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王朝更迭中,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可以说是一场从未停歇的拉锯战。
从汉唐到宋明等各朝,都不乏权臣、外戚把持朝政的例子,权力甚至一度超过皇帝,让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和削弱。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清朝时,会发现,这个由满人创建的王朝,竟然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甚至在清朝末年都未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满汉分治
努尔哈赤时期实行“以满治汉”的政策,后来调整为“以汉治汉”,直到康熙年间明确规定,平等对待满汉官员,即使等级不同,也不能有偏见。然而在实际施行中,并未做到这一点。
清朝入关后,“满汉分治”的局面逐渐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清朝逐渐强调和推广满族文化和制度,压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制度。
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禁止通婚、禁止进入满洲等。
在朝堂上,重要职位也始终由满人担任,汉臣一般难以进入。即使满汉官员的层级相同,满人的权力也比汉人大。
更何况在做官上,他们进入官场的途径和满人相比也更多,甚至很多人不需要像汉人一样参加科举,便可入朝为官。
以上除外,还严格施行满汉分居政策,满人将汉人赶到外城,将内城留给八旗子弟,内城不准汉人随意进入。
可以说,清朝由始至终都是“防汉”的,在地位上满人、汉人存在天差地别。虽然最后统治者迫于统治需要,推行“满汉一家”等政策。
但说到底,清朝仍然是满人的清朝,能够入朝为官的汉臣更是难以接近最核心权力。在“以满治汉”的前提下,怎么可能架空皇权呢?
二、清朝辅政机构的变迁
明清两代在政体上一脉相承,但细究,又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明代废丞相,辅佐皇帝做决定的主要为内阁,但清代从雍正开始,辅政机构就变成了军务处。
内阁组建之初,其成员都出自六部,到明朝中期后,内阁更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甚至之后出现内阁首辅把持朝政的局面。
军机处因西北边疆问题而设立,之后就成为传达皇帝旨意的场所,但与内阁不同的是,军机大臣只是个“兼职”,军机处官员的人数、等级等,完全由皇帝决定。
他们只需要接收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对皇帝的任何决策都没有参与权。
三、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回顾历史,可发现,起兵的大多数是武将。当现有的利益难以满足他们需求后,就会选择利用手中的势力,推翻当前统治。
然而,在清朝时期,军权主要由皇帝控制,调兵遣将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清朝从一开始便是在马背上打下来的江山,因此,不管在统治中对中原儒家文化有多看重,但骨子里仍然信奉武力。
“八旗制度”最初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它们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当时八旗尊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主下有属人,属人效忠的是旗主,而非大汉。
而被推举上位的皇太极,为扭转这一局面,便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将正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收归手中,其他几个旗主对他再无威胁。
因此,皇帝自己手中控制着兵权,朝中武将也很难触及到皇帝的利益,更不用说威胁他的统治。
纵观我国古代封建政体,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强化,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顶峰。
也正是因此,清朝皇帝皇帝才能将文官武将的权力彻底压住,确保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是清朝末年,慈禧虽然把控朝政,但也不敢直接夺权,而是要找借口垂帘听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