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城市,仍在“狂飙”。
大国博弈时代,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除了工业、贸易、科技等硬核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的链接力。
换言之,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弱,决定了在全球竞争中的抗压能力、话语权和主动权。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大国博弈从经贸蔓延到科技产业领域,制造强市、外贸强市往往首当其冲。
然而,有一座外贸依存度超过100%的经济大市,不仅顶住了重重压力,GDP增速连续领跑一线城市,而且先后晋级中国工业、外贸第一城,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规模跃居全国之首,呈现出非同一般的发展韧性。
究其原因,这座城市走出了一条“从贸易到制造再到创新”的蝶变之路,完成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供应链之都”的跨越。
它,就是深圳。
01
从“世界工厂”到“供应链之都”,深圳做对了什么?
近来,地缘冲突不断,大国博弈加剧,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度调整,深圳可谓首当其冲。
如果是几十年前,深圳还停留于“世界工厂”时代,整个产业链“两头在外”,无论原材料还是市场都受制于人,自然没有招架之力。
同样,如果深圳本土企业过于孱弱,在产业链供应链中都居于从属者地位,面对全球产业大转移的直接冲击,恐怕只能随波逐流。
时过境迁,深圳早已不是国际产业链微不足道的一环,而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有了连接世界、“链”动全球的力量。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产业链越完整,供应链越完备,企业之间的连接性就越强,无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是企业自我修复能力,都远超一般地区。
深圳恰恰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为一体。
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制造业品类最齐全的城市,多项工业品位居全国乃至全球首位,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国际产业链的稳定。
全球70%左右的消费级无人机、1/8左右的新能源汽车,全国1/4以上的手机、1/6左右的集成电路、1/8以上的计算机整机……都产自深圳。
深圳2023年主要工业品产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赛道上,无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还是低空经济,深圳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城。
作为首位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更是高达2.5万亿,占全国1/6强,也是重点城市第一个突破2万亿级的超级产业。
今年一季度,深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6.7%,而1-4月,深圳出口机电产品6076.5亿元,增长18.9%,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的68%。
多个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数以百万计的企业,数百万高学历人才,为深圳构筑起强大的产业护城河,也形成连接世界的新力量。
规模经济只是一方面,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供应链网络,才是深圳扛住住外来冲击并主动向海外进军的最大凭杖。
在深圳及其周边,遍布从元器件、零部件到整装制造的产业矩阵,形成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军团”。
深圳所在的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占全国比重约1/6,均居全国首位。
这些企业都不是孤立而存在,而是呈现“链主+上下游产业链”、“链主+供应商”的交叉融合,形成集“链”成“群”的网络效应。
这张供应链之网,以整个珠三角和南中国为后盾,向外延伸到东南亚乃至欧美,支撑了深圳企业的科技创新、产业突围和“抱团出海”之路。
可以说,正如“深莞堵车,全球缺货”创造了“世界工厂”时代的传奇,“深圳停摆,全球停工”则成为产业链供应链时代新的杀手锏。
02
5月24日,联想集团全球供应商大会深圳举办,聚焦“AIVOLUTION 拥抱AI 共创美好”,全球上千家联想供应链合作伙伴与会。
今年恰逢联想成立40周年,也是联想供应链国际化及供应商大会举办20年。
联想作为全球笔记本制造的龙头可谓无人不知,但或许少为人知的是,联想还是亚太最强供应链,连续10年上榜全球最权威供应链榜单Gartner Top 25,多次蝉联亚太地区首位。
如此重要的节点,如此重大的活动,为何落在深圳?
一方面,深圳是联想加码智能制造的主战场之一。
就在一年前,位于深圳的联想南方智造基地全面投产,作为“母本工厂”,集成了联想集团最高智能制造能力。
这家工厂的落户,每年将为深圳带来1600万台高端智能产品的增量,其中80%都用于出口海外,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拓展深圳跨境“朋友圈”的同时,也为工业、外贸的高增长带来新的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联想在全球拥有30多家制造基地,但只有深圳基地被定位为“母本工厂”。
所谓"母本”,意味着最先进的技术、最前沿的设想、最复杂的设计都在此率先探索,并以此为“母本”向外输出“中国方案”。
“母本工厂”不是规划中的宏大概念,而是正在落地的现实。
联想在匈牙利工厂最初的四条产线,就是以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同类产线为母本;而同样来自深圳基地的服务器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也无缝推广到了墨西哥工厂。
可见,一家家本土企业的崛起,一家家大型科技企业的落户,在壮大深圳自身产业综合实力的同时,也让深圳进一步成为“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的制定者和推广者,助力打造更长更深更广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遍地都是企业”,深圳正在向着全球供应链之都迈进。
作为全国市场主体和企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拥有400多万家经营主体,其中包括250多万家企业,其中97%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平均每7个人拥有一家公司。
这些企业,覆盖从世界500强、独角兽、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字塔体系,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这些企业,有的本身就诞生并成长于深圳,从一家中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华为、腾讯、比亚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了8家,而全国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一共只有38家。
更多企业,虽然不是诞生于深圳本土,但其发展与深圳崛起同步,与城市共成长,近年更是大力加码深圳,将深圳作为制造升级和再出海的桥头堡。
联想,就是其中的典型。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想就在深圳建立了工厂,近来又加码打造了南方智造基地。
深圳及珠三角是联想供应商伙伴最为集中之地,从比亚迪、立讯精密、TCL华星光电到欣旺达、航嘉,都与联想建立了数年乃至长达20多年的合作关系。
借助深圳“供应链之都”的优势,联想的智能制造更进一步,而联想的到来,也带动了供应链的全面升级,助力更多中小企业崛起。
03
大中小企业协同作战,则是深圳跃居全国“最强供应链”的重要支撑。
深圳虽然大型企业众多,但中小企业数量更为庞大。
如果是改革开放初期,任何中小企业都不乏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但在科技革命、产业竞争、加速“内卷”的价格战面前,生存尚且承压,想要上演“逆袭”奇迹并不容易。
但近年来,深圳仍有一批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晋级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或“单项冠军”企业乃至独角兽,在细分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不容低估的存在。
目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达75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95家,双双位居全国第二。
而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2万家,成规模的“四上”企业近5万家,位列重点城市之首。
这些企业,到底如何从重重竞争中突围的?
这就离不开供应链体系带来的助力。一家“链主”企业的落户,总能牵引起数百家乃至上千家供应商,并带动一批新企业落户。
作为亚大最强供应链企业,联想的销售市场面向全球100多个国家,但制造能力主要配置在国内,且均是围绕着制造基地而展开。
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量产一年多时间,已建立起庞大的区域供应链体系,90%的供应商都在深圳周边,供应商送货的距离都在1-1.5小时,形成了高效的“2小时”产业圈。
比亚迪、TCL华星光电、立讯精密、欣旺达、钛方等企业就是供应商的代表,它们在成立之初就与联想建立起合作,在联想日益壮大的同时,这些企业也迅速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龙头。
供应链看起来只是生产关系的协同,但在深圳,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不仅深刻重塑供应链的内涵,也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突围可能。
“一线的经济产业,三四线的教育”。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城、亚洲TOP10城市,深圳高等教育,不仅与北上广相距甚远,甚至不及中西部省会。
一般而言,大学、科研院所不足,科技创新自然不从谈起,但深圳无论是创新强度、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数还是科技集群排行,在全国均是数一数二。
这背后就在于企业创新,尤其是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共享创新,让深圳得以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最高层级。
在深圳,一直都有“四个90%”之说——90%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是与京沪最大不同之处。
这些研发,与其说来自龙头企业,不如说是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的结果。
正如杨元庆所说的,“只有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让创新资源和效率最大化,让产业链所有企业共同受益”。
联想不是简单的宣道者,更是这一理念的积极实践者。
早在多年前,联想就与比亚迪组建联合实验室,一起开发高能量密度电芯,打造出引领全球笔电行业电池技术,而这些底层技术最终又助力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横空出世,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狂飙。
而成立不到10年的钛方科技,虽然拥有“弹性波”相关核心技术,但最初并无市场,直到联想将其应用到触碰版上,并通过智能制造加以赋能,弹性波技术终于在全世界完成首次民用化量产,钛方也一跃成为“小巨人”。
对于毫无根基的初创企业来说,近年来面临市场风险投资萎缩的尴尬,而政府引导性产业基金的总体市场规模不足,何以突围成了一大难题。
面对这一局面,联想创投主动送钱、送资源、共同开发客户,为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这些企业如春秋电子、数码大方等,已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去年,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发起“光明计划”,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利用自身智能制造能力和强大供应链体系,赋能初创企业的发展。
无论是创投,还是“光明计划”,都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或短期扶持,而是着眼于长期和未来,立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是长期主义的体现。
前不久召开的重要会议指出,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为大型企业、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无论强强联手,还是以大带小,协同创新在联想整个供应链上无处不在,在深圳更是不计其数,犹如一颗颗种子,最终成长为创新的参天大树。
04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城市,深圳处于大国博弈的最前沿,也走在企业“出海”的最前列。
从深圳出发,乘坐航班3小时可达东南亚,12小时可到达全球主要城市;而通过港口,每年3000万集装箱、2亿多吨货物,足以顺畅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是物理交通上的连接,还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连接,都让深圳成了企业出海的跳板。
近年来,无数本土企业从深圳出发走向全球,而许多大型科技企业也落子深圳,带着整个供应链,开启“再出海”的时代征程。
供应链“抱团出海”,尤其是本土供应链“链主”引领的抱团出海,成了深圳最受瞩目的优势之一。
“走出去”虽是大势所趋,但不是每家企业都有在海外单打独斗的能力,而一些海外公司在进行全球产业转移时,更倾向于打造新的本土供应链,国内传统的供应链企业往往成了被抛弃的对象。
即使一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能够跟随出海,但由于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所有环节都缺乏话语权,加上贸易保护、逆全球化、技术脱钩等风险的存在,不仅没有独立性,也难以大展身手。
与之对比,本土“链主”企业引领的出海,更具韧性和竞争力。
大型科技企业带着众多上下游供应商企业,开拓全球市场,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借道“出海”的可能,也增强了中国供应链在全球的话语权。
无论是大型零部件企业,还是中小供应链企业,都能沿着龙头企业的全球价值链条,不断向上攀升、对外延伸。
用财经观察家秦朔的话来说,这一轮出海堪称“中国能力的全球化”——从在中国打造本土化的供应链,到在全球打造最中国的供应链。
这背后,最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且集“最国际的中国供应链,最中国的国际供应链”等优势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应该主动担起重任。
联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全球第一大PC制造商、第三大AI基础设施和服务器供应商,其市场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海外市场占比超过7成。
市场主要在海外,生产制造却深度布局在国内,联想每年售出的1.5亿多台智能产品中,90%以上产自中国制造基地,而其供应商更是遍布周边乃至全球,形成从市场到制造的双重国际化链接优势。
目前,联想的供应商遍及全球5000多家企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就多达2000多家, 其中生产制造类供应商共约850余家,包含中小企业约220家,各类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0家。
正因为这一点,联想连续多年蝉联亚太最强供应链。
根据权威机构Gartner最新发布的2024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联想集团连续第三年位列前十,继续蝉联亚太第一,并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
可见,当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之际,其供应链产业也能随之将市场拓展到海外,从而形成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以供应链军团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
05
城市与企业的晋级之路,往往不谋而合。
日前,在联想全球供应商大会上,杨元庆在致辞中表示,深圳从贸易到制造再到创新之路,恰恰也是联想40年来选择的成长路径。
没错,无论深圳还是联想,都生于1980年代,一个从小渔村“发家”,一个从传达室起步,都抓住了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机遇。
深圳最初借助 “三来一补”和“前店后厂”切入全球外贸市场,随后率先开启“二次创业”,全面布局高科技产业,近年将创新型城市作为目标,竞逐新质生产力第一城。
与深圳类似,联想也是以贸易为起点,进而转型制造,随后跃居全球第一大电脑制造商,近年来全力加强创新,逐步引领数字经济、AI PC的新浪潮。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龙头城市还是龙头企业的崛起,受益的不只是自身,还能带动城市群或供应链的共同成长。
超大特大城市,往往会经历先虹吸后溢出再到协同发展的过程,而深圳正处于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且不说深圳与周边地区的地理边界趋于消失,跨市交通、产业飞地、都市圈同城化的积极推进,让周边的东莞、惠州、河源、汕尾连通珠江口对岸的中山、江门、珠海等地,都能享受到明显的溢出效应。
深圳的产业溢出,往往都是通过供应链的调配来实现的,而大型企业在其中发挥着关键力量。
可以看到,华为总部位于深圳,但其主要制造基地放在了东莞;比亚迪最先进的超级工厂,不是位于深圳本土,而是100多公里之外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同样,联想南方智造基地的供应商,并不局限于深圳,而是遍布东莞、惠州等地,而这些供应商在一开始很多都是中小企业。
20年前,联想第一届全球供应商大会召开之时,笔记本销量只有几百万台,供应商只有几百家,但其中不乏比亚迪、立讯精密、航嘉、欣旺达等企业的身影,当时多数都刚刚起步。
时隔20年,第20届联想集团全球供应商大会举行之际,联想的智能产品产量已超1.5亿台,全球供应商超过5000家,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早已成长为细分行业巨头。
可见,联想向全球的进军,正助力无数供应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隅走向世界,而其业务的多元化,也进一步拓展供应商的能力集,从而形成正向循环,让整个供应链更具韧性。
这已不是谁引领谁、谁反哺谁的产业模式,而是 “共享资源、协同合作、互相成就”的过程。
如今,当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国战略的焦点,当AI开始搅动新一轮科技革命,联想提出“AI for ALL”的使命,走在产业变革的最前沿,势必惠及更多的供应链企业。
正如杨元庆在致全球供应商伙伴的信所提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区域发展如此,企业发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