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吃饭离不开一物, 发霉了也要用, 不给就不吃饭

历史有小狼2024-05-23 17:56:59  67

1959年,开往广州的毛主席专列上,气氛冷凝而沉重。毛主席坐在饭桌前一言不发,看起来很不高兴。

不久之前,毛主席突然决定前往广州。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时间准备,大家都手忙脚乱的。

这不,负责为主席打点出门行装的封耀松就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岔子:他忘记把毛主席吃饭时惯用的“心爱之物”带上了。

小封同志冷汗涔涔。毛主席对这物件儿的偏爱他是看在眼里的,主席每次吃饭都要用它,发霉了也照用不误。他忘记带了,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怕什么来什么。得知自己喜爱的东西没带出来,毛主席耍起了小孩子脾气,连饭都不肯吃了。工作人员好言规劝,让毛主席先将就着吃一顿,但他不为所动,将“罢饭”进行到底。

那么,这个让毛主席离不开的吃饭物件儿是什么呢?毛主席和它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毛主席的“小众”用餐习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每天一到饭点,就会传来富有节奏的“哒哒”声。

走进里屋,便可看见毛主席一边夹菜,一边用双脚拍打地板,为这顿饭“配乐”。桌子上摆着几个简单的家常菜,有辣椒,有腐乳,还有马齿苋。

据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说,以上这三个菜是毛主席饭桌上的“老三样”,尤其是腐乳,顿顿都有。

每当毛主席吃到这三个菜时都非常开心,会像个小孩子似的,用脚在地板上踩出“鼓点”,主席称之为“擂鼓”。这个“擂鼓”的习惯,他保持了很多年。

除了“擂鼓”和“老三样”之外,毛主席在用餐方面还有其他“铁律”。

首先就是不能剩饭。毛主席吃过的碗里干干净净,连一粒米都看不到。吃饭的时候,饭粒和菜掉到桌子上,主席都要夹上来吃掉,一点也不浪费。

其次,关于饭菜的规格,毛主席奉行“极简主义”。他的饭桌上一般都是四菜一汤,有时忙起来就吃烤芋头、麦片或压缩饼干应付一下。

外出视察时,毛主席也不大吃大喝,坚持“首长四菜一汤,每天贰元伍角餐饮经费”的标准。

1960年,全国经济陷入困境,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毛主席作为领导人,以身作则,定下了三条规矩;不吃肉,不吃蛋,每顿饭都要定量。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很喜欢吃红烧肉的,但那时候,他整整七个月没有吃过一口肉。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的身体出现浮肿,连走路都困难。

毛主席在饭桌上的“抠搜”,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好歹也是国家领袖,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苛刻”呢?他们不知道的是,比这些用餐习惯更“苛刻”的,是毛主席用餐时的一个小细节。

1949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对身边的卫士说:“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

卫士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要知道,毛主席很少留客人在家中吃饭,像这种吩咐工作人员提前做准备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这次的访客必然不是一般人。

果不其然。没过一会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就亲自上门,给卫士们布置任务。他先是让厨房多加几个菜,然后又让毛主席的贴身卫士李家骥去招待科拿几套好点的餐具。

李家骥一听,面色惶恐,连连摆手:“主任,主席不让摆阔呢!”

杨尚昆自然知道毛主席的简朴习惯,但现在情况特殊,当然要特殊对待。杨尚昆说:“这次例外嘛,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

可不就是惹人笑话么!在来之前,杨尚昆都不知道,主席家的餐具如此寒酸。瞧那几双竹筷子,都发霉了,黑乎乎的,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主席喜欢用竹筷子,木筷子,杨尚昆是知道的。但这发霉了还在用,有点不太合适吧?用来待客就更不合适了,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啊!

李家骥沉默了,显然也想到了那几双发霉的筷子。但是,让他去招待科拿餐具,他还是不敢,一时拿不定主意。

于是,李家骥将此事汇报给了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左右为难,纠结半晌后才说:“既然杨主任这么说,我们还是服从吧!”

说完,这两人就跑到招待所借餐具。招待所给了他们一套新碗筷,看着就很洋气高级,里面的筷子还是象牙筷呢!

杨尚昆看到新碗筷后也很满意,命人将餐具放到餐桌上。

临近中午时,毛主席来到餐厅,特意看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了。他背着手慢慢踱步,视线扫过干净整洁的桌面,一边看一边点头,对布置得井然有序的餐厅非常满意。

接下来,毛主席看到了那双象牙筷子。象牙筷洁白精致,衬得桌面都明亮了几分,很是养眼。

毛主席脸色大变,刚刚还晴空万里的脸“唰”地沉了下来,染上几分薄怒。

“谁让你们摆象牙筷的?赶紧给我拿下去!”毛主席怒斥。

见到主席发火,李家骥紧张得要命。他硬着头皮站出来说:“主席,餐具是从招待科借来的……”

没想到,毛主席根本不想听李家骥的解释,严厉地打断了他的话:“叫你撤你就撤!”

说完,毛主席重重地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毛主席性格温和,极少发火,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很好。李家骥猝不及防被骂了一通,又委屈又难受。

他将象牙筷撤下,换上了发霉的,黑乎乎的竹筷子,然后找到李银桥,商议这事儿要怎么解决,总不能真的让客人用发霉的筷子吧!

李银桥听完李家骥的汇报,叹了一口气:“我去跟主席解释清楚,你回去准备吧,就要开饭了。”

李家骥点点头,蔫头耷脑地回了餐厅,而李银桥则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主席办公室,诚恳地自我批评了一番。

他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还说了摆象牙筷子的缘由:“我考虑主席平常很少在家里招待客人,不搞好一点会让客人笑话,再说来客也不一般呢!”

毛主席本来还处于心中有火无处撒的状态,见李银桥认错态度良好,火气也就消了一大半。他缓和语气,检讨了一下自己:“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怪我没有交代表清楚。”

说完,毛主席又重点强调:“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

李银桥连连点头。毛主席又说:“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子!”

毛主席的这番话,经过李银桥的转述,传到了毛主席贴身工作人员那里。至此,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喜欢用竹筷子,发霉了都要用,讨厌象牙筷子,看到象牙筷子就会发火!

当然,除了竹筷子之外,毛主席也用木筷,只不过使用频率没有竹筷子高。总结下来,就是他喜欢用纯天然的,坚决反对用象牙筷这种高级精美的餐具。

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主席一生只用竹筷、木筷吃饭挟菜,偶尔用刀叉吃西餐。他“爱用竹筷”的这个小习惯,还衍生了两则有趣的小故事……

毛主席与竹筷子的二三事

1956年,毛主席突然做出南下广州的决定。他说走就走,可苦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负责打点行装的卫士封耀松。

因主席的决定太过突然,封耀松根本没有时间细细整理要带的东西,只好背起平时就准备好的行李。这些行李是“普通版”而非“个人定制版”,虽然啥都不缺,但照顾不到毛主席的喜好。

一行人登上专列后不久,毛主席准备用餐。到了这时候,封耀松才觉得大事不妙:糟糕,他忘记带毛主席的竹筷子了!

封耀松懊恼不已。为了让毛主席顺利用餐,他去专列招待部门借筷子。然而,招待部门只有象牙筷。

封耀松眼前一黑。他知道毛主席讨厌象牙筷,可现在只有这种筷子。不用象牙筷的话,要让毛主席饿肚子不成?

最后,封耀松在“拿象牙筷被主席骂”和“让主席饿肚子”之间,选择了前者。

接下来发生的事毫无悬念。当封耀松把象牙筷递给毛主席时,毛主席气得够呛,把封耀松骂了一顿。

随行的其他同志见毛主席生气了,纷纷站出来打圆场,劝慰毛主席先拿象牙筷将就着吃一顿,别饿坏了身子。

然而,向来好说话的毛主席这一次非常“犟”,谁的劝告都不听。他坐在桌子前生闷气,一口饭都不肯吃。

局面就这样尴尬地僵住了。一片沉重的氛围中,封耀松站出来“救场”:“主席,我去服务员那儿借吧,看能不能借到。”

毛主席脸色缓和了一点。他道:“你去吧!”

封耀松听罢,如蒙大赦地跑到专列服务员值班室,问服务员有没有竹筷子。

年轻的服务员们面面相觑。他们平时吃饭都用勺子,筷子不方便带,更别说竹筷子了。

封耀松面如死灰。服务员们有点不忍心,承诺想办法给他找一找。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双竹筷子。

这双来之不易的筷子比之前发霉发黑的还要磕碜。它不仅长霉了,还长短不一,粗糙无比,脏兮兮的。这样的筷子,真的能用来吃饭吗?

看着服务员们怀疑人生的目光,封耀松也很无奈:“没什么办法了,先试试吧!”他将竹筷子洗干净,忙不迭地送到了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接过发霉的“长短筷”,脸上浮现出了满意的神色。他哈哈大笑,连声说:“好,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

经此一事,大家对毛主席喜爱竹筷这一生活特点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也明白了毛主席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决心。

只不过,使用竹筷子固然健康环保,但总是用发霉发黑的筷子也不是个事儿啊,不仅不卫生,还不健康。而且,竹筷容易弯折变形,一点也不耐用。

所以,哪怕毛主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立场,还是有人劝他用象牙筷。被劝得多了,毛主席就很不高兴,毫不客气地怼回去:“象牙筷是有钱人用的东西,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劝了。竹筷子不耐用,换个木筷子可以吧?毛主席肯定也是用过木筷子的!

这个想法冒出来之后,就有了“千里送筷”的暖心故事。

话说,毛主席的家乡湖南得知他不喜欢用象牙筷之后,便派了几辆专车去湘西寻找一种木材——黄羊木。

黄羊木质地细腻,结实耐用,既可以做梳子,也可以做筷子。它做出来的筷子很好看,且内部结构稳定,无论使用多长时间都不会发霉变色,天然环保,经久耐用。

寻找木材的人经过苦苦寻觅,在一个老乡家门口找到了这种木材。他们痛快地掏了几百块钱,将木材买下来运回长沙,然后让木工赶制了一批木筷,最后派人专程送到北京。

毛主席收到筷子后爱不释手。从这之后,毛主席便一直用着家乡人民赠送的黄羊木筷。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工作人员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留了很多黄羊木筷。这一双双朴实无华的筷子,就是毛主席勤俭一生的见证。

其实,不仅仅是毛主席,很多中共领导人都厉行节俭。周总理的睡衣补了几十个补丁都舍不得扔掉;彭老总的背心是降落伞改做的;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也不愿换新的,用一根绳子绑着……

很难相信,这种节俭到极致的行为,会是一国领导人能做出来的。他们身居高位,却依然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他们不喜欢“象牙筷”,却对“木筷子”和“竹筷子”情有独钟。

这种行为可能有人不理解,但其实,这才是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内核所在,精神所在。用美国记者斯诺的话来说,这是东方魔力,也是兴国之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有这样一个勤俭节约的执政党,何愁国家不兴,人民不富呢?

信息参考:

福州新闻网-毛泽东勤俭节约的故事

新浪新闻-毛泽东吃饭要“擂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戒奢以俭”象牙筷子定律值得干部探究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喜用竹筷:象牙筷那是有钱人用的 我拿不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0198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