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印度的大选正在如火如荼,无数印度人冒着酷暑,前往投票,而誓言要让“印度崛起”的莫迪,则期待着第三个总统任期。然而越来越多的印度大学生、高学历者,却对莫迪的承诺,越来越怀疑。
因为在莫迪十年的治理之后,越来越多的印度大学生、硕士们发现,自己的学历越来越没用了——他们甚至找不到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
萨瓦莱(Shivanand Sawale)今年42岁,出生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名叫达巴迪村,这是一个印度西部的小地方,虽然没有煊赫的历史背景,但绝大部分村民的日子其实过的不错——萨瓦莱虽然是达巴迪村的最高学历,但他收入却是全村最低的那一拨人,甚至比不上普通的佃农。
马邦在世界上并不出名,但他的首府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孟买。
在孟买这座金融之都的带领之下,再加上开印度风气之先的氛围,马邦的工业化程度,因此是全印度最高的。
水涨船高之下,达巴迪村的许多村民,纷纷依靠着外出务工,甚至承包工程,从而攒下了不少钱。
但萨瓦莱选择了跟乡村伙伴不同的道路,因为从小仰慕老师,他因此刻苦读书,并最终在十几年前,就在印度拥有了植物学硕士和教育学学士的双学位。
然而如今,他的月收入却仅仅只有7500卢比,日薪折合250卢比——大约每月90美元,每日3美元。
在达巴迪村,收入最少的农场佃农,每天的日薪最低也能拿到300卢比,而农活好手则能拿到400卢比。
“我的朋友一直嘲笑我,说是就连街角小店里,没受过教育的服务员,都比我挣得多。”萨瓦莱面对媒体的采访,如此心酸的说道。
跟萨瓦莱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他的好友拉托德(Ganesh Rathod)——拉托德并没有读过大学,但他通过承包地方小型项目,从而致富,并成为达巴迪村的新型富人。
在获得第一桶金后,如今拉托德根据印度的传统,在达巴迪村购买了一片土地,建立起了农场,开始从事农业贸易,并在不远处建立了一座崭新堂皇的宅院。
拉托德虽然跟萨瓦莱是至交好友,但他却对高等教育嗤之以鼻。
“在村子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生活得更好,因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野心,并对自己所得到的东西感到满意。”
“现在,看看萨瓦莱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然后呢?还不是必须像佃农们一样,辛苦工作。”
在马邦,甚至在达巴迪村的方圆百里之内,作为高等教育者,却面临“落寞”的境遇,萨瓦莱并非个例。
在距离达巴迪村不远的罗莱加恩镇,生活着一位叫做门德(Sidhant Mende)的青年,他今年27岁,拥有工程学士的高学历。然而如今,他却在这座小镇的一个工地上工作——负责监督工程。
每个月的收入虽然远超萨瓦莱,能拿到12000卢比的月薪。
然而门德并不满意,因为他并不是高中毕业后,就直接考入大学的——在23岁之前,他在汽车经销店工作,而在那个时候,门德每个月能拿到至少13000卢比的薪水(约合145美元)。
他本来可以在马邦的一座城市里,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学历的工作,毕竟工程学远比教育、植物学,更容易就业。
“在工资上,感觉我的学位似乎根本不重要,我读大学的这个选择,像是一个笑话。”
“我可以在浦那或那格浦尔这样的大城市,找到一份月薪一万多卢比的工作。但如果我这么做,我挣到的所有钱,都会花到生活开销上,什么钱也攒不下来,毫无意义。”门德如此向到访的记者说道。
像萨瓦莱和门德这样高学历者的落寞遭遇,在印度广泛存在。
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2024 年3月印度的失业率为 7.6%。而国际劳工组织 (ILO) 和人类发展研究所 (IHD)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报告则指出,印度如今绝大多数失业青年,受过不错的教育,至少接受中学教育。
印度的失业教育状况,令外界对这个声称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国家,保持怀疑。
因为在2000年,失业青年之中,只有35.2%的人接受过中学以上教育,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更逞论硕士了。
莫迪虽然在2014年当选印度总理以来,就誓言要成就“印度制造”,并创造2.5亿个工作岗位。可事实上,由于印度过去将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高精尖产业——譬如手机制造、互联网行业、医药业和传媒业。
这导致印度近年来的GDP增长速度虽然喜人,可十年来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屈指可数——高精尖产业并不能容纳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甚至对于高学历者,也有“专业硬门槛”。
萨瓦莱这样的植物学硕士、教育学士,很明显无法胜任码农、医药研发者、手机设计等这样的专业工作。
可如果印度在十年前,将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劳动密集行业,譬如玩具、衣物、靴鞋等轻工业商品,不仅能够凭借着廉价的人力成本,在全球竞争之中,在这些行业里赢得一席之地,容纳大量的青年人口。
更能在这些企业的文职和领导岗位之中,吸纳如萨瓦莱这样的“专业无用”,但却拥有“高学历”和认知优势的优质就业者。
世界经济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就业竞争”,核心是向美国及其盟友出售商品——因为从欧盟(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到日韩,他们占据了世界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或者说,欧盟成员国、日本、韩国本质是在二战以后,成为了美国国内产业转移的承接者,从而在战后崛起。
印度如今已经错失良机,越南、孟加拉、印尼这些国家,已经瓜分了近年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生或者转移带来的就业红利。
萨瓦莱现在的求职要求并不高,他只是想要凭借着教育学的学士学位,找到一份乡镇甚至乡村教师的工作。
马邦虽然是印度经济最为发达的邦份,但由于选战的激烈,私营经济又极为发达,行政资金因此大量用于维护民生兜底和基建发展,而在公共就业上的岗位创造上,就乏善可陈——事实上,马邦已经有六年没有招聘公校教师。
其实“学历贬值”在全球不鲜见,尤其是在上大学容易的韩国和日本,大量大学生求职于跟所学专业无关的服务行业。
这既是因为,许多行业的就业本来就过度饱和,也是因为大学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活,已经成了很多国家国民的“人生必须阶段”。
虽然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家庭供养出一个“学士人口”,十分不容易。
但人生没有如果,国家发展同样如此。
- END -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