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去罗马的路上;还有的人,从来都不知道有罗马这个地方。
纪录片《出·路》里面的三个主人公,我觉得恰好就对应了上述三种人。
导演郑琼,用了6年时间(2009-2015年),跟踪拍摄来自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但他们都在寻找自己人生的出路。
一、
马百娟,12岁,来自甘肃会宁农村。
她的小学,全校只有2个老师,5个学生,而马百娟是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个孩子,12岁了,才读二年级。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太信,马百娟一家全年的开销不超过50元,那时已经是2009年了。
他们家住的是窑洞,早上吃的是馍馍泡水,正餐就是白面鱼鱼(类似于疙瘩汤)配一小碟咸菜。
马百娟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打水、喂猪、做饭……
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学校上学,即使每天都要走好远的路。
学校里读的书,写的是柏油马路、高楼大厦;而学校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山,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
马百娟很喜欢读书,她每天都要大声地朗读课文,她说自己上完小学,要去上初中。
在山头上,她朗读自己写的作文:
“我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学,上了大学后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1000块钱。因为我家面不够吃,我还要盖房子、挖水井、因为我们没水吃…..”
二、
徐佳,19岁,来自湖北咸宁,小镇复读生。
徐佳的父母是农民工,在城里打工受了很多委屈,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出路。
经历了两次高考的徐佳,都考了497分,他甚至想过轻生,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去继续复读。
而他的母亲也很支持他
已经经历过一次复读的他,觉得复读本身会让人有一种羞耻感、有压力、有恐惧。
“有一段时间,整个人冒汗,手发抖,完全做不了事,做不了题目,害怕失败。”
父亲去世了,徐佳在坟头发誓,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把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看。
这一次复读,徐佳的努力没有白费,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
三、
袁晗寒,17岁,来自北京,美院附中辍学生。
袁晗寒,有着让很多人羡慕的人生,从小就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
才17岁的她,人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无聊。
她总是抱怨自己的老师,而她的妈妈也很开明,干脆帮她办好了休学手续。
于是,她从北京最好的美院附中辍学了。
为了对抗无聊,她开始尝试各种方式打发时间:每天在家看电影、画画……
但是这样没有方向的生活,让她很烦。
“我也很恐慌,但我恐慌的不是没事干,而是会不会一直没事干。这种状态持续一两个月,两三个月,或者半年还好,但如果持续几年,会把人逼疯。”
她妈妈想开一家咖啡馆,她觉得有戏,于是在一个小胡同,她租下了一个小店面,一年2万块的租金。
店里的装修、材料购置全是她一手操办。
袁晗寒说:“自己没有想过以后的生活要做在哪一个阶层的人,不会饿死就行了,而没有人会被饿死。”
导演曾经问过袁晗寒的妈妈:如果袁晗寒出生在一个小地方的话,她会怎么办?
袁妈说:如果她女儿出生在二三线城市的话,她要让她死也要死在学校里。
四、
三年后,导演回访了这三个孩子。
马百娟一家,从窑洞搬了出来,举家迁至宁夏,住进了有玻璃窗的砖房。
这是父亲靠低保和哥哥外出打工挣的钱,省吃俭用买下的房子。
眼看着生活渐好,马百娟却辍学了,再次面对镜头,她变得羞怯扭捏起来。
马父认为“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书)多少念一点,个人能够用就行了。女娃就是找个对象,靠个女婿,就是这么个出路,再没别的出路。”
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教育水平有限,已经15岁的马百娟才读四年级,即使学习再认真,成绩也跟不上。
辍学后的马宝娟尝试去找工作,哪怕在酒店扫地也可以。
可是大堂经理告诉她:“一个是你年龄不够,再一个现在都是铺地毯,都没有地可以扫;就算在前台,也需要会操作电脑。”
马百娟失落地辗转在街头小巷中,和当初上学时的她对比,如今的背影显得特别失落。
而她周围年纪相仿的女孩子,都挺着大肚子,聚在一起聊孕妇的感受,站在中间的马百娟显得很突兀,插不上话,只能尴尬地笑。
五、
考上湖北工业大学的徐佳,临近毕业,正面临着找工作。
他在网上海投了简历,可收到的回复却寥寥无几。
徐佳说:“一直以来我都清楚,家庭状况不允许我在学业上继续深造,我必须尽快找到工作,维持自己的生计。但现实是残酷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在网上海投简历,很少接到面试通知。”
好不容易他冲进了一家公司的笔试和面试,却在最后“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被刷了。
最后,他签了另一家公司,实习期工资2000多,转正后3000多。
虽然签约了,但徐佳心里不踏实,他觉得有种把自己卖出去的感觉。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前途是否光明。
徐佳说:“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很多东西是不公平的,我现在只能接受这种不公平。但,我努力改变它。”
六、
袁晗寒的咖啡馆黄了,她去了德国,考到了一所很难申请的学校,那是还很多艺术爱好者的天堂。
可她依然无聊,不喜欢待在画室。
每天不是和远在北京的母亲视频聊家常,就是和朋友出去玩。
假期回国,她也会找工作实习,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找点事情也比傻玩要好。”
她觉得最好的状态是能“满世界瞎转悠”,一会到这里一会到那里,不要固定在一个地方最好。
七、
又过了三年,导演再次回访。
马百娟家里拒绝了导演的拍摄,但已知马百娟在16岁的时候,嫁给了她的表哥。
没错,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未成年结婚、近亲结婚。
徐佳也结婚了,尽管工作才没两年。
徐佳说:“通常说成家立业,先成家,再去谈事业。家里这个环境,尽量早一点成家,让妈妈也少一点辛苦少一点分担。
而袁晗寒,回北京自己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八、
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6年的人生轨迹,让大家看到了这个社会巨大的差距。
马百娟,她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了选择。她所生活的环境,和她周围人的思想,女孩子早点嫁人,就是最好的出路。
至于袁晗寒,出生就在罗马的人,她要找的出路,是如何对抗生活中的茫然和无聊。
徐佳,或许更能代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上大学,在城里工作,买车,买房,彻底摆脱农村,为家人扬眉吐气。
我们期望,通过努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过上袁晗寒的生活。
而现实往往是,大部分人奋斗了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