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中国的工业政策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不团结一致做出战略性回应,我们两国乃至全世界企业的生存能力都可能面临风险。”5月21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的演讲上,大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中国威胁论”。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耶伦此次访问欧洲的目的之一,就是游说欧洲国家跟随美国策略,“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和电池板等产业在西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此前的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价值180亿美元的产品增加关税,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等产品。这是美国对2019年对华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的结果,这些产品的关税高则从25%增加到了100%(电动车),最低的也从7.5%增加到了25%(锂电池),重灾区正是中国的“新三样”。
这些年,为规避美国的关税制裁,中国制造业企业绕道东南亚、或者前往墨西哥,也有的直接赴美投资,将产品直接卖到美国市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
观察者网的老朋友林新伟,现任美国翎美投资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合伙人,这些年成了中企“新三样”制造企业逆流而上扎堆投资美国的见证人。
林新伟之前曾任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商务厅驻华首席代表,美国佐治亚州经济发展署中国首席投资代表、美国各州驻华协会会长,从事美国州政府绿地投资招商工作19年。相继协助海尔、江南化纤、科尔、运城制版、巨石、佳通轮胎等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2017年,他曾对观察者网讲述过中国“三高企业”如何在美国成为地方政府香饽饽的故事。
2023年9月林新伟陪同一家中企考察位于亚特兰大郊外的闲置厂房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近日,观察者网编辑通过越洋电话,和林新伟聊了聊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企制造业出海的新动向,以及此次美国加征关税,对相关中国制造业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文/观察者网苏堤]
加税暂时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大
观察者网:此次美国对价值18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到25%-100%不等,您听到的美国地方州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是怎么看的?
林新伟:以前我只代表美国某一个州,现在我带着项目到不同的州、不同的县郡去考察,所以听到的声音会更多一些。这个政策才刚出来,大家也不觉得意外,因为之前媒体有过相关报道,中美两国官员之前的会面,也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了沟通。所以我相信对中国来讲应该也不完全是个意外。
另外,从涉及的产品金额来讲,很有限;而且有一些品类更多的是从所谓防范的角度来加征的,比如说电动汽车。美国市场上实际上就看不到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售卖,所以关税从25%提高到100%,甚至提高了200%,也没有本质的差别。
美国设厂,韩国新能源企业抢得先机
观察者网:所以说,升幅尽管非常大,由于原301关税的存在,从中国进口的本来就少,甚至没有,所以似乎对中企影响并不大。那么美国下此狠手,大谈特谈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对美国构成了什么竞争和威胁,纯粹就是胡说了?
林新伟:这么说吧。2018年6月,我曾拜访过一家中国光伏TOP5企业的老板。他说,美国的关税让他很头疼,301法案的关税今年30%,以后每年降低5%,过几年复查可能又是50%,不如索性一次性涨到100%甚至200%,对我们决策反而更加容易。
对全世界的生意人来讲,市场有高潮有低谷,他们不怕最坏的状况,他们怕的是不确定性。中国的企业家也是一样的。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很难做决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会很大。因为清洁能源项目通常投资金额非常大,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也很快,企业建厂的投资决策会非常谨慎。
这家企业当时有意投资5亿多美元到美国设立工厂,但是后来没有做成。因为当时他们已经在东南亚建厂,通过其东南亚工厂的生产绕道出口美国,既可以规避中国制造出口美国的高额关税,各方面成本又比在美国设厂更划算,于是就放弃了。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现在回过头看,他一定后悔死了。当初要是在美国建成工厂,这几年他就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新冠前在美国建厂的基建成本比现在低至少30%,而且当时政治气候、投资环境也比现在要开明。
几乎同一时期,2018年,韩国的韩华Q-Cells在美国佐治亚州宣布了1.5亿美元光伏组件建厂计划,计划产能只有几百兆瓦。当时看起来他们肯定要赔钱,因为其规模和生产能力,与中国本土和东南亚的同行相比,产能都很小。
韩华Q Cells较早布局美国,疫情期间更是继续扩张产能,实现在海外市场开拓的后来者居上,图为其总裁Justin Lee
但是回头来看,这家公司做了最聪明的决定,这几年Q-Cells在美国知名度最高,价格卖得也最高。因为美国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很大,可美国的光伏组件公司还没有培育起来,产能非常小,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工厂也才刚刚起步,所以即使美国光伏组件这一年价格跌得很厉害,Q-Cells都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客户有时候还得等,因为他们是美国制造,美国光伏电站开发项目会愿意为此付出溢价。
中企赴美考察很踊跃
观察者网:美国从特朗普时代开始就在出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2022年还搞了《反通胀法案》(IRA法案),斥资3,700亿美元补贴清洁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这么说,几年下来,美国本土的企业还不是Q-Cells的竞争对手?我看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这些年也在大增,其中也包括美国市场,尽管美国市场面临大量的审查,中国企业就没有抢得先机?
林新伟:美国本土企业中还没有Q-cells的强劲对手,主要原因是美国缺乏相关的供应链配套,此类项目投资大,投资成本回收期长,市场及相关技术变化很快,投资风险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国会通过IRA法案,希望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来自全世界的清洁能源项目投资美国的原因。
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投资,这两年有已经宣布建厂的项目,但都是最近一年或者一年半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美国的《反通胀法案》公布之后,他们才开始在美国做选址。所以这两年也是我做中企赴美绿地投资工作以来最忙的两年,来美考察的中国企业非常踊跃。
做企业的就是看哪里是最大的市场,哪里的利润最高。我相信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都是一样的,但问题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和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市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卷得太厉害,利润在摊薄;既然美国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那么直接在美国设立工厂以规避关税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再者,企业做大之后,出海满足全球客户需求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反通胀法案》出台后,不单是中国,韩国、日本、欧洲的清洁能源项目也都一窝蜂地过来了。由于美国的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很大,因而就成了各国企业的“必争之地”。
这两年我们服务的的中资项目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是“新三样”,包括光伏和动力电池。其他也包括,汽车配件、化工、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机械产品,还有电子类产品、电力设施等。与之前不同的是,不管是中国的项目方还是美国的落地方,现在大家都不喜欢敲锣打鼓来宣传,都很低调。但是这两年落地的项目的确不少,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会比前面两年还要多。
因为选址本身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做很多详尽的选址调查、优惠政策谈判等等。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协助客户在美国根据项目制造要素的要求,做选址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会协助中国项目与美国地方政府、水电气公司讨论优惠政策的配置,及提供项目落地前后的专业建议。
观察者网: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很多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美国市场肯定配套没那么全。那么据您观察,这些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绿地投资,是为服务自己的上游客户来的,还是面向美国市场,自己赴美投资的同时,也说服配套企业一起?
林新伟:是的,你说的很对,不单是没有国内这么齐全,甚至有些产业在美国是没有的。
所以我刚才说“新三样”,不仅是主流生产企业来美国投资,实际上他们也带动一些配套企业来了。因此有些项目很大,有十几亿,甚至二三十亿美元的,而有些就很小,完整的产业链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还是很强的,全世界说实话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拥有这么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有些项目实际上是因为中企的韩国、欧洲、美国的客户在美国本土,所以他们来美国投资设厂,比如说也有很多中国的公司给LG、SK、丰田等这些韩国、日本的公司生产配套零部件,为了服务这些客户,他们就到美国来投资。
观察者网:您前面提到,2022年《反通胀法案》之后才开始赴美投资的一批中企,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林新伟:有些已经宣布了,有些是在接近宣布的状态,有些还在考察,另外有一些说实话还在犹豫。“宣布”后的项目,有些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效率还是很快的。
2023年6月7日,远景动力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佛罗伦萨县的智能电池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达到30GWh ,将100%由清洁能源驱动,于2026年投产。图:公司官网
在新冠之前,我已经带了20多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业项目来美国投资,这些项目都是绿地投资,所谓绿地投资就是买地、盖厂房、安装设备,最后投产。
而现在的项目以“新三样”为主,很多是希望找现成的厂房,因为市场的需求太紧迫、太旺盛。另外就是IRA法案或者反通胀法案的优惠政策是有年限的,越早投产赚得越多,所以大家现在都有一种紧迫感。
观察者网:IRA反通胀方案的补贴具体到企业层面能有多大?
林新伟:美国的补贴是两种,反通胀法案的补贴是从联邦政府层面的,这跟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厂家都是没有关系的,它是补贴给客户端的;就是购买产品的客户,比如购买新能源产品的消费者享受补贴,光伏电站、风能电站等开发商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我的项目客户作为生产商是间接受益者。
另外一部分补贴来自地方政府。地方上会根据投资项目的金额,以及雇佣人数提供财政补贴。这部分就是我们擅长的。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协助中企争取州政府的优惠政策。因为美国的招商力度也还是蛮大的,我参与过的项目,曾经有些特大型项目的优惠政策,光现金就有几千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