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3年10月,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与英国外交大臣赫德见了一面。
两人在香港问题上争执不休,谈话并不愉快,赫德的脸比锅底还黑。
钱其琛
现场气氛一度凝滞,陪同在侧的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更是大气也不敢出,唯恐打乱了我方的节奏。
他默默观察,只见钱其琛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看不出丝毫慌乱。
会谈结束,外长同志出乎意料地还说:“我们的会谈很重要,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明明快要不欢而散,成果在什么地方?抱着这样的疑问,李肇星很快听到了钱其琛的解释。
那一瞬间,这位外交前辈严肃、专业、认真的印象在他心中进一步加深。
可李肇星没有想到,平时不苟言笑的钱其琛,在退休之后,竟然换了个面貌...
李肇星
外交教父,言传身教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战线上出现了不少风云人物,譬如叱咤国际的周总理,浪漫又务实的陈老总,联合国大校的乔冠华。
在闪耀的群星图谱中,还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璀璨,他就是被国内外不少媒体誉为“外交教父”的钱其琛。
上世纪50年代,他的外交生涯正式开启。
过去的地下党工作经验,让他对新的岗位和事业保持着基本的灵敏与警惕。三思后行,不写日记,灵活应变,这些都是他的工作特质。
他的一大半外交历程,都伴随着苏、美、英等大国关系的剧烈变动。
中苏从蜜月走到分道扬镳,中美从隔阂走向友好对话,中英围绕香港问题多次交锋,这些大事,他都是见证者和亲历者。
1982年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之前,钱其琛遇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情况。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了一次讲话,在表达对中国的敌意的同时,又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
勃列日涅夫
苏联把棍棒和甜枣一起送上,等于给我国的外交官员出了个难题。
在邓公的指示之下,新闻司有了第一个新闻发言人,那就是钱其琛。
他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明确中国的立场。我国注意到了苏联方面的公开讲话,与此同时,我们更加重视苏联在中苏关系中的实际行动。
声明内容言简意赅,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这个时候,站在他身边担任翻译的,正是当时的新闻司副处长李肇星。他眼里的崇拜和敬佩,根本无法隐藏。
李肇星说:“我在外交部担任了六年的发言人,老钱一直是我的榜样。”
能够亲眼见到如此激动人心的发言现场,他深感荣幸。此后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在完成一些重大任务时,钱其琛一丝不苟的样子总会浮现在他的脑海当中。
这是他的领路人,也是他和外交部许多工作人员毋庸置疑的榜样。
1985年,李肇星接到任命,成为外交部新的发言人。这个时候,他是新闻司副司长,也是马毓真同志的副手。
他从小就不爱说话,嘴巴不甜,也不知道怎么应付那么郑重的讲话场合。所以得到通知时,他愁眉苦脸,坐立难安,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婉拒这个差事。
见到钱其琛,他说:“发言人得老去说话,我不行,最好不让我做这个工作。”
钱其琛可不给他留面子,回复他说:“不行,你到了外交部工作,那就要遵守外交部的规矩,一切都听组织的。”
钱其琛参加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老钱虽然平时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摆架子,和工作人员以老钱小李等亲切地称呼交流,但是在工作中,他原则性极强,不开玩笑,不留情面。
李肇星也就是发发牢骚,不抱希望地争取一下。听到老钱的回答,他又有些垂头丧气,只好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
关于发言人称呼的问题,老钱同样也很拎得清。
李肇星的建议是发言人分正副,马毓真来当正手,他则安安心心做副发言人。
钱其琛告诉他:“发言人不分正副,只要求实事求是发布新闻,介绍相关政策。”
90年代的钱其琛
从踏入外交战线开始,或者说更早,从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开始,钱其琛就一直遵循着实事求是的标准。
他的工作作风和行为特质,影响了包括李肇星在内的很多人。
老钱和小李亦师亦友,他总能源源不断地为小李提供能量。
是他扮演伯乐,从人才济济的外交部中发现李肇星这一千里马,很多时候言传身教,做最真实的榜样。
李肇星去非洲的莱索托王国上任临时代办时,他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谆谆教诲。
李肇星担任新闻司副司长时,他充分引导,批评赞誉兼而有之。李肇星上任外交部副部长,他更是百般叮嘱,面面俱到。
多年以来,李肇星对他是敬佩的,甚至是敬畏。毕竟他批评起人来,可从来不留情面。
直言不讳,批评成长
如果要问钱其琛在外交人心中是怎样的形象,那大概就是“神”吧。神不是冷漠的,但神会强大到让人不敢靠近。
1993年,陪同钱其琛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李肇星其实有些紧张。
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它关系着中国在市场经济新时代的国际形象。而且这趟行程,他们还会与英国外交大臣赫德碰面。
自从香港回归的问题首次提出,两个国家的领导干部就已经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过多次较量。邓公和撒切尔夫人,以及各自的外交干将,都成了冲锋陷阵的将士。
与赫德见面,香港回归的话题肯定是重中之重。会谈正式开始前,李肇星已经能够想象,这是一场刀光剑影的谈判。
果然如此,钱其琛作为外交部长,反复在向赫德强调我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从始至终,我们的态度都没有变过,不仅要收回行政主权,还得收回实际控制权。
香港必须完完整整地属于中国,流浪的孩子得被妈妈完完全全地抱在怀里。
赫德当然会步步相逼,香港是个好地方,他们不甘心放下。
两位同样强势的外交官互不相让,李肇星在钱其琛旁边,仿佛能闻到战场上的硝烟味。
谈话进行得并不愉快,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只是,两个外交官各自的表现,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赫德的脸色黑如锅底,要是刮一刮,说不定还能刮点儿锅底灰。
钱其琛则不同,他非常镇定,甚至可以说是四平八稳,完全没有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面对赫德带着挑衅意味的言论,他总能有理有据地反驳。两人的会谈结束,他还能客客气气说一句:“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李肇星不解,积极在哪里,成果又在哪里?很快,钱其琛给了他答案,让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叹服外长的本事。
钱其琛认为,中英双方能够争执,甚至是争吵,那都证明大家对香港问题足够重视。而且,就算是吵架,这也不失为充分沟通的一种方式,会为之后的进一步交流打下基础。
赫德是个聪明人,听了李肇星的话,他点头同意,顺势弥补了即将破裂的局面。
那一刻,钱其琛在李肇星心中的形象无比高大。他说:“这就是外交上斗而不破的典型。”
因为对钱其琛相当敬佩,所以钱其琛的批评,总会让李肇星记忆犹新。
还记得他带领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因为没有提前规划好团长的差旅费用,导致无人报销头等舱差额。
在他向老钱求助时,老钱会委婉地批评他缺乏担当,希望他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去联合国开会时,因为津贴多了买报纸和打电话的经费,老钱非常不高兴。
他没有这方面的支出,所以不需要国家补贴这部分费用,这是在占国家的便宜。李肇星没有及时跟进,还因此受到批评。
不苟言笑、认真严肃的老钱,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和别人开玩笑。李肇星的这个印象,在老钱退休之后才被打破。
牵挂彼此,继续前行
李肇星来到外交部工作之后,钱其琛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他。
老钱不是个长袖善舞的人,平时不爱与领导应酬,更不会说一些酒桌上的客套话。他最在意的,只是自己手上的每一项工作。
在工作单位,他自己打水,自己打饭,办公室没有洗手间和大沙发,从来不讲究工作上的排场。
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这是老钱工作的中心,他也是这么教导李肇星的。
2003年,李肇星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他非常忐忑,请教老钱:
“我一个乡下来的孩子,从没想过当外交部长,您有什么指教吗?”
老钱回答他:“不要把官衔看得太重,外长的任务很简单,为人民谋和平,为祖国交朋友。”
从副总理的位置上退休之后,老钱安安心心回归平静的生活,把自己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全部记录下来,为外交战线做最后一点贡献。
在他退休之后,李肇星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去探望他。
第一次见面时,李肇星匆匆从车上下来,看到老领导就觉得无比亲切。他握着钱其琛的手,脱口而出“钱副总理”。
“战友”见面,分外亲切。只不过,老钱对他的称呼并不太满意。
只见老钱佯装严肃地说:
“小李,几个月不见,你的中文水平怎么下降了?这四个字,你就错了三个。”
钱副总理,“钱”对了,“副总理”错了。他已经退休,不再是副总理,但仍然是那个可亲可敬的老钱。
一个严肃惯了的人,突然间开了这么一个文字玩笑,这让李肇星觉得十分意外,差点儿也让他招架不住。
40多年了,这也是钱其琛唯一一次和他开玩笑。
在称呼的问题上,李肇星当然是从善如流,乐乐呵呵改了回去。老钱和小李,还是和从前一样相处。
哪怕他现在已经是外长,和老钱每一次见面,他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这就像“为有源头活水来”,老钱如同一汪活水,能量源源不断。
师长,领导,朋友,家人……很难用某一个词来具体定义钱其琛之于李肇星的意义。
2017年5月9日,钱其琛病逝于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送别老钱最后一程,他的光辉形象也永远扎根于中华大地。
李肇星倍感心痛,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真情实感的悼文,回忆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文字,每一幕过往的片段,都让他眼眶湿润。
这是他的老首长,更是他的领路人。李肇星能成为今日之李肇星,钱其琛功不可没。
结语
从钱副总理到老钱,一个称呼,既体现了两位外长的亲近,也体现了钱其琛高尚的人格。
正如他叮嘱李肇星的话,为人民和国家做事,是他毕生坚守的核心。外交教父的故事,将会被篆刻于外交丰碑之上。
参考:
界面新闻
光明网 钱其琛的“外交风云”
新民晚报 B站来了重量级的up主“爱生活的李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