是租约,在1997年到期。
这些条约在他看来,是不应当被“单方面推翻”的。撒切尔夫人还表示:
“英国对香港居民,具有一种清楚明确的责任,香港政府要尽到英国政府对香港居民的道义和责任。”
很显然,双方的分歧仍然不小。但是,只要谈判的大门仍然敞开,事情就有解决的希望。
在1982年10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就香港问题开始秘密谈判。同时,香港人和英国人也各自分成了两派,分别支持中英双方。
香港的很多非官守议员,也就是一些老资格的政坛大佬,在钟士元的带领下,不惜冒着谈判失败的危险,主张对中国施加压力,阻碍和平回收香港的进程。
他们的行为,得到了港督尤德的支持;而另一派,则是柯利达领导的外交部的中国通们。他们认为中国人绝不是虚声恫吓,完全不顾及的话,只会给香港带来灾难。
从1982年10月初到1983年2月上旬,中英双方先后举行了五轮艰苦的谈判。
会谈中,英方以所谓民生为由,坚持认为应以所谓的“香港的繁荣稳定”为共同目标;
而中方则强调,必须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前提。
双方互不让步,使得谈判陷入僵局。后来柯利达建议说,双方的材料已经摆在眼前,不如一起谈。
但章文晋则不同意,他说:“‘中餐’还是‘西餐’尚未确定,厨师又怎么做呢?”。
结果,前五轮谈判均无结果。
1983年3月,英国获悉,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方针:如果双方谈判不能达成共识,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
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撒切尔夫人也感到了事情的棘手,于是赶紧提出了一个妥协性的方案。
她表示,根据英国宪法,作为首相的她,无权单独决定同意转移主权,而是必须将此事提交议会,只有议会才有权作出决定。
撒切尔夫人希望中方能理解她的处境,并表示会考虑就香港主权问题向议会提出建议。她的态度,打破了中英双方谈判的僵局。
于是,第二阶段的谈判很快开启。
1983年7月12日,第二阶段谈判正式开启。
然而,在谈判即将开始时,英国突然提出,让香港作为独立一方参与谈判。
英方宣称,既然此次谈判关乎香港的未来,那就必须由英国、中国大陆和香港三方共同协商。
他们的这种做法,被称为“三角凳”政策。
对于英国人的想法,我方心知肚明,他们不过是想借片面的“民意”,向中国施压。
尤德
但问题是,香港方面的协商代表,是港督尤德,而他又是一个英国人,他所代表的“民意”,根本不具有公正性。
于是,中国政府态度强硬地表示反对,并最终迫使撒切尔夫人收回了“三脚凳”的动议。
1983年10月,英国方面调整了战略,不再坚持“先行讨论英国在1997年后继续管制香港”的问题,而是同意先听取中国政府的想法。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在1997年后,仍然在香港保持比较超然的影响。
12月7日,英方代表柯利达正式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后对香港的治权。
1984年9月18日,经过多轮艰难磋商和谈判,中英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12月19日,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一事已经敲定。
这份协议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也为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勾画出了蓝图。
然而,虽然事情已成定局,但是英国人仍然想在一些细节上,让中国难受。
在谈判时,双方曾经就是否驻军一事,产生了一番争执。英国以考虑香港稳定为由,不同意中国在香港驻军。
邓公的态度则相当坚决,他说道:“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不驻军还叫什么中国领土?”在他的极力推动下,英国也不得不同意中国在香港驻军。
但是,邓公明白,英国在香港问题上,一直是心不甘情不愿。虽然香港即将回归,仍然要小心,他们会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
为此,他指示中央军委,在《解放军接防香港方案》中加上了一些应急条款,以防止英方的不配合。
1997年2月19日,操劳一生的邓公,永远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国家和事业。巨人离席,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相当巨大。
但是,他为香港回归打下的基础,此时已经坚不可摧。从4月份开始,为了保证交接的顺利,已经有一部分中国军事人员进入了香港。
其后的几个月,又分别有多批中国军事人员入港。他们的任务,是先期做好设备的调试工作,同时看住那些有可能捣乱的英国人。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香港的交接仪式进行得十分顺利。
在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随着中国军队接过了英军的防务,百余年的屈辱一朝洗雪。虽然邓公并未能看到这一切,但是他的心愿最终实现了。
英国人纵然叫嚣得十分响亮,但是在邓公的“钢铁公司”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他一句话让英国海军不敢出动的气概,必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和敬仰。
参考资料:
团结报 2017-06-29 王凯:《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日日夜夜》
百年潮 2023-02-04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历史回顾
百年潮 2022-07-04 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