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一次讲透,底层逻辑,经济原理,霸权内核
我们将分成:
乌苏的前世今生
乌政坛世界大战
美国的深层恐惧
地缘与连锁反应
这些板块,进行探讨。
引言
俄罗斯,现今地球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而乌克兰的面积仅为俄罗斯的百分之三点五几,这还是把实际控制权不在乌克兰手里的克里米亚等地区包含在内得出的对比。
俄乌战争伊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闪电战,俄罗斯必将如高加索的狂风一样,席卷掉阻挡在黑海之前的小国。这种印象大概是来自于俄罗斯广袤的疆土、一贯的铁腕政治,以及网络上盛传的战斗民族人设(大韩航空、击沉香港货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想象中的风卷残云和势如破竹,并没有变成现实,一些网友预言的打服了、输麻了,也并没有成为乌克兰的既定结局。
在现今时代,国土面积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尺,越大的国家往往越敏感脆弱,越有领土焦虑,越小的国家,局势往往越复杂,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越大。
乌苏的前世今生
我们首先来看,原属于乌克兰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两州,由于地缘上的特殊性和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本来是俄乌之间冲突的缓冲地带,但也正是由于地缘上的特殊性和政治上的相对独立,乌克兰无法对这个区域进行完全控制。
那么两州又是如何从缓冲地带变成了激化矛盾的导火索呢,我们就不得不简短的回望苏联时代。
在前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苏联都是一个整体,和人体一样,由大脑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计划,以达到生存的目的,将这种模式转换为产业,也是如此的各司其职,每个地区的工厂负担自己的生产计划,供给全国,乌克兰也是一样,在前苏联时期的布局和建设之下,形成了以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能源、重工集中的地区,也就是说,乌克兰重工的产业规模和产能,都得益于前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下的举国体制,而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层面。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成了现在政治独立的主权国家,然而,它重工规模配置下的产能,所释放出的产品,却成为了无处安放、急需出货的烫手山芋,成为了乌克兰经济体制上既无法抛开,也无法解决的负担。
彼时,乌克兰的产业结构、资产配置、从业人口教育,都是为供给整个苏联需求的规模而设计出来的,产量一如既往,销路却一筹莫展,市场的问题,也必须要开始独自面对。
如果产品滞销,就会降低产能,致使所需工人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失业,失业人口越多,国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国家税收越少,社会机构运作就越低效,甚至会出现政府停摆的现象,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经济衰退现象由此产生。
劳动力进入其他市场,人才外流、经济坍缩,多重利空形成对未来的无限压力,其中以重工为主的地区受到的冲击最大,为了避免上述经济衰退漩涡的开启,必然会加深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而由重工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又受到成本和制造精度的限制,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重工出口的市场也相对单一,由于现实中没有那么多许半夏,因此俄罗斯仍然是第一市场。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宣布独立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你会发现,那里恰恰是工业发达、与俄罗斯市场紧密挂钩的地区。他们并非想投入俄罗斯的怀抱,而是单纯反对乌克兰的反俄纲领,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更直白的说,他们靠俄罗斯开饭,而在乌克兰的政令下,等于断绝了这两个州的活路,这也直接导致了,依托当地工业形成的地方集团的利益与乌克兰政府的国家战略直接形成对立,独立序曲也由此奏响,凑巧的是,这两个州还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在战争爆发伊始,普京火速承认其独立。
乌政坛世界大战
政治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域内每个国民的心中,而经济恰似静静的顿河,波澜不惊的影响着它流经区域内的每个人,当乌克兰政权独立之后,我们看到了与汉城改名首尔,类似的敌视思潮的出现,仿佛被别人强迫,终于解放了似的,但别忘了,改名字是你们自愿的,起名字也是你们自愿的,这种敌视行为从根本来说,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所谓民族认同感,必须幻想出一个假想敌,顺便幻想出我们是遭受迫害的,就好像幻想我们今天终于强大了的幻想一样的幻想,那么这种通过无中生有幻想出来的仇恨必须要寻找继承人,也就很自然的就落到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头上,在经济与旗帜的相互影响中,自然会出现分歧。
控制资源的寡头,在乌克兰甚至能够形成与政府分庭抗礼的对抗局面,这就加剧了乌克兰国内政治的快速分裂,从而造就了众多势力的快速崛起,但崛起的快,消亡的也快,不甘失败又掌控着资源的那些集团,开始寻求外部政治势力的支持,同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同一个势力往往只扶持一个派别,于是多个政治集团开始了在乌克兰的角力,也由此诞生了亲俄派和亲欧派,于是国内和国际势力,在乌克兰的土地上积极参与到牟利的竞争、博弈之中,通过收买、控制政客,为自己代理等诸多手段,形成了乌克兰国内政坛上的世界大战,更加剧了乌克兰政局的动荡和分化。而随之产生的频繁执政更替,激起了国外后台势力的不满,自己扶植的代理人失势了,自己的利益主张无法实现了。
2014年,克里米亚独立,俄罗斯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所在军港、钳制小亚细亚周边所有国家地区)——这个重要城市的控制权,但同时迎来的是亲俄政府的倒台,于是乌克兰加入到了全面反俄的阵营中。
后台势力亲自下场参与搏杀,使本来就比动荡更动荡的乌克兰局势越发动荡,那些对这个国家的政局绝望的政客似乎也对乌克兰的未来感到绝望,不想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只想利用手中的权力,能拿的拿,能贪的贪,能卖的卖,能赚多少赚多少,赚完急速跑路,奔向自己向往的星辰大海。
那些与俄罗斯做生意的乌克兰能源寡头在与西方政治集团接触后发现,反俄大有好处,不但能拿到赏金,还不耽误赚钱,双重利好,何乐不为,反正他们已经视乌克兰为提款机,满嘴的奉献与热爱,银行不存一分钱的爱国主义,而这一切,对国民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努力工作,获得相应回报,建设家庭,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应有的稳定循环,也是国民在国家教育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普遍认知和朴素信仰,却被国家现状无情砸碎,以至于人们无论多努力的学习、工作、付出,都不会有任何收获,想内卷都无的放矢,因为乌克兰已经没有这样的舞台可以提供给他们了。
有能力的人只有远走他乡,寻找其他就业市场,然而流浪者的悲歌,或许已经唱出了最好的人生,那些无法离开的人们依旧无奈的囚困于此,甚至成为了他国剥削的工具(欧洲子宫就是这种破败的缩影),国家层面都如此破败,那么谁会来珍惜这片土地呢,战争一触即发。
从俄乌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际形势的改变,乌克兰政局的改变,都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直接矛盾所导致的,在现今和平时代,往往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经济依赖的纠纷,霸权主义的肆虐,综合形成的一种现象,弱小就会挨打这种简单而浅显的解读,显然是一种偏激的偏见。
美国如果要在欧洲维持军事存在,就必须依赖北约,以安全防务为旗号,给它提供驻军的合法性,这也是美国实行全球霸权中的一环,那么在合理性方面,与我们上面提到的乌克兰相类似,必须要树立一个假想敌,于美苏军备竞赛时期度过青壮年时代的那群美国政客,如今已成长为能够代表美国意志的执政党的意志的政客。
美国的深层恐惧
前苏联令美国惧怕的根本之处在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为什么说是意识形态呢?
二战刚结束的世界,百废待兴的国家,都在学习国家发展的方法、寻求崛起之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通过自己超级强大的号召力和宣传能力,向整个世界展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发展给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公民带来的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全民享受社会进步成果,每一个公民都没有失业烦恼(国家分配),没有看病忧虑(全民医疗),没有住房压力(国家分配)。
而资本主义美国,极少数人享受整个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国无论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无论如何标榜平等、自由、民主,也无法改变百分之二的人享受百分之九十八社会红利的现实,依靠资本崛起,也必须为资本服务的美国从根本上就不会考虑这些问题,更不会解决这些问题。
资本主义美国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主义苏联给你打包解决,多么可怕的社会模型对比,一个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问题,另一个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哪个是民心所向、哪个是大势所趋,一目了然。
有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反对,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形态,社会是由人的集合组建起来的,所以在战争结束初期,国家控制力不够的情况下,这种意识形态所带来的生活诉求上的改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震动都是颠覆的,顺从代表和平,否则战争的烽烟将再度燃起。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国家,如果越来越多,那么资本主义全球发展的势力必然会受到限制,美国又去哪里寻找自己的盟友。
地缘与连锁反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顺理成章的顶替了前苏联的位置,成为了那个假想敌,即便,俄罗斯已经从苏联这个令美国唯一惧怕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都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演变为同意识形态的民族国家,那它也必须是假想敌。
我们再来看,还能对此事造成影响的欧洲方面,英国脱欧之后,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又在地缘上与俄罗斯所处位置的微妙关系,北约、欧盟、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与同盟之间关系的变化,相对力量的平衡,这意味着,德国的态度和策略,对整个事件的走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此,战争还是谁强谁弱的问题么,还是一个国家能够决定的么。
在于现在的和平时期,为了解决争端,国家之间通常采取条约、协议、联合、谈判、贸易、磋商等方式,来弥合彼此之间的矛盾,维持相互之间的平衡。本来,一个制造业大国,一个能源大国,取长补短,就能为欧亚板块带来和平、安定且富足美好的生活,而对于霸权主义来说,和平就意味着失去驻军的必要性和借口。
在欧洲和平磋商、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多边贸易构建出的稳定社会状态之下,人们会越来越厌恶战争,越来越珍惜和平,在这种大环境中,美国的控制力将会不断消弭,甚至完全丧失,于是打着救世主的旗号,保护自己所谓的盟友,实则妄图称霸地球的野心成为泡影,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正因如此,无法容忍和平带来的友好与稳定,就必须时时刻刻、全世界的挑起矛盾,制造争端,树立敌人,只为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世界各地战火纷飞,才是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霸权主义。
这世界上众多的国家,或大或小,地域不同、位置不同,自然资源不同,周边势力也不尽相同,总被主观的分成,看起来弱小,或者看起来强大的类型,挨打的原因从来不是只因为弱小,古往今来,放眼世界战争舞台,再弱小的国家,周边势力再复杂的国家,也会借用同盟、协议、条约,以保持形态上的或者意识上的完整,被超级大国碾碎的国家依旧可以几度复国,而这世界上,无论多强大的霸权也终会被消灭,就如同曾设立于列森博格大街和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上的机构的消亡史一样。弱小从来不是挨打的原因,霸权才是欺凌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