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联科技干了件“大事”。
5月23日,绿联科技(以下简称“绿联”)“新一代存储方式·未来已来”发布会成功举办。绿联NAS私有云DXP系列新品与全新的NAS系统UGOS Pro正式亮相。发布会当晚,绿联在微博、抖音、视频号、B站进行了同步直播。这几天,品牌方在各大平台也一直“动作频频”:一方面,绿联占领了流量平台的开屏、热榜、首页等热门场景,与大众对话;另一方面,在兴趣内容平台上,构建包含创意解读、达人种草、深度解析等多样形式的内容矩阵,与3C科技爱好人群进行了深入沟通。
这样的打法,过往在其它NAS品牌上是比较少见的。通过绿联的营销布局和发布会最终的呈现效果,可以看出此次绿联的投入非常大。结合发布内容来看,绿联已经向外传递了一个信号——在NAS私有云这个赛道上,它有着相当大的决心持续深耕;即使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还要不断投入、不断突破,并力图构建绿联的“NAS私有云生态”。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专用的数据存储服务器,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连接在网络上,具备多硬盘大容量存储等特性的“特殊电脑”。我们使用NAS私有云来搭建数据存储中心,能够拥有更高的数据安全性,以及更强的数据控制能力。
过去,NAS市场被群晖、威联通等老牌厂商瓜分。它们的产品锚定专业用户,上手门槛高,对使用者在信息技术上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产品的定价也偏高。因此该阶段的个人NAS用户主要以数码极客群体为主。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AI等技术的发展,每个人的数据量都呈现井喷状态,越来越多的个人及家庭用户开始探寻容量更大、存储更安全、数据管理更高效的网络存储产品。大众在数据存储方面存在的普遍痛点,让以绿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看到了用户需求,并选择投身NAS私有云这一品类,推出了不少易用且性价比高的产品。
在NAS私有云上,绿联科技布局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绿联创始人张清森在此次发布会上透露,他们从2018年开始组建NAS私有云团队并投入研发,这几年已经陆续推出了DH2000、2100、2600以及DX4600系列产品。发布会上披露的相关营收数据显示,2021年绿联NAS私有云的全年业绩约1200万,但到了2023年就已经达到了1.3亿元,获得了将近10倍的增长。
这一实打实的成绩说明了,绿联NAS私有云经过市场的检验后,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此次在发布会上亮相的DXP系列新品,则用实力再次告诉大众,绿联并没有止步于过去的成果。
绿联科技此次发布的DXP系列新品包含双盘位、四盘位、六盘位、八盘位和全闪NAS这五种类型。在个人用户使用场景中,双盘位、四盘位产品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但此次新品,增加了六盘位、八盘位产品供用户挑选。显然,绿联NAS私有云此次的目标消费者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用户。
在系列新品中,双盘位和四盘位的产品可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用户对较大的存储空间、较高的存储性能、更高的产品性价比的需求;六盘位和八盘位系列新品则分别搭载了英特尔? 酷睿? i3、i5、i7处理器,全系支持PCIE扩展,配备了双万兆网口和雷电接口(DXP6800 Pro和DXP8800系列均配备),更加领先的配置可以满足团队和中小型企业在数据管理上的需要。
多种盘位选择和灵活的硬件配置,让DXP系列新品在可适配的场景和适用人群上都有了更多的突破,满足了个人、家庭、团队和中小企业等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存储需求。
此次发布的新品中还有一款DXP480T Plus,它是专门为摄影摄像爱好者及影视工作者打造的雷电全闪NAS。产品在设计上更加小巧方便外出携带,内置了Wi-Fi6无线网卡可以随时随地联网,还配备了万兆网口和雷电接口,有更高的数据处理效率。
另外,新发布的绿联自研NAS系统“UGOS Pro” 在数据存储和管理这两大底层能力上做了优化,支持7种优势各异的RAID模式,可供用户更好地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同时,绿联还将持续上线多种更加细致的管理权限,让文件分享和管理能够更为精细化。此外,相册、影视中心、防火墙等应用在功能上都有对应的改变。在此次系统中,绿联NAS私有云团队还加入了在国产NAS品牌中较为少见的应用中心,用户可以在里面自行下载安装自己需要的应用。
总的来说,“UGOS Pro”系统能够支持更为个性化的存储与玩机需求,有更高的可玩性和拓展性。绿联NAS私有云产品总监魏婷还在发布会上公布,不久后绿联将开放应用中心接口,支持接入第三方APP;绿联也会和国内优秀的开发者合作,上线更多丰富、好玩、强大的应用。
总体来看,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硬件配置,此次新品都致力于为更多类型的使用者提供更为灵活、丰富和个性化的存储体验。新品“更懂你的数据中心”这一定位,在产品的“软实力”和“硬配置”上,都有相应呈现。
而这显然与绿联本身的企业理念密不可分。
在发布会上,绿联科技创始人张总坦言,多年来有不少人疑问“绿联为什么要做NAS”;但如果我们去深入地了解绿联,就会发现它选择NAS私有云这一品类,其实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华强北,这个获得了“中国电子第一街”荣誉称号的传奇之地,见证了中国电子科技的成长,上演过无数次商业大拿诞生的传奇。2010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才两年的张清森,就是在这里加入创业大潮,创立了后来的绿联科技。
对于产品和创新的重视,在一开始就刻在了绿联的基因里——它非常擅于洞察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中的真实困扰,在洞察后就及时转变产品思路,来解决这些困扰,并凭借此脱颖而出。
2013年的时候,绿联发现很多用户在给智能手机充电时都找不到充电头,当年年底,绿联就推出了带USB充电口和排插的产品,引来其它品牌效仿。绿联一开始在向东南亚市场推广车载支架时,收到了大量投诉。研究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东南亚的天气非常炎热,车载支架经常脱落。此后绿联就针对这个痛点,特别提高了该地区此产品耐高温的标准。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绿联的创新是一种带有问题意识,同时蕴含了务实稳健精神的创新——不是做轰轰烈烈、开天辟地的改变,而是贴近消费者,真正地带入消费者的视角并进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去看到他们的困扰和需求,在一个个看似微小具体的问题中发现创新的机会。
与以往的新品研发过程相似,看到了消费者在数据存储上的困扰并想要为他们解决,是绿联选择投身NAS的重要原因。张清森在发布会上,用“存时不够存,存得乱;用时不好找,找得烦”这一句话,精炼地表达了这些痛点。他表示,绿联一直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数码解决方案,有这些产品在多年来累积下来的技术做基础,再加上团队不断的研发投入,是绿联解决用户存储困扰的底气。
据相关资料显示,绿联科技自成立以来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到目前为止持续推出了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存储类等多品类产品,覆盖了用户全方位电子使用场景。而NAS作为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管理、影音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电脑”,本身就考验厂商在电子科技技术上的综合能力。
绿联NAS私有云的成功,正说明了绿联科技在产品品类上的积累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自成立以来就选择了“由浅入深”的发展方式,在不断沉淀产品经验、产品理解和对用户的洞察后,推出了多代技术含量高、使用体验好的绿联NAS私有云。
这,不得不说是绿联科技在战略上的一种成功。
此次发布会,绿联张总介绍了一直以来他们在NAS私有云上坚持的产品理念是“安全、好用”。
“安全”自不必讲,这是众多消费者会选择NAS这一形态存储数据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绿联NAS私有云的底线。在此次新品中,绿联全方位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防火墙”“IP封锁”“安全管家”等功能来保障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
“好用”则包含了两大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易用”。毕竟绿联选择进入NAS私有云这个品类,就是因为看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存储痛点。作为国产NAS品牌的代表,它从一开始就用简单易上手的操作系统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促进了NAS这个品类在大众化市场中的推广。
第二层含义则是“强大”。在绿联NAS私有云团队看来,“专业不代表复杂难用,易用也不代表薄弱或单一”。因此,他们不断打磨产品的综合实力,让它在操作简易的基础上,能具备丰富强大的功能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我们可以发现,在“好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绿联自研系统“UGOS Pro”中有不少与手机使用时相似的底层逻辑。例如 “相册”这一应用,就可以让用户像在手机上使用一样,根据照片的特点自由创建不同的相片合集,绿联还在其中提供了人物相册、纪念日相册等功能,通过AI技术的辅助来提高用户管理相片的效率。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绿联在“UGOS Pro”系统引入了应用中心的功能,并宣布将在未来开放应用中心的接口。这一方面代表了,用户在使用绿联NAS私有云时,可以随心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应用中心里下载应用;另一方面更预示了,未来绿联NAS私有云可以融合更多人的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开放、交流的NAS私有云平台,形成绿联NAS私有云自己的“软件生态”。
绿联科技创立至今也不到13年的时间,在中国企业里可以算是“年轻一代”,却已经成为了3C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老大哥”;近期亦传出消息,证监会已经同意了绿联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这些成绩与绿联对消费者的关注、对产品创新的关注、对品牌影响力打造的关注是分不开的。
绿联科技的产品与消费者是“双向奔赴”的关系:绿联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推出产品来回应他们,消费者也将自身的使用体验反馈给绿联,促进产品的完善。
这一点,在绿联NAS私有云上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正向的互动,不断促进绿联NAS私有云成为“更强大、更懂消费者”的产品,也不断促进NAS私有云这一“更好用、更强大”的存储方式在大众群体中的推广,改变人们的存储体验。
技术的发展最终都要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NAS可以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打造数据中心,帮助大家在物联网时代增加数据掌控能力,它是否能成为像冰箱、洗衣机等成为未来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又是否能像汽车改变人们出行生活一样彻底改变人们的存储生活?
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大众与企业携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