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杀不管埋? ”车企拒绝回收电池, 新能源换种方式污染环境?

大涛观察2024-03-29 17:20:00  59

近日,一则“20万吨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黑市”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们开始担心新能源汽车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研究显示,仅仅一枚20克的手机电池,就能污染1平方公里的土地长达50年之久。

更让人不安的是,新能源汽车上所使用的大型动力电池,其污染物含量可能更加惊人。

新能源汽车电池污染严重,亟待妥善处理

动力电池的正负极中含有大量的镍、钴、锰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一旦未经妥善处理,就会对农田、饮用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其中,镍被认为是最具威胁性的一种金属,它能对废水、废气以及土壤产生强烈的污染作用。此外,电解质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中也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飞速增长,废旧电池的数量也在快速攀升。据统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量将超过60GWh,这相当于20万吨的庞大数字。

这些退役电池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无疑会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面对这些让人忧心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危险”的电池究竟该如何妥善回收和处理呢?

车企不愿承担回收责任,退役电池流向黑市

面对日益严峻的动力电池环境污染问题,政府早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起回收责任。

2018年,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也就是说,谁卖的车,谁就应该负责回收对应的动力电池。

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法规要求大相径庭。

很多新能源车企往往对回收动力电池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宁可将精力集中在多卖几款车上,也不愿意操心这个“麻烦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技术难度很大,涉及电池拆解、清洗、干燥等多个复杂的环节,要想在符合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完成整个流程,投入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这项业务才有可能盈利。对大多数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

其次,单凭动力电池回收是赚不了多少钱的。

相比之下,多卖几款新能源车赚得盆满钵满,显然更有吸引力。在利润驱动的逻辑下,车企宁可选择忽视环保责任,把精力集中在销量和利润上。

于是,大量退役的动力电池就纷纷流向了无证小作坊。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超过75%的退役电池都进入了这些小作坊进行处理。

这些小作坊对于废旧电池,通常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是进行二次利用,改装成充电宝、电瓶车的电池或者储能站电池。

另一种则是拆解回收贵金属。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污染物也随之释放而出,比如说有害的电解质,却很难得到妥善处理。

换句话说,由于车企缺乏环保意识,纷纷将回收责任推脱而去,导致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黑市,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隐患。

小作坊非法处理,环境污染难以控制

对于二次利用来说,虽然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但安全性确实令人担忧。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发生102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多数都是由改装或使用非标电池引发的。

改装电池虽然能满足一些对电量需求不高的设备,但如果不经过严格检测,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对于拆解回收这种方式,情况也并非完全理想。

拆解过程中,大量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如电解质中的六氟磷酸锂)都会被释放出来,污染边界无法有效控制。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能回收利用动力电池中的稀有金属,但指望这些小作坊在电池拆解回收的环节上,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和环保标准,恐怕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更让人忧虑的是,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或将达到350万吨的天文数字。

这些退役电池如果无法得到妥善处理,那么环境污染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动力电池污染的蔓延呢?

政府出台政策,规范化回收亟待车企参与

面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污染问题的恶化,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2018年,工信部颁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起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

此后,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多项旨在推进规范回收的政策,并将156家企业纳入“白名单”,作为动力电池回收的“主力军”。

但现实情况看,这些政策性措施并未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

尽管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仍然存在诸多乱象。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无证小作坊依然肆意横行,非法处理电池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单凭政府层面的推动还远远不够,需要车企这个“关键一环”主动参与进来。

毋庸置疑,汽车生产企业才是解决动力电池回收难题的关键所在。

作为电池的“源头”,他们明知电池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却不愿意承担应尽的责任,将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别人。这种不负责任的作风,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果说政府出台的政策是“纲”,那么车企的主动参与就是“目”。

只有有责任心的车企真正参与到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中来,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环保义务,我们才能最终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回收利用机制。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我会创作更好的文章。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感谢你们的观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57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