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伯顿·斯坦,浙江文艺出版社
-
我对这句形容记忆深刻,而这本书解答了一些疑惑。这是一部有野心的著作,作者以他的理论框架,展开了历史、地缘、文化等多角度的剖析,力图将印度数千年的脉络浓缩其中。
-
作者以时间作为主轴,提出了“分段国家”的理论,对印度历代王朝及其历史角色进行了逐一论断,以此解释印度社会与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张力。
-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对于印度研究所做的主要贡献。
作者认为,印度历史上的朱罗帝国、毗奢耶那伽罗等南部印度国家,是一种“弱集权国家”,一种“契约秩序型帝国”。其国家运行的模式,是由村落组成社群,向其领主服务以换取对其合法性的认可与册封,有着自下而上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这样的社会里,基层有着较大的自治权,且有能力抵抗其上层试图独占军事权力,或是改变经济、社会制度的企图。
-
换而言之,古代印度的国家机关与社会基本单位是貌合神离的,前者在作者的定义中,是“一种仪式性的王权形式”,仅对后者有着监护和名义上的统治权;而后者则被地方关系网络所主宰。南印度的权力分野,大体上可以用外重内轻来形容。
-
这一理论是合乎现实的,时至今日,印度地方各邦国依然有着其强大的自治权,对于印度推行社会改.革、确立标准起到了强大的阻力作用,时至今日,印度的社群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张力。
-
另一方面,社群之间的自主与对峙,加剧了印度社会的割裂,尤其是种姓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割裂。而印度各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亚民族主义”同样是作者所关心的对象之一,它指的是印度内部围绕信仰与语言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彼此对立,印度的亚民族主义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即使不以此为根本原因,它也无疑为其民族间的矛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纵观全书,作者为现代印度社会的割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印度成为“一千万富人与十四亿人形牛马的国家”,就是在割裂与不断割裂中所形成的,即使书中一笔带过的问题,也足以激发讨论与思考。全书605页,几乎无一页多余。
-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