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与蒋介石再没见过面,交流也是隔了不知多少人间接进行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两人有着非同一般的默契,例如“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蒋介石去台后做出的贡献不多,而这个原则,却是贯穿他后半生的一大重要贡献。
1950年年中,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公然派遣一个舰队,开至两岸中间的台湾海峡。理由是大陆占领台湾的话,将威胁到太平洋地区的安全。美国总统杜鲁门,还公然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
暂且不论我们大陆方面的反应,台湾内部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有识之士,都是忿忿不平,不能接受;即便蒋介石等人这时还需要美军协守台军,但他们还是不能接受美帝的分裂行径。
而且,杜鲁门抛出的“未定论”,早在之前的沟通中就被蒋介石所否定,他坚持“一个中国”。因此,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对外发言人叶公超,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有主权,依旧是各国公认。”
毛主席看到这份声明时,不由感到几分惊喜。透过这份声明,他看到了蒋介石的执政态度,并说:“他还有点良心,不想成为千古罪人。”之后的岁月里,毛、蒋双方多次默契配合,维护“一个中国”的公论立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台湾内部出现“重选总统”的呼声,赶蒋介石下台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美国人搞的鬼,他们需要一个更听美国人话、支持“两个中国”的总统。对此,蒋介石颇为无奈,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腾挪,不让权力流失,给美国人可乘之机。
这时,大陆方面也收到了这方面的情报,毛主席当即表态:“在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他在接见外宾中,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蒋介石继续“管理”台湾。这些话的影响甚大,蒋介石后来能再次“当选总统”,跟毛主席的话所给予的明里暗里支持,是有一定关系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共同找上一个名叫“曹聚仁”的政治文化人。蒋介石授意蒋经国,委托曹聚仁来北京,向我方表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友好意愿。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都亲自接见过曹聚仁,并为解决第三次合作的阻碍,提出众多建设性意见。
毛主席还不吝赞美,说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所有人肯定的。
这样的积极交流持续了数年时间,许多要紧问题基本谈妥,可是由于1966年那场“运动”的爆发,联系被打断,蒋介石等人听到大陆因“运动”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件,让他们产生极大的疑虑,不敢再轻易“靠近”。
之后,因为基辛格、尼克松的接连访华,毛主席又在跟尼克松的谈话中,谈到蒋介石是自己“交情很长的老朋友”。此时的蒋介石,日子愈发难过,在国际上陷入“孤立”的状态。他犹豫了数年,大陆方面一直在通过制定政策、公开讲话等方式,释放“爱国统一”的善意。
尤其是到1975年,毛主席大手一挥,直接把前面关着还没放的战犯、特务,全部释放,他们想去台湾或是香港都可以,政府提供路费等帮助。
蒋介石不动,毛主席决定再动动,他派章士钊到香港,直接联系国民党。可是,联系是联系上了,但章士钊因90多岁的高龄和过度劳累没休息好,很快就去世了。章士钊的去世,让蒋介石看到了我方的诚意,而且他深知自己身体不好,自己有生之年完不成“统一”,自己的继任者们更难完成。
1975年,蒋介石找来元老陈立夫,要他在香港这个国际平台,释放“和谈”信号。陈立夫在香港报刊上,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其大致内容是:“欢迎毛泽东或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对此,毛主席很是高兴,但又忧虑起来,因为自己跟周总理,年事已高、重病缠身,根本无法做到亲至台湾,并开展谈判。这时,毛主席想起一个人——小平同志,对他说:“你能代替我去。”
可惜的是,蒋介石于1974年4月5日去世,他的继位者蒋经国威望不足,又忙着弹压内部反对力量,无心此事。最后,陈立夫只能望洋兴叹。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传到大陆,毛主席的反应略显平淡,只有一句:“我知道了。”
他的无奈,谁能懂。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事已至此,多说多做皆无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0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