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国都在忙着抗疫和保持经济,只有极少数国家“不务正业”,忙着在边境挑事。
除了欧洲的俄乌这对冤家外,中国的邻居印度居然也在喜马拉雅山一带寻衅,闹出了加勒万河口事件。
在2020年夏天,印度军方主动挑衅,结果被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口击退,此战彻底点燃了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这之后,印度互联网上掀起反华大潮,各种社交平台都在喊打喊杀,要印度军队在喜马拉雅夺回面子。
有外国媒体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受调查的印度人当中,超过70%的人认为印度的军事实力强于中国,如果两国开战,印度从新疆西部进攻,会获得酣畅大胜,洗刷1962年的耻辱。
对于这个说法,外国人很惊奇,大都表示不敢苟同。
不过,自21世纪以来,印度人在国际上的迷之自信不是一天两天了,印度现在头上顶着好几个第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民主大国,世界经济增速最快大国。
诚然,印度经济近些年增速飞快,是印度人自信心爆棚的理由。其印度陆、海、空军的看家装备相继服役,则让印度网民看不起中国军事实力。
印度网民甚至自称印度军队是亚洲第一,第二是日本,第三才是中国,这个排名让外界感到离谱。
不过,在中国网友眼里,中印之间没有必然的、不可调节的冲突,因为中国的对手一直是世界霸主美国。
至于印度的敌对情绪,有1962年战争宿仇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一种一厢情愿。
那么,为什么印度网友认为印度对中国有70%胜率?印度人把新疆喀什作为未来战争可能的进攻方向,背后是何用意?印度政府知道中印差距吗?
【一】
在印度,自信是民族文化
对于印度人的思想世界,研究者很多,但大都摸不到主脉,外国人也往往很难理解印度人的自信。
作为著名的“油管五常”之一,印度在网络世界存在感很高,当地网友极具攻击性,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印度最强,且印度没有友好的国家,只有对手。
印度人的这种心态,从民族文化上找不到源头,因为印度本土文化是很“佛系”的,不主张奋斗和对抗,躺得很平。
印度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放在“社会学”上研究,它反映的不是印度民间真正的状态,而是印度社会一小部分人,尤其是得到较好教育的,城市、中高种姓印度人的心理状态。
然而,直到今天,印度都是联合国点名的贫富差距恶化国家,全国14亿人,半数人接近贫困,3亿人处在贫困状态,1亿人极端贫困,吃不到饭。
另一方面,印度也有个一亿人的现代化群体,这些人是印度真正的中流砥柱,他们大部分是中高种姓,受过教育,有稳定收入,能说流利英语的男性。
这个群体在印度社会本身是金字塔尖,具有优越感,他们在国内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
在外网上,他们也看不起任何人,觉得印度周围邻国都不是对手,欧美是自己追逐的目标,迟早被超越。
在国内,印度网民骄傲的底气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外国人,他们的底气来自印度所谓的世界成就。
从独立开始,印度长期扩张,在南亚称霸,唯有和中国的碰撞碰了壁,除此之外罕逢敌手。
现代印度还在吃当年的老本,这些“武功”每年被拿出来纪念,几代印度人泡在民族主义和“大印度主义”之中,目中无人。
除了民族主义外,印度在建国后发展成果也常被提起。印度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起码在亚洲来说,曾是日韩等发达国家之后的第二梯队,强于周围的东南亚、南亚,甚至曾比中国强。
近20年,印度杀入世界GDP前10,除了汽车、电子等传统工业外,印度的软件行业也实现了弯道超车。
期间,大量印度人从亚洲走向欧美,在跨国企业里担任总裁,美国硅谷的不少公司甚至被印度人“占领”,中高层全部“咖喱化”。
这些成绩被印度爱国媒体大书特书,在网络上的对战里,印度网友自然很有底气——小国上来,印度人不放在眼里,大国上来,印度人不服气。
当然,印度人的骄傲中也有例外,那就是中国。
【二】
半个世纪来,印度一直在“玩火”
中国是印度建国后唯一正面打败过印度的国家,中国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经济上全面压过印度的国家。印度人谈起中国,总是一副纠结的样子,又不服气,又没办法。
中印之间最大的纠纷,还是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1962年,印度出动精锐部队主动发难,却在喜马拉雅一带被中国边防军击败,可以说颜面扫地。
对此战的评价,印度人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输、认怂,承认自己实力有问题,务实地改变印度的军队现状。
第二阶段,印度的军事水平有所提高,一些人就又开始“梦游”,无论是军政人士还是文艺圈子,都给当年的战争洗白。
诸如中国偷袭说,人海战术说,都在近几十年甚嚣尘上。
在经历了第二阶段的“洗脑”之后,目前印度上下都秉持着一个信念——假若再来一次大战,印度必然大胜,胜率高达70%,到时候中国会退缩到高原腹地,印度的北方威胁不复存在。
现在我们听到这种论调,肯定嗤之以鼻,但在上世纪末,印度人确实有这个底气。
1962年中印战争时,中印之间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大,甚至我军的武器装备好于印军。
根据参战的藏字419部队战史资料,当年印度军队的武器还是二战的栓动步枪,搭配班排轻机枪,火力远不如我军的“56半”和“56冲”,步兵作战完全被压着打。
但从6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因为国际关系恶化和国内形势影响,军队的发展遇到阻碍,尤其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基本停滞。
此后30年,解放军武器一直维持着60年代初的水平,而印度则不同,印度和美国、苏联、英国都有比较好的关系,引进了西方先进装备。
当时,印度海上有英国退役的航母、陆地上有苏联三代坦克T72、天上有三代米格战斗机。
从70年代初解决了东巴基斯坦问题后,印度在东部再无后顾之忧,重新开始跟中国对抗。中印之间还在藏南发生多次巡逻对峙事件,80年代甚至擦枪走火。
彼时中印之间的边境线上,印度空军可以说如入无人之境,屡屡越境侦查。
到了80年代,印度引进了苏联顶级侦察机“米格25RB”,多次飞越边境线侦查,一直到21世纪初都没停止。
奈何,在那个年代,我国的空军主力战机歼7、歼8无法追上米格25,老式防空导弹也对其无可奈何。
至于米格战机越境新闻,都曾是印度媒体大力宣传的热点,每次印军对中国、巴基斯坦进行侦查,印度各大城市就狂欢一次,现代印度网民对中国的优越感也因此而来。
军事装备的代差,并非一朝一夕能赶上的,我国在90年代虽然奋起直追,但也直到近些年才彻底补齐短板,对印度呈碾压态势。
对此,部分印度人显然知道这一点,但并不想承认。
自从中国陆海空三军的装备赶上甚至超过印度后,印度人放弃了武器碾压的“路线”,开始走战略路线。
这条道路看起来更加合理,更加能说服人,但放在印式逻辑之中,这一切就又变了样。
【三】
中印差距愈发清晰,印度思维略显落后
打开一幅印度地图,不难发现印度的核心区域之一——恒河平原,距离喜马拉雅山脉在500公里左右。至于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距离中国边境300多公里。
按照现代战争的投送距离、打击距离,这可以说就在解放军眼皮子底下。
当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完,解放军大胜的消息刚传到新德里,当地就出现恐慌,印度人都害怕解放军南下。
后来几十年,印度在北方打造了坚固防线,沿着整个中印的边境,印军部署了数十万重兵。
在中印对峙的东西两端,即所谓的中控克什米尔和藏南以南,20万印度陆军枕戈待旦,专门对付中国。
与此同时,印空军在北方边境有12个大型的空军基地,几十个小基地。
如果只看地图,在中印边境单纯的军事对比上,印度确实略胜一筹。
假若局势有变,印度以空军和导弹攻击我国西部,印军反应更迅速,人手更充足。待解放军从东部调集力量时,印度已经在局部战线取得胜利。
而中国则有碍于东部的海上威胁,印度人把美国、日本乃至菲律宾都纳入潜在的盟友行列,完成对中国的包围,这些都牵制着解放军的防空力量。
所以在印度假想的战争里,一旦中印开始边境冲突,中国的青藏高原会受到印度空军的饱和打击,而印度陆军可以绕过喜马拉雅山脉,从新疆的喀什进攻,这是印军最理想的战术。
印度网友选择喀什,也是因为中国最西部的战略重镇,也是距离印度最近的,最平坦的入口,后方就是平原了。一旦印军实现突破,那就是呈横扫千军之势。
除了陆地优势外,印度还手握一个非常重要的杀手锏——印度洋航路。
全球大部分油气,都会从波斯湾进入印度洋,再向东进入东亚,向西进入欧洲。印度网友认为,这条线路可以被印度海军控制,到时候胜负之势立刻逆转。
有军事主动权,有海外盟友,还有能源线在手里,印度网友认为印度对华战争有70%胜率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剩下的30%印度人也不是清醒派,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印度甚至能不战而屈人,甚至觉得印度完全不用把中国放在眼里。
这种单方面的“兵棋推演”,在印度的互联网上已经流行了很久,不仅针对中国,对巴基斯坦更多。
近些年印度网友把这些东西带到了国际上,比如海外著名的社交平台“Quora”,就充斥着类似的问题。
对于印度人的迷之自信,大部分外国人并不重视,毕竟要一条条反驳有点麻烦。
可近些年,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基本赶上美国,再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印度碾压中国”的类似消息,很多国人都感到滑稽,忍不住和印度网友对线。
对于中印边境的空军优势,有人批评印度人还在以二战或者冷战的方式看问题,以基地数目、战机数目来衡量战斗力,把战机的水平、导弹的水平忽略了。
毕竟,中国有隐形战机,有超音速导弹,这都能对印度的机场和战机进行毁灭性打击。更何况,中国的隐形轰炸机和呼之欲出,这都能对印度空军实现代差。
再次之,所谓的海上包围也是无稽之谈,毕竟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内,连美国都不敢和中国正面对抗,印度列举的那一群“盟友”更是边角料。
至于印度所说的海上能源线,中国正在和巴基斯坦联合打造中巴经济走廊,未来的能源从波斯湾出门,到瓜达尔港登陆,用管道运回中国,这个工程即将完成。
当然,印度的高层还是非常清楚中印差距的。
印度政治家、高级将领、顶级商人,都不主张和中国对抗,反而希望能在未来中美洗牌中保留一个位置,这才是印度真正需要的“国家战略”。
参考资料:
1.《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为何没有空军参加》,叶隐
2.《中印关系与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战略思维》,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