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针对不断飙升的美债,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公开对外发出警告:
美国政府不断上升的债务水平可能冲击到美债市场,投资者应该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国外市场。
言下之意,就是美债负担越来越重,现在的美债正变得不那么“安全”,投资者应该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这句话放美国身上是一点不沾边。
除了发债就是发债,至于还钱想都别想,甚至连还利息都变得越来越难。
美债规模越来越高,达里奥为何突然发出警告?美债距离暴雷到底还有多远?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美债规模飙升,深陷恶性循环
达里奥指出,之所以其对美债感到担忧,是因为债务水平很高,而高利率又加剧了债务水平,最终导致需求疲软。
从明面上来看,反正美国压根就没想过还钱,所以无论欠多少问题都不大:
只要不断发债,就能够借新还旧,一直把雪球滚下去。
如果放到30几年前,这个逻辑没什么问题,当时美国充其量欠了4万亿美元,别说还利息,哪怕是连本带利都还上,也不是什么大难题。
但随着时间流逝,美债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飙升,当美债突破30万亿美元,且增长速度还在不断加快时,这下麻烦了:
如今接近35万亿美元的美债,每年光是利息就超过万亿美元,而去年美国的财政收入也不过4.4万亿美元。
每年什么都不干,先把1/4的财政收入还了利息,哪怕是美国,也根本忍受不了。
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美债规模的飙升,目前美国又处于加息周期,高利率之下,美国的偿息压力不断加大。
而去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高达1.7万亿美元,钱不够花,只能不断发债,而发债又意味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
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债规模不断飙升,彻底陷入恶性循环,向着暴雷的终点越走越远。
正如美联储鲍威尔主席之前所说的那样:
“在债务问题上,美国正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财政道路上。”
投资者不再为美债买单
除了对于美债规模飙升的担忧外,达里奥还担心美国将美元用作金融武器,会导致大家用脚投票,不再为美债买单。
达里奥表示:
“如果美国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对更多国家实施制裁,那么可能会减少国际对美债的需求。”
其实说起来,达里奥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事实,由于美国的肆意妄为,已经引发了大家对于持有美债的担忧。
以前大家购买美债,主要因为美债是一种稳定兼具收益的资产,大家都把美债作为投资的一个基准。
毕竟背后有美国信用背书,美债暴雷的风险几乎等于无,拿在手里安心无比。
可随着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对俄罗斯展开全方位的制裁后,大家才发现,原来美国所谓的契约精神压根就不存在,美国信用背书还不如不背。
试想一下,你手里握着几千上万亿的美债,结果哪天惹到美国不开心,对方大手一挥,说以后这些钱全都不算数了,咱俩两清,这找谁去说理?
所以一方面是美债规模飙升,违约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是美债曾经引以为傲的信用,正受到普遍质疑,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对于美债的需求逐渐减少。
比如中国,近年来抛售美债的速度不断加快,过去15个月里面,有12个月都在保持抛售状态,目前美债持仓规模已经仅剩7674亿美元,再次刷新2009年以来的新低。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风险,达里奥公开表示,投资者应该考虑将部分资金转移到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
那究竟该选择哪里呢?
达里奥给出了几个指标,即收入大于支出、资产负债表良好、内部秩序良好,在地缘冲突中保持中立的国家。
具体来说,就是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等,都在达里奥的建议范围内。
不过,单纯从这几个指标来看,似乎中国更符合要求,不知道达里奥为何没有提。
现在的美债,还能买吗?
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债主,一直以来都被美国寄予厚望:
希望中国能够成为美债的“接盘侠”,继续增持美债,帮助美国度过这次危机。
但显而易见的是,就连美国人自己都在呼吁投资者应该把资金转移到海外,我们又怎么可能买入美债呢?
事实上,不光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巴克莱银行上个月也发表了一份报告,称:
“投资者应该考虑抛售10年期美国国债,建议不要贸然购买美债。”
此外,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发出警告:
美债违约是迟早的事情,美国政府花钱大手大脚,迟早都会玩脱。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发现,不光是中国,大家除了抛售美债之外,还都在忙着买入黄金,增强避险能力。
根据世界协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同比增长3%,高达1238吨,创下了2016年以来的新纪录。
因此,我们其实可以得出结论:
尽管曾经的美债很好,但如今风险正在加大,而投资需要多元化,目前买入美债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相较于美债,现在黄金才更受大家的欢迎,也是一种更好的避险资产,分散投资的工具。
写在最后:
美债规模不断飙升,美国财政赤字问题加重,如今已然深陷恶性循环陷阱。
与其拿着真金白银去购买随时可能暴雷的美债,哪如把目光转向更具吸引力、更有潜力的其他海外市场,真正的聪明人早已经提前开始了布局。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5011.html