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第一位由上将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将军,曾官拜副国级,权倾一时。
然而,最终因为与"四人帮"关系密切,遭到开除党籍的严厉处分,就连骨灰也不能留在八宝山公墓。这位开国上将副总理的命运波折,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
谢富治出生于1909年,地处湖北红安县一个贫苦农家。家境贫寒并未扼杀他向上攀登的志向,从小就勤奋好学,经常去借阅附近书籍,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1930年,21岁的谢富治加入了红军,次年便成为了共产党员,开启了他的革命征程。
1932年,年仅23岁的谢富治就担任了团政治部主任。红军过程中,他一路晋升,曾任红9军26师政治部主任、红9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在这个过程中,谢富治以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亲和的作风,赢得了战士们的爱戴和信任。
转折发生在1935年,谢富治随部队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重新扎根后,他进入抗大学习,理论功底再次得到修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富治担任129师团政委,从这个位置上,他初步锻炼了自己的指挥能力。
1947年,在中央军委的决策下,以陈赓为司令员、谢富治为政委的"陈谢兵团"应运而生,随即挺进了豫西地区。
与此同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也挺进了豫皖苏地区,三股主力同向内线曲线前进,给敌人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谢富治的英明指挥下,"陈谢兵团"连续取得辉煌战绩。仅1947年,陈谢就先后参加了245次战役,歼灭敌军11万余人。
他们这一路所向披靡,扫清了中原大地上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在谢富治麾下多年的老战士秦基伟回忆说:"如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容为给蒋介石当胸一拳,那么陈谢兵团过黄河,就好比是朝蒋介石肋骨上又踹了一脚。
"陈谢名声赫赫,与刘邓、陈粟、林罗并列,成为解放战争中经典的搭档组合。
新中国成立后,谢富治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担任云南省委书记、省长和昆明军区司令员,全面掌管云南军政大权。
不过,他依旧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亲民爱民,深受群众爱戴,被誉为"谢青天"。
有一次,谢富治到基层蹲点视察时曾专门叮嘱随行人员,不要扰民,更不许搞迎送仪式。在那几天里,他就住在农家小院,同群众们同吃同住,你看不出他是个大员。
返程时,他发现秘书收受了村民送的礼品,顿时勃然大怒,斥责秘书破坏纪律,当即将其革职。
这件事很快就在当地传开,老百姓无不称赞谢富治为官一身正气、切切实实为民做事。而且,他也曾被毛主席盛赞是"人民公仆中的模范",足见其清正廉洁、品德高尚。
功勋卓著的谢富治后来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先后升任公安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官至副国级,权位仅次于总理,成为风云人物。
可惜,权力给了他太大的诱惑,他最终还是在这一关立不住脚,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1972年,谢富治因胃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3岁。而就在他去世几年后的1976年,他因为"四人帮"的关系,被开除了党籍。
更加令人痛惜的是,就连他的骨灰也被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了出去。
谢富治的亲弟弟谢富礼感叹说:"谢富治不多言但多心,要是不有那么多的鬼心思,怕不会死得这么早。"一位开国上将最后的覆辙,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谢富治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把双刃剑。他前半生是革命战争的英雄,后半生又成为一个可悲的反面教材。
不过,他为民造福的那段岁月里,确实也谱写了不朽的功勋。如何从谢富治的命运看到更多历史洞见,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