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1年3月3日上午8点左右,一列长长的车队,开进了湖南湘乡市龙洞镇的陈赓大将故居。
车队庄严肃穆,车上人们一一走下来,为首的几人手里抱着覆盖党旗的骨灰盒。
走在最前方神情严肃的两个男人,他们是陈赓和傅涯的两个儿子,陈知建和陈知进兄弟俩。
今日是陈赓大将逝世50周年,他的骨灰正式从八宝山迁回家乡。
这一刻,前来迎接的父老乡亲络绎不绝,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迎接将军魂归故里!
1961年,陈赓大将病逝,这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也是亲人们心中永远留存的痛楚。
按照惯例,身为开国将领,他去世之后,骨灰自然应该放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此处长眠的,全都是和他一样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们。
在八宝山中,他也能以另一种方式与老战友和老同志们重聚。
然而50年之后,却又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
革命夫妻,未能白头
照片中,迁往此地埋葬的遗骨不止陈赓一人。
另一具遗骨,名叫王根英,是被国家认证的革命烈士,同时也是陈赓大将的原配妻子。
在和傅涯相知相守的几十年里,陈赓经常提到这位了不起的女性。他们相识于风华正茂的年纪,彼此三观吻合,共同进步,是一对不可多得的革命伉俪。
王根英出生于1906年,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她排行第二,从小到大都是独立自主的典范。
王根英
她是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经常配合党组织开展武装起义活动,与周总理等组织领导人都有过直接接触。
陈赓与王根英相识于夜校,他的视线完全被充满革命热情的年轻姑娘吸引,从此再也挪不开眼。
在一次会议过程中,天性幽默浪漫的陈赓做了个大胆的举动,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求爱语录,传递给了正在前方工作的王根英。
性情泼辣的姑娘并没有因为其他年轻男人的爱慕而沾沾自喜,相反,她觉得这是对自己革命意志的挑衅。所以她柳眉倒竖,把这张纸条公开贴在了告示栏上。
参与会议的其他代表在休息期间看到字条,笑得前仰后合。陈赓也不介意自己沦为他人的谈资,反而再接再厉,继续写第二张和第三张字条。
周总理对他恨铁不成钢,批评他说:“追人不是这样追的,求爱都不讲究基本策略。”
当然,看到同胞一颗心都扑在了王根英身上,周总理和邓大姐也不可能袖手旁观。
他们私下找到当事人,打听了王根英的真实想法,将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功撮合到了一起。
1927年,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他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从此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两个人的身份都敏感和危险,他们不敢向家里人讲述实情,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彼此安慰,彼此支撑。他们既是伴侣,也是革命道路上携手前进的好同志。
有一次,两人的儿子在街上被巡捕盯上了。小孩子口无遮拦,指着巡捕的枪说:“你的枪没有我爸爸的枪好用。”
“你的爸爸也有枪?”上海巡捕马上警觉起来,打探情况。
小孩子骄傲地挺起胸脯,点了点头,浑然不知自己将父母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巡捕跟着孩子一起来到王根英家中,危机突然到来,好在王根英临危不乱,冷静地回答巡捕:“孩子说的枪,是他爸爸在永安公司给他买的玩具枪。木头做的,就在柜子里。”
巡捕半信半疑,直到真的在柜子里找到木头长枪,这才悻悻然离开。
王根英狠狠松了口气,身上出了不少汗。
后来陈赓知道这件事,还教训小孩子:“你们闯了这么大的祸,自己还一点都不知道,满不在乎地。”
1939年,接受了组织新任务的王根英正在河北开展工作,担任129师供给部的指导员。
3月8日那天,日本侵略者实施轰炸,王根英原本已经冲到了村子外面。可是到达安全地带之后,她却突然发现,装有重要文件和公款的包没有被一同带出。
于是她不顾其他同志的劝阻,执意返回驻地,保护组织的宝贵材料和资金。遗憾的是,这一趟回去,她就没能再回来,惨死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王根英牺牲的消息让陈赓痛不欲生,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也好,浪漫也罢,此时都带上了鲜血的底色。
他发誓守护王根英三年,在这三年之内绝不考虑任何个人感情之事,全心全意与侵略者对抗。就算死在战场上,那他也是死得其所。
后来他与傅涯结合,已经是4年之后的事情了。
烈士的故事,无论什么时候听起来,都会让人心潮澎湃。
傅涯没有见过王根英,孩子们更没有。但是,他们都敬佩这位勇敢的女战士。
所以2011年陈赓大将迁葬时,跟着他一起回到家乡的,除了王根英烈士之外,还有傅涯。
一,完成遗愿
陈赓大将去世之后,夫人傅涯失去了伴侣和依靠。
她独自一人挑起了事业和家庭的重担,没有想过再嫁,而是将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部抚养长大,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她生性独立,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进步女性,从来不愿意依附于丈夫的光环之下。
她也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哪怕陈赓已经去世,这份责任也必须完成。
在她心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丈夫生前留下的日记和手稿等珍贵遗物。这些遗物不仅仅是陈赓终身功勋的纪念与见证,更是国家建设需要的宝贵材料。
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遇到怎样的困难,她都拼尽全力保护遗物,妥善整理文字材料。即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她也在所不惜。
“在生死战乱中,这些日记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们能长志气,灭敌人的威风,深深激励和振奋着我。”
在2002年《陈赓日记》再版时,傅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傅涯
陈赓临终之前的嘱托,那段难以忘怀的痛苦的日子,几十年后她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陈赓大将时常摸着自己心口最疼痛的地方,明明正在忍耐,却又不敢表现得太过明显,害怕身旁的妻子担心。
那个时候的傅涯才40多岁,外人很难想象,她要怎样挺过失去丈夫的漫长岁月。生命垂危时的陈赓,最心疼的也是自己的妻子。
他说:“我有两件事,怕你承受不起。第一件,我要死了。第二件,你的更年期过不好。到时候,头发刷地一下就白了。”
在玩笑般的语气背后,藏着这对革命夫妻几十年的深情,也藏着陈赓心底深处的柔情百转。
每每看到陈赓痛苦的样子,傅涯都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来。丈夫在忍受生理上的疼痛时,她心中的疼痛并不会减少半分,有时甚至恨不得以自己来代为承受。
临终之前,陈赓又嘱咐她:“孩子们太小了,他们还不了解他们的爸爸。你要多给他们讲讲,我们过去是怎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
那些奋斗的峥嵘岁月,全部都承载于陈赓的手稿日记当中。它们是那么重要,重要到傅涯可以不顾一切地保存。
将军去世的那一天,嘴里还念叨着傅涯的名字。
夫妻俩的手交握在一起,陈赓的呼吸渐渐停止,温度却似乎仍然留存着,让傅涯恍惚觉得,自己的丈夫还没有离开。
书籍编辑阿冰经常和傅涯打交道,他眼中的傅涯阿姨,和陈赓大将一样,都是值得尊敬的战士。只不过,两个人战斗的阵地不同而已。
在为傅涯写的悼文中,他说:
“她这一生很少讲自己,陈赓大将去世太早,孩子们小的时候听不懂,大了又留不住。几十年的时光里,她有多少话是对自己说的。”
2010年1月,傅涯在北京医院逝世
落叶归根,中华浪漫
陈赓去世之后,王根英烈士的母亲还在世,于是傅涯便担起责任,定期给老人家汇钱,直到老人去世才作罢。
王根英的妹妹、陈锡联将军的夫人王璇梅,对陈赓夫妻俩十分感念。
她说:“姐夫是个难得的大好人,他重情重义,一辈子也没有忘记我们。”
每次见到傅涯,她都会尊敬地叫一声“姐”。缘分把他们牵引到了一起,那他们就会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陈赓与家人
陈赓的第一个孙女儿名叫怀申,意思是怀念上海。其实,他也是在怀念上海度过的那段岁月,怀念王根英。
因此,把陈赓的骨灰迁出八宝山,把王根英烈士的遗骨从河北的烈士陵园迁出来,让他们二人回到家乡合葬,想来也是陈赓的心愿。
并且,大气豁达的傅涯,也有着这样的嘱托。
除此之外,落叶归根,恐怕也是促成这一行为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人们也有着对家乡最炽热的感情。回到家乡,找寻根脉,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并不是每一位开国将帅都必须安葬于八宝山,陈赓大将也不是第一个开特例的人。让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如果他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安慰。
2010年,在陈赓去世49年之后,傅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追随丈夫而去。
陈家的子女们做了个重大的决定,上报中央,把父亲的骨灰从八宝山公墓中迁出来,和母亲的骨灰一起,送到湖南老家安葬。
2011年3月,陈赓大将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前,他的两个儿子把父母的骨灰一同送到了湖南湘乡市。
现如今,陈赓大将和王根英、傅涯两位同志的陵墓,也成为了相当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远道而来的游客,以及当地的学生们,都会来到这充满意义的地方,感受先辈的引领。
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节,就像是跨越时空的沟通桥梁,让陵墓之中的先辈与陵墓之外的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只属于同胞的默契。
结语
将陈赓大将的骨灰迁出八宝山,送回湖南老家,这不仅成全了他和傅涯同志相守几十年的深厚情谊,也成全了他对原配妻子王根英烈士的怀念。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们铭记,会随着时光一起延续下去。
参考:
《三联生活周刊》 陈赓、王根英在上海
中国新闻网 陈赓大将夫人傅涯:苦心整理保存陈赓日记(图)
央视网 陈赓大将的临终时刻
中国新闻网:陈赓大将夫妇骨灰遗骨迁回湖南故里合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