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个下毒,一把轮椅,就让二皇子和范闲两个人物角色发生了逆天的反转,口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扔椅子、当面下毒的那一场戏是范闲对二皇子的霸凌;还有人将《庆余年》称之为《大闲传》,说二皇子是《如懿传》中的魏嬿婉,说范闲是小人得志。
这所谓的霸凌和小人得志到底是观众的过分敏感,还是确有其事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范闲的扔椅子和下毒这两个情节。
一、李承泽和范闲的正面交锋
李承泽用金姑娘的命引人深挖,查出了范思辙才是抱月楼背后的东家,范建和范闲都成了御史们弹劾的对象。
范闲为了躲避这一场正面交锋,做了两手准备:
其一是防欺君。
他给范建准备了毒药,以备不时之需;然后利用自己的真气经常出岔子的这一点,营造受了内伤的假象。
其二是将李承泽拖下水。
他让邓子越四处散布袁梦和靖王世子的关系,目的是通过靖王世子,让人联想到抱月楼与李承泽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
李承泽为了坐实抱月楼一事是范家知情并默认的,他也做了两点准备:
其一,在范闲和范建请病假的时候,派太医前去,查探范建和范闲的病情。
其二,散播流言,将范闲交上去的贪官名单定性为党争,将范闲的惩奸查贪,说成是党争的私心。
在这一场交锋中,范闲看重民心民意,他想得到的是百姓的支持;李承泽看重的是官员的立场,他便在官员的想法上下文章,便只能将个人的利益转换为群体利益。
范闲的背后是鉴查院,若是他真用正义的幌子去满足自己的私心,官场之上没人是他的对手,今天他能这样对李承泽,日后便也能用这样的方式去对付其他人。
范闲若是不想被群起而攻之,就必须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以公济私之人,必须让朝堂上的官员明白,他针对李承泽只是单纯的为公,而不为私。
他得打破这一切都是自己苦心谋划的假象,将自己的人设塑造成了一个年轻、莽撞、荒唐之人,这样京都官员便不会同仇敌忾。
二、扔椅子和当面下毒是否合理?
扔椅子和当年下毒便都是范闲年轻、莽撞、荒唐的具象化体现。
1、扔椅子
范闲赶到林婉儿府上的时候,刚好看到李承泽在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范闲顺手便将旁边的轮椅扔了过去。
不顾及后果的范闲年轻,以下犯上的范闲荒唐,不顾及婉儿在旁的范闲莽撞,这便是他想要的结果。
可他没有想过,万一李承泽没有躲过那把椅子呢?
2、当面下毒
范闲在敬李承泽酒的时候将毒药的解药下在了李承泽的酒里,在李承泽离开的时候,公然承认自己在李承泽的酒里面下毒。
观众视角的我们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范闲在故意吓他,是为了回敬李承泽的那一句可惜,他在泄愤。
可范闲只是一个臣子,公然承认自己谋害皇子,这样做真的合理吗?暂且不论这一个行为,他说这样的话就已经是在挑战皇权了。
三、在场人员的反应是否合理?
这两个剧情为什么争议这么大,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场人员的反应根本不合理。
其一,大皇子。
大皇子看到范闲说自己在二皇子的酒中下了毒,大皇子的反应竟然是让李承泽这一个皇子对范闲这一个臣子低头。大皇子这样做的逻辑何在?
有人说,大皇子是相信范闲没有下毒,可若是相信范闲没有下毒,他还会让李承泽对范闲低头?当初,范闲殴打三皇子的时候,范闲和他抢道的时候,他可不是这个反应。
再怎么说,李承泽也是他的弟弟,是皇子,象征着皇权至上。范闲的行为相当于以下犯上,挑衅皇权,他为何还劝李承泽让步?
其二,二皇子。
原著中二皇子也是一个苦命人,他一直都在被庆帝推着走,他不愿争,不愿抢,可是不争不抢就意味着丧命,为了活,他只能去争去抢。
最后,他用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被禁锢的一生,那一杯毒酒对他来说,是解脱,是自由,还是成全。
可现在他身上哪里还有半分原著里的影子,二皇子在听到范闲对他下毒时,他的身上没有淡然、洒脱,有的只是恐慌、畏惧、不安。
原著中助他解脱的良药,成了剧版里羞辱他的毒药。
李承泽人设彻底崩塌,他成为了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人物变得极其扁平化,没有身不由己,没有命运所迫,这一切都是他的咎由自取。
结语
李承泽人设上的转变就是为了范闲能够占领道德高地,对他实行名正言顺的审判,而且是谁都踩上一脚,众叛亲离的审判。
可这样的审判真的符合逻辑吗?对于主角来说,当然是爽感十足,可若是从剧情逻辑上来说,那便是漏洞百出。
物极必反,这样的李承泽只会让原著党不满,毕竟李承泽的“恶”中还有不少事李诚虔的锅。某些观众和原著党自然会替他不公,他们开始扒范闲的不是。
范闲是主角,可他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伟光正人物,奈何编剧一直在帮他立这个人设,说到最后,便变成了范闲双标、小人得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